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中国案例与启示※

时间:2024-07-28

○陈继明朱睿博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北京 100800

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由于服务成本高、风险控制难、抵质押物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农村地区存在比较普遍的金融排斥现象,传统金融服务方式难以满足以“三农”为代表的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产物,是实践中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国际经验看,金融科技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推动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下沉,通过小额贷款、转账汇款和支付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健康和收入水平,助力农业农村发展。从国内实践看,金融科技不仅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还在赋能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历史演进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本质上是基于一系列技术创新来重塑金融业态,如改造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应用、业务模式、流程和场景等,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并降低成本,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便利性和可得性。从历史经验看,百余年来,金融业的发展过程始终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电报机、电话机、打字机等工具的出现,尤其是二战之后,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为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董昀和李鑫,2019)。从技术驱动下的历次金融业变革来看,普遍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巴曙松和白海峰,2016),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期。金融机构通过购买相关软件和硬件设备,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运营中,提高办公和基础业务的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共同支持下,金融机构对传统业务和流程进行改造,金融服务不断向线上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利用其技术优势推出了便捷的金融产品。

第三阶段是深化创新期。金融业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机构运营方式、业务服务模式、产品形式、风险控制等传统金融的全部流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革新和升级,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以前沿技术为支撑、以新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开放合作、规范竞争,促进金融和科技的更深层次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日趋多元化,要有效解决“人、地、钱”要素资源的持续投入和配置效率提升问题,仅依靠以往单一的传统商业金融供给形式已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求。金融科技基于底层技术的突破,使金融服务范畴不断拓展,有助于破除传统金融在农业农村领域遇到的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高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不匹配、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当前历史背景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助力“三农”发展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尤其是由于缺乏身份识别、银行网点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居民难以被纳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中。因此,金融科技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使用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有效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化程度。另外,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探索了金融科技支持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使用和农业保险发展,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方面作出贡献。

(一)基于数字身份识别系统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根据世界银行(2018)报告,全球有超过10亿人缺乏任何身份识别信息,且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身份识别信息,金融部门难以为这些客户群体建立银行账户,以及提供与银行账户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为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通过建立数字系统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简化KYC①KYC全称为Know Your Customer,即“了解你的客户”,为银行机构对客户的一种实名认证机制。流程,为弱势群体建立银行账户及获得相关金融服务提供基础数据,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弱势群体下沉。

1.印度Aadhaar数字身份识别系统。Aadhaar数字身份识别系统启动于2010年,由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的下属单位UIDAI负责具体管理。Aadhaar数字身份本质上是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号码,与个人标识信息(例如,姓名、出生日期、性别、面部照片和地址),以及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相关联。截至2021年8月,印度有超过13亿人获得了Aadhaar数字身份②资料来源:https://uidai.gov.in/aadhaar_dashboard/india.php。。2013年9月,印度储备银行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在对客户进行身份识别时,应将UIDAI提供的个人标识信息和照片等信息视为开立银行账户的“正式有效文件”。该措施有助于银行减少KYC流程,降低银行的获客成本,并显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2021年,基于Aadhaar系统已成功开通超过4.25亿个银行账户③资料来源:https://www.pmjdy.gov.in/account。。与此同时,Aadhaar系统还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在线支付平台(UIP)。用户将银行账户和Aadhaar系统绑定后,通过登录UIP便可以实现转账汇款、在线支付等功能,大幅度提升了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2.泰国国家数字ID公司(NDID)。2018年,泰国国会通过了《数字ID法案》并成立国家数字ID公司,为泰国居民建立数字ID。基于数字ID和电子KYC系统,泰国居民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服务开立银行账户,而无须前往实体银行机构办理。已拥有银行账户的客户也可以通过NDID平台进行跨银行身份验证,在其他任何银行均可开立银行账户。2020年11月,数字ID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开立证券交易账户、投资基金账户、购买保险单等。目前,泰国数字身份证仍处于试点阶段,外来人口、非正式工人和无银行账户人群均可以通过该系统而被纳入正规银行的服务范畴,金融的包容性得到明显提升。另外,泰国政府还将数字ID与农民数据库关联,农民数据库中保存着包括农作物、牲畜、鱼类等在内的农村家庭生产信息,以及人员、性别等农村家庭的基本信息。这种关联不仅有助于政府管理农业生产、宣传农业知识,还有助于金融机构在政府指导下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并在自然灾害中为农民提供包括资金支持在内的各种针对性援助。

