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建萍,杨舒惠
(宜良县联众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南 昆明 650000)
滇中地区坐落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 之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对营养丰富的食用菌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香菇属于低温和变温结实性菌类,高温季节不能正常生产。我们选择香菇耐高温品种,利用大棚的小气候较为稳定,风速小,相对湿度高于棚外,夏季气温低于棚外的气候特点,发展反季节覆土栽培香菇,取得了比传统栽培方式经济效益高的效果。该技术操作简便,生物学效率可达100%~150%,适合在滇中地区大面积推广。反季节覆土栽培香菇技术,对于丰富当地居民的蔬菜供应种类,维护生态平衡和扩大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市场需求,高温香菇要求在6月份开始出菇,于是制母种需选择9~10月,原种选择10~11月,栽培种选择11月至翌年的1月,制菌棒时间为翌年的1~3月,5月中下旬覆土转色出菇,最晚制棒时间为4月上旬。
品种应选耐高温品种,如武香1 号、931、地栽1 号。
1)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
2)杂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3%、石膏1%、糖1%。
3)杂木屑70%、棉籽壳10%、麸皮15%、玉米粉3%、石膏1%、糖1%。
配方中不宜掺入木质素含量低且易分解的原料。料水比1 ∶1.2。
选用17cm×55cm ×0.005cm 低压聚乙烯袋做栽培袋,套袋用19cm×555cm×0.002cm 的同质塑料袋,两者一端均用封口机封口。塑料袋要求厚薄均匀,无沙眼,封口要结实不漏气,按照配方将培养料拌匀后装袋。料袋要求松紧适度,手指按袋有弹性而不下陷。装至适当高度后,清除袋口碎料,先直扎,再翻转扎紧。最后套上外袋,袋口扎活结。装好的料袋要轻拿轻放,集中堆放在铺有薄膜的地上,防沙粒刺破袋引起污染,同时应避免阳光直射料袋。要求日料日清,争取在短时间内开始灭菌,防止培养料发酵变质。
装锅时料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蒸汽畅通。在灭菌过程中应遵循“攻头、保尾、控中间”的原则,在料温升至 100℃后维持 12~14 h。灭菌过程中要及时补水,使锅内水量不少于锅体容量的2/3。加水时应配合控制火力,即加水前先加大火力。然后加清水(最好是开水),当温度回升至100℃后恢复用小火。灭菌结束后,再闷 10~12 h。料温降至70℃时出锅,将料袋运到接种室内冷却,用气雾消毒盒空间消毒。此外,如果配料中加入被杂菌污染过的旧料,需延长灭菌时间。
高温香菇的菌棒接种一般是在2~3月份,这时气温较低,空气中杂菌较少,菌棒成品率较高,采用账式接种。接种后的封口方法应用套袋封口法,其防止接种孔污染的效果相当明显,但必须注意的是要将接种孔用菌种封严实,否则就很容易引起接种孔污染。
料袋一经接种,便称为菌袋。将菌袋搬入日光温室内进行养菌,在这期间应防止高温为害。菌袋经过2 个月左右的培育,即可发满菌,发满菌的菌袋这时就需要脱袋。脱袋时机应掌握4 个标准:(1)菌龄。香菇菌龄满60 天(从接种日算起);(2)形态。生理成熟的菌袋,其表面菌丝起泡,呈肿瘤状凸起,占整个袋面的2/3 左右;(3)色泽。菌袋内布满洁白菌丝,长势均匀旺盛,气生菌丝呈棉状,接种穴或袋壁出现红色斑点;(4)基质。用手抓菌袋有弹性感,表明已成熟、反之则说明菌丝还处于伸长期,要待其成熟。脱袋时选择晴天或阴天上午,下雨天或刮西北风时不能脱,气温在12~25℃时进行,并及时盖膜。
脱袋后进入菌筒转色期,一般转色需12 天左右结束,再经过3~4 天温差刺激,使其萌发菇蕾,若气温低时还得拖延一段时间。菌筒转色催蕾管理,我们抓好了“控温、喷水、变温、刺激”等4 项关键技术。
1)控温。脱袋后1~4 天要罩紧菇床薄膜,不必翻动,让菌丝康复生长,5 天之后当菌筒表面长满洁白色的气生菌丝时,说明已复壮了,此时要揭开畦床上的罩膜进行通风,每天放风20~30 分钟。
