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校电影教育发展的条件及其外因与内因——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二

时间:2024-07-28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高校电影教育发展的条件及其外因与内因
——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二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当前高校电影教育的高速发展之势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和挑战做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首先探讨其原因,现代社会及其电子媒介时代到来、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兴起是其发展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及其外因;电影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机制形成、艺术教育传统与美育现代化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内因,外因与内因的相辅相成构成整体,提供高校电影教育教学深化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推动电影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高校电影教育;发展原因;大众媒介;视觉文化;现代艺术教育

电影产生虽然只有百年多时间,但则以跨越三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几乎走过其它文艺形式上千年发展历程,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中心、前导,也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标志。电影教育伴随电影快速发展而兴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中,电影教育从过去唯一的一所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到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高校纷纷相继开设电影教育专业或电影教育课程。周传基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的大学开始设置电影课程。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数百所大专院校设置了电影课程。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现象。电影终于登上了中国高等学府的殿堂,这也是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标志之一。”[1]同时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拓展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普遍运用,电影教育也成为最为普遍的教育形式与教学方式,形成电影教育热。电影教育在21世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和黄金时期。

电影教育大发展除电影艺术发展与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影响外,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时代大环境,使电影、教育、文化不仅获得大发展机遇,而且也获得三位一体交流与结合的基础条件。电影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普及化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周传基认为:“促成电影进入大学的原因有几个方面:(1)电影作为文化工具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已经得到体现,在理论上也有了初步认识,电影、电视终于被普遍承认是一门学科和一种艺术形式。(2)大学教育本身需要使用视听媒介手段。(3)视听媒介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专业人才的需求。(4)视听媒介的传播理论以及艺术理论需要寻找研究的条件和环境。”[2]

探讨电影教育兴起的原因离不开社会时代语境和背景。

一、现代社会发展及其电子媒介时代到来

电影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现代媒介产物,其艺术形式发展始终是依赖于高科技与电子媒介形式的。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其生产、承载、传播的工具媒介的发展。口头媒介方式决定了民歌、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书写文字媒介方式决定了短小精悍的诗词赋曲抒情性文学艺术形式;印刷文字媒介方式决定了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电子媒介方式决定了影视艺术形式。当然,今天面临的是一个多媒体、全媒体的现代电子信息时代,明显表现出“媒介优先”的时代特征,各种艺术形式虽然都能获得多元化的充分表现机会,但毫无疑义地更为彰显出电子媒介时代的性质特征,成就了电影媒介及其电影艺术的“霸主”与强势的显赫地位,也使电影教育的地位与优势得到强化。从电影教育发展的视角而论,电子媒介时代语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电子媒介时代为电影教育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保障。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电影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既体现在电影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设备、硬件、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保障上,又体现在教学实验室及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的电影专业的技术成分和技术含量上,以及教学人员对电子技术的掌握、运用与利用的技巧程度的技术性上。为此,随着电子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电影形式与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窄银幕到宽银幕、从平面到立体以及环幕、动感、动漫、三维动画等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表现形态和电影类型,反映到电影教育中,就不仅仅是教学资源和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问题了,而且是与电子媒介技术以及知识体系结构的更新和转化问题,只有在电子媒介技术与知识的支撑下才能适应和顺应发展趋势。

其二、电子媒介时代推动下的全球化为电影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视域。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文化全球化都需要借助于电子媒介工具从而使信息跨时空传播,所谓“地球村”和“世界公民”称谓说明电子媒介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电子媒介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电影也不仅是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媒介,而且也是一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艺术形式。全球化视域下的电影教育无疑也具有跨时空交流、沟通与借鉴、利用的广阔视域,其学科与课程理论知识在与时俱进发展和现实实践推动下更新发展基础上,还获得电子媒介所承载传播的全球化信息的影响和主导,理论先行,策划在前,知识优先所带来的前瞻性和先锋性也就成为可能或必然。

其三、电子媒介时代为电影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教学资源。电子媒介为信息跨时空生产、承载、传播、接受、传承提供条件,电影作为一种信息资源除更享有电子媒介时代的便利之外,而且更方便转化为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过去影片的传播与接受几乎与影院合为一体,影院成为电影承载、呈现、传播、接受的单一形式,现在影片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最为便捷的超时空传播,利用电视、电脑、网络、手机以及各种形式的播放器就可以随意播放和观赏,打破了时空以及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充分体现出自由性与随机性。同时,电子媒介的信息储存功能也可以保存和提供历史影片资料,古今中外的电影资源可以通过比较与交流从而产生新的信息。换言之,影片成为一种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大大有利于电影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教育的发展。