(二)通过移动货币提升支付结算的便利性

M-Pesa是由肯尼亚及坦桑尼亚电信运营商Safaricom于2007年推出的移动银行服务,几乎是非洲普惠金融领域最为家喻户晓的移动钱包服务提供商,目前在肯尼亚的市场份额超过70%,且覆盖的市场已经扩大到阿富汗、南非、阿尔巴尼亚、印度、罗马尼亚、埃及等国家。截至2020年底,M-Pesa已拥有4970万用户、91.85万个代理商,累计完成交易150亿笔④资料来源:https://www.vodafone.com/about-vodafone/what-we-do/consumer-products-and-services/m-pesa。。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银行往往只存在于大城市,并未覆盖广大的农村或城乡地区。M-Pesa针对没有银行账户的预付费移动用户人群,基于手机SIM卡提供服务,允许用户在任意服务网点进行存取款业务,并可以基于手机短信实现转账、支付等功能,使用场景简单、费用低廉。麦肯锡(2022)的分析报告显示,针对话费充值、转账汇款和支付账单等日常金融需求,非洲的低收入家庭使用基于移动货币的解决方案,其成本比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低80%。另外,由于非洲网络设施相对落后,非智能手机的功能就足以支撑M-Pesa业务的发展,这极大地提升了M-Pesa的覆盖率。目前,受益于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客户数据,MPesa的业务已扩展至小额贷款等其他金融服务,还可以基于大量的客户数据来评估风险。

从非洲经验看,M-Pesa移动货币与我国支付宝、美国Paypal等支付工具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非洲大陆绝大部分的交易仍以现金为基础,M-Pesa所提供的移动货币服务仍非常依赖物理网点。在肯尼亚,加油站、商店等实体机构均可以成为M-Pesa的代理商。事实上,非洲金融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字技术与物理网点的结合,例如,南非第一家数字银行TymeBank通过与主要零售商的战略联盟来克服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二是类似于传统银行机构,M-Pesa移动货币可以提供现金存取业务。三是非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远高于银行网点的覆盖率,因此在非洲提供移动货币服务的金融科技企业大多为电信公司,相关业务仅需通过收发短信便可实现。

(三)利用移动支付技术推动贫困家庭使用清洁能源

国际能源署(2020)估计,非洲有6亿人无法获得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这严重影响了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光伏发电有助于改善非洲贫困家庭的健康和财务状况,并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MKOPA是一家于2011年在肯尼亚成立的资产融资公司,主要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等国家运营,客户数量超过1000万。M-KOPA通过数字零售支付平台,以可负担的灵活价格为非洲居民提供太阳能电池板租赁业务PAYG(Pay-as-you-go)。客户通过移动支付方式支付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相关费用,PAYG供应商可远程关闭存在欠款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在欠款缴清后再次打开,同时该技术也被用于记录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移动支付方式的低成本使PAYG具有商业可持续性,远程开关降低了PAYG供应商的财务风险,同时为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提供了支付的灵活性。截至目前,M-KOPA已为超过75万非洲家庭安装了PAYG太阳能系统,使贫困家庭享受到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供应。根据客户的还款和能源使用数据,M-KOPA可以使用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来评估客户信誉度。目前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为还款表现良好的客户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如信贷升级、数字钱包现金返还和其他资产融资,融资服务总客户数量已超过100万。

(四)数字技术助力农业指数保险发展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8)的报告,仅在2005—201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就因农作物和牲畜相关风险损失达到960亿美元。然而,全球只有不到20%的农民针对农业风险进行投保(Raithatha and Priebe,2020),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保险覆盖率更是低至3%。农业指数保险基于面积、产量或天气指数(如降雨量)设定阈值,一旦超过阈值,保险公司无须逐案检查或正式索赔流程就可以进行赔付。传统农业指数保险提供商依赖银行分支机构或农村信用社等线下渠道提供服务和赔付,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盈利。OKO是一家保险行业的技术服务供应商,其通过与马里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合作,于2019年获得了保险代理执照,在马里全国范围内开发个人客户。该公司获得了马里移动货币供应商Orange Money的支持,Orange Money将OKO作为一项保险服务纳入其移动货币菜单,并提供必要的手机访问界面以增强客户可获得性。农民可以通过手机上传作物图片,获得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建议,在遭受损失时可迅速获得保险赔付。利用移动货币收取保费和进行赔付,既提高了客户便利性,又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作为回报,Orange Money对所有农业指数保险赔付提现业务收取3%的手续费。

