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破解云南人才引进困局的理论逻辑和实施路径

时间:2024-07-28

郭 杨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云南人才引进工作要提升云南经济活跃度,优化人才引进大环境,构建更加包容、更加精准、更可持续的人才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对人才的牵引作用。

1 人才与经济活跃度的互动关系

人才与经济活跃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促进关系。一方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先决条件,人才在产业知识与技术获取、专利转化与利用乃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资本运营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通过信息共享、知识溢出、集体学习等形式,高效率地提高企业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1]。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所释放出来的经济活力又吸引人才聚集,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地区间人才的差距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又进一步加剧地区间人才差距,使人才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活跃度更高、人才吸附能力更强,从而进一步拉大地区间人才差距,形成一种“马太效应”。

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取决于五大要素:一是资本要素。人才只有通过与资本的结合,其潜能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一个地区的人才量大质优,则该地区更有条件发展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业。二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如果一个地区发展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人才结构不可避免地表现为聚集大量的低层次人才,如果发展的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则必然聚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三是研发条件。“优秀的大学与学院,设备齐全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实验中心,高度发达的通讯网,经常性的学术会议,大量的科学出版物,以及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精神,是使外国科学家跑到美国去的主要催化剂”[2]。如果一个地方拥有优越的研发条件,则能够提供更多的研发成功机会,从而吸引大量人才。四是社会发育程度。社会发育程度越高,则生活环境、制度环境、创业环境越佳,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强。五是人文环境。“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曾经在美国访问了近百名美籍法国科学家,询问他们移居美国的原因。他们认为,虽然在美工资高,但来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美国研究工作比较自由”[3]。可见,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更能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入,形成生产要素的聚集。五大要素不全,正是云南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深层次原因。

2 云南人才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是人才量少质弱。人才资源总量仅占总人口的10.4%,居全国第20位。全省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03人,分别为浙江的31.7%、四川的40.5%。全省人才贡献率仅为28%。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本土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引进模式相对滞后,导致外来人才“引进难”。同时,由于经济活跃度不高,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落户云南的两院院士(13人)、入选“人才工程”数量(89人),与重庆、四川、广西、贵州等西部省份相比仍有差距。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比重庆、四川分别少3家、9家。全省无985大学,211大学也仅有1所,少于重庆(1、2)、四川(2、3)。全省农业类院校数量较少、学科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云南虽为“有色金属王国”,但本土高校输送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样,机械、冶金、汽车、生物、电子信息等人才紧缺,也阻碍了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

三是人才引进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操作性不强。人才引进涉及人社、公安、外事、教育、科技、侨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出台的政策从自身角度来看都具有合理性,但从全局来看就难免存在相互打架的情况,削弱了整体效能。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包括个人所得税、购房契税减免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就医礼遇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导致政策难以落地。同时,由于“忽略了市场对于人才的梯度需求”[4],市场参与度不高,也影响引进效果。据了解,云南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约3 000家,年营业收入仅239亿元,而数量相当的广东,年营业收入却高达4 000亿元,云南人才市场化服务产业“小散弱”及低端化特征明显。

四是人才创业环境欠佳。近年来,云南省在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方面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但到了具体用人单位则往往因受文化、体制、机制的影响而无法落实。据悉,在外云南籍大学生和研究生回滇就业率仅为60%和40%。同时,一些单位只注重人才引进而忽视人才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或因短期收益不显著而放弃对人才的长期培养,终致人才“得而复失”。另外,缺少人才专享薪酬制度、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住房保障机制,也降低了人才吸引力。以人才公寓建设为例,2021年四川建有人才公寓26万套,而云南仅有3 000余套。

3 破解云南人才引进困局的实施路径

一是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要构建立体化、多向度、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压力,使云南经济发展活力受到严重削弱。只有打破依托区位便利的平面化、立足经贸合作的单向度、依靠商品来往低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以要素优势为依托的立体化、以机制合作为导向的多向度、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把云南打造成要素聚集新高地,才能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二要实施“市场主体倍增提升计划”。目前,全省市场主体仅428万家,其中企业不足100万家。因此,必须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尤其是企业数量,以拓宽就业和人才容纳空间。同时,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推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向“高集强”转型。三要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为干事创业人才提供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企业开办、市场准入、注销破产等企业全生命周期以及人才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减税降费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安心发展的环境。四要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

二是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一要树立包容共享理念。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剧,“要求地区必须跳出长期以来以常住人口限制户籍人口规划区域发展的惯性思维”[6],实现人才观念从“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的转变,“推进区域间人才政策互通、人才信息互享、人才服务互联、人才评定互认等”[7],淡化人才归属,打通互用通道,“在集聚、吸引高端移动性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上实施更有区域特色的人才策略”[8]。二要树立市场评判理念。支持用人单位自行探索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使人才判定标准更多回归市场,“避免过度依靠政府部门所带来的人才工作重点从注重效益向注重规模、注重指标偏移”[9]。三要树立区域协同理念。立足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定位,引入更多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大学和研发机构,吸引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人才来滇工作,进一步放大人才聚集效应。

三是实施更加精准的人才引培计划。一要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靶向引才”方式,引进行业顶尖的战略性领军人才和高端研发创新团队,以此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二要实施“骨干人才本土培育计划”。加快锻造科研、产业、经营、技术技能四支本土骨干人才队伍,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人才资源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三要实施“青年人才振兴计划”。在实施“兴滇人才支持计划”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倾斜,优化支持方式,造就一支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四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引培计划”。优化职业技术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以满足优势产业各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的多元需求。在强化本土人才培育的同时,加大省外人才招引力度,打造一支结构多元、质量更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构建优质人才创业生态系统。“探索构建人人前进有方向的体制环境,进一步畅通社会性流畅渠道,使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均能够拥有提升自身职业高度和收入地位的有效渠道”[10]。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专享薪酬福利和收益分配制度。激发人才创业热情,确保人人通过自身努力提升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真正实现“名利双收”。二要畅通创业资金扶持渠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领域,引导早期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对创业投资机构予以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三要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六大平台”建设,整合人才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研发集群。鼓励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建立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体系。整合咨询指引、纠纷处置、鉴定评估、侵权分析、监测预测等服务资源,为人才创业提供权益保护。

五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一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部门、各行业人才支持政策,实现“多规合一”,防止政策打架。二要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建立集信息整合、供需分析、资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人才需求开展科学预测和精准服务,为人岗匹配提供支撑。三要优化生活保障服务。以货币化、市场化方式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问题,为其提供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购买住房、车牌补贴等优惠待遇,为引才、留才注入动力。加快建设整合性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疗保险制度,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医疗保障服务。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社区,为高层次人才营造“类海外”“类沿海”生活场景和创业环境。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枢纽”,把“南博会”办成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