2)喷水。经过菌丝复壮后,到7~8 天菌筒分泌出黄红色水珠,此时应结合揭膜通风,连续两天给菌筒喷水。
3)变温。菌筒转色必须结合变温管理,人为变温3 天。具体作法为:白天把菇床上薄膜盖严,使床内温度升高2~3℃,夜间12 点以后气温下降时,揭开薄膜1h,让冷空气袭击,这样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连续进行3~4 天的温差刺激,菌筒表面就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诱发原基并分化成蕾。
4)刺激。转色过程中除了控温,喷水、变温外,还必须进行干湿差和光晴差的刺激,即干干湿湿及明暗交替刺激,促其转色。
在宽1.3~1.6 m 的畦面上,用竹片、铁丝做成1m 高的小拱棚,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或无纺布。
1)消毒。要求未整畦前,每667m2撒生石灰25 kg,再翻土耙平,清除杂草,以减少病虫、杂菌源,然后开始做垄做畦。
2)做畦。先用上层土作畦胚,高约10~15cm,畦床宽1.4m,中间稍高,作畦至畦高25cm,要求畦背稍凸起压实,然后用敌敌畏500 倍、甲醛1.0×10-4溶液,浇透畦面,再用薄膜覆盖3~7天,达到杀虫和灭菌的作用。
菌筒发满菌丝10 天左右,即可在接种穴旁将袋膜先纵割出“Y”字形缝,然后将菌筒紧密平放在经消毒的畦面上,割缝朝下;菌筒在畦床两边横排,中间纵排,四周留5cm 左右空位。经5h 左右即可进行脱袋,菌筒照原样排放于畦床上。先将畦沟泥土铲至畦床的四周空位上做边,再将湿润的覆土材料(3%石灰粉的潮泥沙)撒在菌筒表面,厚度1cm以上。经上述处理7 天左右,菌筒正常转色。转色后菇木上面,用扫帚轻扫的办法把泥土填满菇木之间的空隙,再浇水沉实,以菇木露出土面3 指宽左右为宜。
春夏期出菇管理(5~6月):春夏期的气候特征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较低,湿度低,干燥。覆土完成后要采取湿差刺激菇蕾的发生,白天将薄膜覆在小拱棚上,造成高温、缺氧的条件,傍晚掀开薄膜,结合喷水降低温度,将日夜温差拉大,经过3~5 天的连续刺激,菇木表面就会形成白色花裂痕,发育成菇蕾,菇蕾形成后,须对菇形不完整、丛生的菇蕾尽量剔除,每袋保留5~8 个。由于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所以要适时喷水、通风降温。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喷水,晴天喷水2~3 次,阴天1~2 次,同时进行通风降温。夏季气温高,采菇要及时,宜早不宜迟,一天采收 2~3 次,以提高质量,采收后要及时出售,采收时要注意把菇蒂采摘干净,防止成为霉菌侵染的源头。采完一批菇后,要进行养菌,降低菇木含水量,对菇木间出现的空隙要进行补土、喷水,保持菇木与土接触紧密以防地蕾菇(土里长的菇)发生。养菌完毕后,采用喷低温的凉水进行蕾,每天2~4 次,菇蕾形成后照常规进行出菇管理。越夏管理(7月):7月份气温高达30℃,是覆土栽培的越夏期,越夏管理的重点是降低棚温,减少菇木含水量,加强通风,预防霉菌。具体做法:小拱棚加盖遮阴物,气温特别高时,中午朝小拱棚膜上喷水,降低菇床的温度。保持土壤较低的含水量及菇木表皮湿软。加强通风,出现霉菌要及时挖去感染部位,喷800~1000 倍多菌灵或克霉灵溶液,然后用覆土填上,面积较大的要加强通风,并用多菌灵液连续喷浇,倘若只有少量菌棒感染霉菌,可采用生石灰粉覆盖发病部位,以防霉菌蔓延。早秋期出菇管理(8~11月):早秋期的特点,气温由高到低,温度一般在20~30℃,非常适合高温香菇的发生。早秋降雨少,空气湿度小,要做好补水保湿工作。经过越夏,菇木含水量有所下降,菇木发生收缩,要及时添加覆土,浇水补实。要小铁钉刺孔结合拍打催蕾,然后通过喷水,补充菇木含水量,拉大温差、湿差刺激菇蕾的发生,3~4天后,菇蕾就会形成,此时要增加空气湿度,每天早、中、晚喷水1 次,早晚结合喷水通风,促进子实体的发育。
香菇的采收时期是以菇盖开伞程度来掌握的,一般在香菇长到六成开始采收,厚菇以七至八成、所谓的“铜锣边”开始采收。如遇雨天可适当提前采收。总之要赶在散粉(弹射孢子)前采收。采收时既要不留菇根,又要防带掉基质的培养料,采收后以干菇形式出售的要及时烘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