三、发达国家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

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相对完善,金融科技支持“三农”、小微等弱势群体的方式不仅包括基础金融服务,例如基于手机和互联网的移动支付(Paypal等)、针对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居民的网络小额贷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服务和贷款风险识别等,也形成了企业定制化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智能投顾等更多元、更综合的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场景。

(一)为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利用数字技术为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等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长尾群体,针对性地提供与其所开展业务紧密相关的金融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银行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比如,新加坡星展银行于2017年推出全球最大的API⑤API是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平台,企业可通过接入API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东南亚出行服务平台Grab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传统模式下,司机的车费收入必须先存放于Grab钱包中,直到第二个工作日才能提取至其银行账户;但通过接入星展银行的实时转账API,Grab中拥有星展银行账户的司机可以实时将收取的车费转入其银行账户。2018年,星展银行又在新加坡及亚洲部分地区推出了一项名为“Startup Xchange”的计划,旨在帮助初创企业业务发展。与传统模式不同,Startup Xchange通过建立共享开放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针对初创企业在业务上遇到的难题,由银行和初创企业共同创建解决方案。目前,Startup Xchange已成功为数十家初创企业提供服务,覆盖人员招聘、餐饮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比如,新加坡初创企业Kopi Ong⑥Kopi Ong是新加坡一家提供现煮咖啡和茶的服务商家,它以根据每位顾客的喜好制作其标志性饮料而闻名,但这同时意味着更长的准备时间。和星展银行合作建立远程订单系统,用于在线订购Kopi Ong的产品,以节省客户等待时间。另外,花旗集团推出的数字平台Bridge,帮助中小企业与区域银行等建立联系,使借款方能够以在线形式快速触达银行方,从而有效缩减融资成本(中国信通院,2022)。

(二)利用金融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改善

在生态环境方面,发达国家利用金融科技度量农业相关环境风险,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例如,美国金融科技公司Pachama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碳信用交易市场,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其中,Pachama利用卫星图像、遥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精确测量森林中储存的碳,并实时监测森林的变化,以及根据监测数据评估森林保护项目可以减少的碳排放量。Pachama还建立了API接口,帮助客户在产品和服务中建立碳信用额度,并通过已验证的森林保护和重新造林项目为客户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碳信用额(马骏等,2021)。目前,Pachama已与全球多个国家的森林项目开发商合作,ESG投资者可以通过Pachama平台高效准确地投资于经Pachama评估流程验证的森林保护项目,有效解决了投资者与环保项目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又如,美洲开发银行与绿色气候基金共同投资的亚马逊生物经济基金,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追踪当地实体生产率、财务记录和信用度,并以此为依据使用多种金融工具,包括主权投资贷款、绿色债券、可偿还投资补助金等,促进对亚马逊地区的环境保护。

(三)智能投顾让投资服务触达长尾群体

智能投顾起源于美国,早期的形式是投顾公司通过线上方式为客户提供投资组合分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Betterment、Wealthfront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兴起,美国现代智能投顾体系逐渐发展成型,这使得投资顾问下沉为长尾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可能,智能投顾也逐渐成为金融科技的重点应用领域。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基于自身拥有的传统优势,在发展智能投顾业务的同时,提供交易、清算等一系列多元服务,进而实现全产业链整合。相较于传统投顾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智能投顾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快速处理海量信息,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和算法模型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极大节约了获客成本和人力投入,降低投顾服务门槛,有助于充分挖掘投顾行业长尾市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有研究表明(尹应凯和侯蕤,2017),智能投顾的管理咨询费率大约为0.2%—0.4%,而传统的投顾通常收取2%的费用,相当于智能投顾的5—10倍。

四、中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见表2)。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同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等9个省市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202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表2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梳理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日益广泛,国内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涌现出不少新服务、新产品和新模式。《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企业为发展主体,以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智能投顾、保险科技、数字银行为服务途径,服务链条延伸至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小微融资、民生领域等场景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具体看,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国内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金融与农村生产生活场景融合、数字化授信评级、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搭建综合平台推动金融服务普惠化