二、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兴起

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推动了大众文化兴起,大众化与多元化成为大众文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和大众文化产物与结晶的电影以其视觉形象直观性、通俗性、大众性成为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的“读图”标志和表征。电影教育兴起有赖于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及其电影大众化思潮崛起,其根据在于以下三方面。

其一、电影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结果。电影与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在其起源、发生、生成的早期往往都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来自生活,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艺术化和专业化。但电影的大众化还有一些特殊性在于,电影产生于工业文明机器复制生产的背景下,生产的大众化、传播的大众化与消费的大众化,与其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影像运动的直观性结合,构成其大众化与通俗性特征,也形成电影教育普及和大众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因和依据。从教育功能作用而言,电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教育大众化和大众普及的一种方式;从电影功能作用而言,电影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电影大众传播和大众普及的一种方式。

其二、大众文化时代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教育大众化,其理由在于一方面教育是公民社会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公民提供教育公共资源;再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大众化奠定基础和条件。我国不仅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高校扩容、扩建、扩招;高校不仅进行专业教育,而且实施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不仅注重理论与知识传授,而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不仅培养高素质、厚基础的专业性人才,而且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外部机制与高校专业改造、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部机制,推动教育大众化与现代化发展,新专业、新课程、新教育的改革创新语境催生电影教育兴起与蓬勃发展。

其三、大众化的市场经济机制驱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仅是经济体制、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换,而且也是消费方式、接受方式与需求方式的转换。市场作为生产与消费交流、沟通、互动的机制与平台,在驱动生产与消费发展同时,也驱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社会因素综合发展。电影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为扩大电影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优良条件。电影地位的提升与影响力的扩大,无疑也提高了社会与人们对电影的需求,国家也更为重视电影这一大众传播的审美意识形态普及方式和教育方式,电影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也在市场经济杠杆的翘动下和教育大众化潮流中成为必然。这从每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招生面试上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热烈场面就略见一斑,也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惊心动魄的竞争中与高考录取率的令人乍舌的反差中感触万千。各地艺术招生及其电影专业招生也是如此。

三、电影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机制形成

电影是艺术大家庭中小弟弟,无论是电影创作实践还是电影理论研究都相对其它艺术形式而言较为薄弱和不足。尤其是电影理论往往滞后与电影发展步伐,形成实践与理论的反差与失衡的状态。但正是由于电影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与现代语境下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优势和特点,电影较之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好更快。电影理论研究与随着电影实践发展而有力长足进步,同时又在开放引进过程中吸收、借鉴、利用国外电影实践与理论,形成电影实践与理论。中国电影与国外电影互动交流机制,对于电影教育而言,构成其兴起与发展的语境。

其一,北京电影学院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形成。北京电影学院是办学历史最长,专业教育资源最丰富,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效果最突出的唯一电影专业院校。作为电影教育开拓者,一方面它聚集了电影界最优秀的人才,集教学、创作、研究于一身,实践与理论得到统一。学院尤其从“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以来,78级的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等被电影界称为“第五代导演”开拓了中国电影走向辉煌、走向艺术自觉、走向国际影坛的通道。学院派导演及其表演,几乎都是影坛最为活跃的影星与名人、影帝与影后、获奖大户与获奖专业户。如同电影传奇一样,北影成就了传奇也成为了传奇。北影旗下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曾经红火多时,屡创佳绩,其成功之处在于教学、创作、研究、制作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师生共同创作与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最佳模式,电影探索的改革创新寻找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其二,电影创作、理论与评论结合的整体发展态势。新时期电影在拨乱反正、反思沉淀中崛起,从低谷上上高峰;改革开放打开对外引进交流渠道,电影走上探索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上世纪80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场经济建立又为电影开辟了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途径,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电影市场秩序与经济机制步入正轨。随着电影创作与市场繁荣,也随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电影理论与批评也从滞后状态进入先锋状态,形成创作、理论、批评互动与联动机制,构成实践与理论共同发展格局。电影创作与人才培育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互动格局,为电影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影教育厚积薄发,蓄势待发,走向电影教育的兴盛期。