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补足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短板,丰富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并衍生新的金融服务场景。如,成都市打造的“农贷通”数字平台,通过搭建财金政策直达通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整合资源政策形成合力,强化涉农融资对接平台功能。依托“线上+线下”运营体系⑦在线上,用户通过“农贷通”平台获取融资、保险、惠农政策等主要服务,能够足不出户实现融资对接和政策申办。在线下,建立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提供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贷款引荐、金融知识宣传、平台操作辅导、产权交易推送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线上平台在农村运用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政府部门各项监管措施、激励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抓手,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按市场化原则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引荐、数据支撑、产品创新等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提供融资对接、农险承保、金融教育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农贷通”平台累计发布金融产品672个,通过平台发放贷款3.77万笔,金额488.5亿元。又如,建设银行运用“移动互联网+科技+金融”模式(中信建设证券,2022),打造了APP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建行惠懂你”,重点为“三农”、小微等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长尾群体提供以信贷融资为主的生命周期服务。截至2020年末,“建行惠懂你”平台访问量突破1.1亿次,下载量超1500万次,授信金额4400亿元。该平台不仅采用全线上自助办理流程,还建立多维大数据模型体系和平台智能风控体系,为农户提供了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二)融合生产生活场景助推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

通过金融与农村民生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纾解农村地区获取公共服务渠道不足、便捷性不够的问题,提高金融普惠化程度,也是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在对接民生领域方面,公共服务部门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互通,使得农村金融与公共服务融通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和金融机构基于5G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乡村智慧医疗服务,银行通过对接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构建集挂号、缴费、查询、亲情付、远程诊疗、远程商保理赔等一体化服务的乡村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捷、贴心的线上医疗健康服务,提升乡村医疗健康的整体服务水平。又如,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将其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和“悦生活”服务平台等平台与益农信息社APP⑧益农信息社是原农业部于2017年开展的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设立的,用于为农村居民提供产业资讯、生活信息、电子商务、培训学习等服务。联结,打造线上线下、普惠化的农村金融生态。同时,建设银行将个人二类账户申请开立功能接入益农信息社APP,有效克服了农村地区网点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消弭数字鸿沟方面,有的机构打造手机银行APP“适老”功能,为农村老年客户提供更为温暖、贴心的移动金融服务,新增用户中老龄客户占比逐步提升。有的机构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开发基于藏文界面的手机银行,降低藏族用户获取线上金融服务门槛,上线后藏文服务专区访问量18万余次;有的机构通过技术手段为弱势群体建立金融安全屏障,识别弱势群体的非典型行为并及时提示,有效避免金融诈骗,并帮助弱势群体安全理财。

(三)授信评级数字化纾解农村信用难题

当前,针对传统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成本偏高、缺少抵质押物、收益与风险难以匹配等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已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点。金融机构通过采集和积累农业经营主体在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场景中的交易记录、物流数据、违约记录等信息,聚集产业链、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及上下游涉农企业的交易数据,同时整合金融机构内部交易数据、涉农政务数据、征信、政府补贴等信息,不断丰富农村基础信用数据和风险评估模型,并开发出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中航安盟保险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生猪活体资产实时盘点,提供“科技+保险+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及时监测生猪养殖状况,并将监测数据作为养殖状态依据,助力中小养殖户将数字化活体资产进行抵押授信。又如,邮储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乡村客运经营者的历史交易信息、贷款申请信息与交通运输考核结果等多维度数据进行融合建模,对乡村客运从业人员进行精准授信,纾解乡村客运缺少抵押物、融资门槛高等问题。网商银行推出“百灵系统”,建立一种双向“可感知、可选择、可管理”的互动式风控模式,基于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材料和系统自动挖掘的信息,采用智能化识别和拟人化沟通的方式,对传统风控进行升级和补充。

(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目前,金融科技助力农业低碳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分析绿色信息,强化对绿色农业产出水平、环境效益、资产价值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帮助金融机构开展高效精确的绿色融资授信决策和贷后管理;二是丰富场景应用,以科技金融平台为桥梁,拓宽绿色农业价值实现渠道。例如,成都市推动相关市场主体搭建数字农业平台,构建一体化农业生产感知系统,科学设置“耕地识别、作物识别、环境监测、适种分析、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精准生产和价格预测模型”等八大功能,实现粮食生产科学管理、精准种植。一方面,“精准”农业产生了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农药化肥污染程度降低10%。另一方面,数字农业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绿色农业的效率。通过与数字农业平台联通,金融机构基于信用贷款和供应链贷款两种模式便可以高效满足绿色农业资金需求,截至2022年4月末,数字农业平台农户获得超过1940万元信贷支持,涉及粮食种植户超过62户。又如,建设银行创新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基于“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手段实时监测贷款期间的碳足迹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碳核算体系,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另外,一些金融科技企业也在生态环境修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作出了尝试。例如,支付宝于2016年推出小程序“蚂蚁森林”,依据用户的在线支付、绿色出行等减排行为,为用户发放“绿色能量”奖励,当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兑换相应的树苗,并被真实地种植在荒漠化地区。在防风固沙、促进水土保持的同时,支付宝还建立助农通道,帮助农民与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利用支付平台客户群体广的优势,将参与用户与开展绿色种养的农户联系起来,推动绿色农产品开发,助力生态价值实现和农民增收。