其三,电影与教育结合发展的大势所趋。电影因其历史短、资历浅以及大众文化性,过去往往得不到学界以及学院重视,难以进入学术与大学教育的殿堂;但正如美国学者马克·第亚尼针对“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技术”发展所言,“后现代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3],更何况现代艺术之王者的电影。电影现在电影教育及其电影专业、电影课程的设置却成为高校办学的热门,电影与教育联姻成为大势所趋。这确实是能够获得强强联手、互利双赢的效应。电影通过教育培养和积蓄人才,保存了中外电影资料与整合了资源,提高了受众欣赏水准和评价能力,获得理论与批评的支撑与扶持;教育通过电影开拓了办学视野和办学途径,强化了面向社会办学与服务社会的责任,更有利于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两者结合的意义不仅对于双方有利,更为重要的是其意义大于两者相加之和,电影与教育联姻结果的电影教育的意义应该落实在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提升、自由人性复归的人文精神高度来认识。

四、艺术教育传统与美育现代化

电影教育日益受到社会与高校关注也是与艺术及其艺术教育的社会地位提高有关。事实上,艺术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中“乐教”、“诗教”形成文艺传统与教育传统;至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开始推动了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鲁迅以“美术”指称美之术,泛指一切具有美的形式的文学艺术,他指出美术的目的在于“言美术之目的者,为说至繁,而要以与人享乐为臬极,惟于利用有无,有所牴午。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余他事,更无关系。诚言目的,此其正解。然主用者则以为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惟以颇合于今日国人之公意,故从而略述之如次”,主要论述了“美术”的四大功用:一是“表见文化”,二是“辅翼道德”,三是“救援经济”,四是“与人以享乐”[5]。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专业;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奠定基础;新时期改革开放艺术教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西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以“理想国”、“净化”、“寓教于乐”形成西方艺术教育传统;康德、黑格尔、席勒标举“美育”大旗强化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地位,席勒提出“自由的游戏冲动不满足于把审美的剩余带到必需的领域中去,终于完全从必需之中解放出来,于是美的本身就变成了人们努力追求的对象”[6]主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中强化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艺术及其艺术教育也得到国家及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美国学者列维·史密斯在其著作中提到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热爱艺术,强调艺术对国民教育的意义,他引述华盛顿书信,“艺术和科学对于国家的繁荣、人生的点缀和幸福具有本质意义,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爱人类的热情”;杰弗逊书信,“你知道我对艺术学科充满热情。但我不会为此而感到羞愧,因为艺术对象会提高我国人民的鉴赏力,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会使他们获得世界的尊重,并且会使他们获得世界的赞美”;并且该书还提到美国权威部门公布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呼吁,“让我们美国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们能像制宪元勋们那样尊重和欣赏艺术与人文学科”,[7]使艺术教育如同教育一样深入和普及。在艺术教育深入发展的内在机制驱动下,加之社会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电影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电影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高校电影教育的高速发展既有其现代社会、时代、媒介需求的外因,也有电影理论与实践发展及其艺术教育与美育发展的内因。外因是其条件,内因是其根据,内外原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需要以系统论、控制论、价值论的视野与视角,完整认识和把握电影教育高速发展原因,这也为高校电影教育教学深化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推动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这有待于电影教育工作者更为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将高校电影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

[1]周传基. 序言:大学电影的基本观点[A].黄会林等主编. 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

[2]周传基. 序言:大学电影的基本观点[A].黄会林等主编.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

[3][美]马克·第亚尼. 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技术[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

[4]蔡元培. 教育大辞典·美育[A]. 见叶朗主编. 中国美学大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23.

[5]鲁迅.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A]. 见郭绍虞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M]. 第四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496.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A].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M].上册.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488.

[7][美] 列维·史密斯. 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

【责任编辑 吴庆丰】

TheCondition of Fil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and Its Causes--- Part Two of Series Study on Film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ZHANG Yi
(College of Desig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lm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has aroused great attentions in the education circle.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face the challenges so as to make that development mor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Investigate its reasons first. The coming of modern society and electronic media era, the emergence of mass culture and visual culture are its background and external cause; the formation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film practice and film theor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art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of aesthetic are its logic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 cause. The external cause and internal cause combine together, providing foundation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f film education,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for the promotion of film education’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ilm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development causes; mass media; visual culture; modern art education

G642

A

1004-4671(2014)06-0101-05

2014-09-15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批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51063。

张逸(1983~),湖北黄冈人,艺术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与摄影艺术、动漫艺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