五、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一是坚持“政府+市场”的发展模式。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支持“三农”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在身份识别、数据库、信息共享、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金融科技在“三农”领域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泰国和印度的数字身份系统建设,对于将弱势群体纳入正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银行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时又坚持了市场原则,在商业可持续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肯尼亚M-Pesa公司不仅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服务成本,还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创新商业模式,同时建立了与代理商、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共享机制,最终兼顾了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

二是坚持“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高,线下物理网点在金融科技支持“三农”发展中不可或缺。例如,M-Pesa公司将加油站、商店等不同实体机构发展为代理商。又如,国内的普惠金融试点,也普遍在农村地区开展了线下村站建设。与此同时,线上金融服务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势又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在偏远农村地区应用金融科技时,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三是坚持“普惠+绿色/科创”相融合的方式,丰富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见图1)。不管是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还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智能投顾等,其本质都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让传统金融服务所不能覆盖的长尾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深化。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深化普惠金融的同时,又与碳减排、API接口等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典型实践相互融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科技在“三农”、小微领域的应用场景,还充分体现了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的发展目标。因此,在金融科技推动下,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张柏杨等,2022)。

图1 基于数字技术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创新+风险防范”相统一的原则,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中的信贷、支付、风控等业务流程再造,以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其在实质上与传统金融并无区别,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更不能替代传统金融。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重塑传统金融业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风险。例如,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但在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数据信息过度采集、侵犯隐私和数据泄露等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因此,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驱动创新作用,更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尤其是重视农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二)建议

一是加强金融科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对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利用如贷款贴息、税收抵免等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科技机构在农村地区加大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以及终端设备、机具的投放。另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同时,考虑到当前农村数字化发展与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基础也相对薄弱,金融科技在乡村落地尚需依托线下物理网点的补充。通过提供客户引流、产品推介、辅导宣传等服务,有效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城乡金融均等化。

二是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等需要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和创新盈利模式,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涉农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精准识别乡村振兴中的新金融需求,打造契合的数字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构建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科技公司、政府平台的多元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在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同时,也可通过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开发出更多的增值性服务来获得持续性盈利。

三是丰富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用场景。农村金融服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要主动挖掘出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就要牢牢把握住金融与科技结合背景下金融服务场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除了推进农业供应链资金融通,打造乡村生产经营金融支持场景,以及拓展金融科技在绿色普惠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外,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技术迭代升级和更多场景营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民生、消费交易、文化教育等领域,构建农村金融智慧生态圈。例如,通过集合政务、民生缴费、惠民惠农补贴等非金融服务,以及助农取款、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打造集智慧政务、便民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性服务体系。探索建设农村集体“三资”⑨农业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平台,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金流转提供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能通过开立的账户获取便利的金融服务。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围绕数字人民币的落地搭建新的应用场景,将大幅提升数字金融在乡村的可得性。另外,通过开展科技助力、知识帮扶等行动,加强公众金融教育,推进“体验式”宣教和金融知识普及,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及参与度,同时增强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接受意愿和技术使用能力,有助于逐步缩小群体间的数字化应用鸿沟。

四是推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⑩202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专门强调持牌金融机构应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正确认识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这一内涵,坚持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在技术支持下做好“三农”、小微等乡村振兴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完善相应的安全测试、风险监控等规范,着力防范金融科技重大风险,为更多创新成果在农村金融领域落地保驾护航。同时,针对农户个人信息非法收集、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建立健全隐私保护、数据治理相关法律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宣传与落实。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原则,平台、机构承担信息收集功能时应纳入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数据滥用,探索更为精准的数据资产确权和更为便捷、合规的数据交易和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