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零基础儿童班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曼谷拉刹锡塔蓝庙小学1-3年级为例

时间:2024-07-28

□王易萍,蒋嘉瑞

(1.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 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调马小学广西 玉林 537000)

零基础儿童班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
——以曼谷拉刹锡塔蓝庙小学1-3年级为例

□王易萍1,蒋嘉瑞2

(1.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 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调马小学广西 玉林 537000)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民俗文化是其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零起点儿童班的汉语教学既是基础又是难点。面对这一独特的汉语学习群体,应遵循一条不同于成人汉语教学的既能为学生打下良好汉语基础又能让其正确认识中国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在泰国曼谷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零基础儿童班的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和现状作简要分析,探寻零基础儿童班的民俗文化输入的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零基础儿童班;民俗文化传播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民俗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新兴学科,目前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现状、问题及对该领域的展望。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是强调民俗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教学的成败决定了文化教学的成败,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题[1]。另有从检视文化观是否完整,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否全面的角度来重视对外民俗文化课教学[2]。二是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编写主要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导入的原则[3]。三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一般是从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以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分析[4]。四是跨文化交际的偏误和冲突。这一方面多侧重于论述语用因素造成的偏误,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实践分析的甚少,有的从文化差异角度阐述,但民俗文化的分量并不受到重视。

可见,对外汉语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研究对象主要是成年人,其中又以留学生为主,研究对象有所侧重却偏向单一,而以儿童为教学和研究对象较为欠缺,关于零基础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中国民俗文化传播少有论及,因此有必要作出补充。

二、零基础儿童班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

随着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影响日趋重要,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亦变得举足轻重。少儿阶段学习汉语正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学生受智力、年龄等特殊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影响零基础儿童班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的多方面因素。下文将从发展趋势、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方面对零基础儿童班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

(一)民俗文化传播的背景和趋势:“汉语热”及汉语学习低龄化

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和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许多外国学习者认为越早开始学习汉语越好,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面对这样持续升温的全球性“汉语热”,学习汉语的国际成员中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群体。受“汉语热”影响,许多人出于对工作、经商、寻根等需求而学习汉语,他们对汉语学习的重视还表现在对后代的教育上,学生的年龄也因此而趋于低龄化。

(二)少儿汉语学习教材编写现状

1.少儿汉语学习教材简介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十分丰富,幼儿园、小学汉语教学兴起时间不长,但其发展势头迅猛,针对少儿学习汉语的教材不下百种,既有国内出版的也有外国教育机构编撰的。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少儿汉语教材,名称众多,有《华语》《标准中文》《汉语乐园》《快乐汉语》《乘风汉语》《大华汉语》《美猴王汉语》《跟我学汉语》《快乐儿童华语》《中文滚雪球》等。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快乐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验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乐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国际少儿汉语》、商务印书馆的《世界少儿汉语》等。这些教材大部分以英语为媒介语,以“寓教于乐”为指导思想,包含练习册、教学挂图、词语卡片、配套音像制品等,适用于零起点学生学习。

2.少儿汉语学习教材的不足

(1)缺乏幼儿适用的系统教材

目前市场上系统性、系列性的少儿汉语学习教材的适用对象几乎都是中小学生,如上文提到的《快乐汉语》《体验汉语》《国际少儿汉语》《世界少儿汉语》。适用于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的系统完整的教材几乎难觅踪影。尽管在全球汉语教材库中可查到的有关教材量的数据多达221条,但这些教材的内容之间或雷同或重复而缺乏应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因此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可用性强的幼儿汉语教材。

(2)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薄弱

目前零基础儿童班汉语学习的教材主要以基础语言教学为主,甚少涉及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体验汉语》小学生用书第一册的内容为:动物、人物、衣服、数字、时间、身体、颜色、家人。教材内容浅显易学,但却没有进一步的民俗文化导入及延伸,如数字、时间、颜色这些内容蕴含着许多的民俗事象皆未提及,因而学生们只能从课外延伸的读物或教师的补充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目前专门为零起点儿童编写的民俗教材仅有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编写的《学陶艺》《学脸谱》《学武术》《学剪纸》《学书法·水墨画》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新意中文课本》第14册。尽管这些教材(面向中小学)的出炉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这一领域的空白,但仍无法满足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的需要。

(三)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的缺失和局限

大部分零基础儿童班的教师只注重于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培养语感为首任,而忽略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教师们普遍认为儿童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内容应以简单浅显为主,不必在教材的基础上作过多的延伸和深化。基于这样的思想,目前从事少儿汉语教育的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跨文化意识不强、民俗学知识欠缺、对民俗文化因素教学的敏感性不高、民俗文化教学的方式不得当等多方面的问题[5]。

据调查,曼谷八所小学的零基础儿童班的对外汉语教师皆表示,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过民俗文化内容的融入,没有开设过任何民俗文化专题课程及相关活动。教学中他们只重视学生听说汉语的基础能力,其中泰籍教师专于语言教学,并未涉及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对中国民俗文化领域的了解简单狭隘,中籍教师在相关知识点中对民俗文化略有提及,有的对中国富有特色的习俗稍加深入,如传统佳节、太极武术、特色手工艺等,但融入民俗元素的教学行为并未引起重视。

(四)学生的理解和文化差异造成民俗文化偏误

零基础儿童班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习得。如曼谷拉刹锡塔蓝庙小学1-3年级小学生,他们对一些民俗事象只知其然而没有能力理解其所以然。如在学习“狗”和“牛”这两个词时,汉语教师会延伸出相关的俗语,但中泰两国社会在看待狗和牛的地位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观念,因而学生们不能理解“狗仗人势”“牛气冲天”的感情色彩差异。在学习数字“六”时,泰国人不喜欢“六”(泰语谐音有倒退、衰落之意)也就不能接受“六六大顺”。提到“筷子”的时候学生们会纳闷为什么中国人会用来吃饭(在泰国筷子只用来吃面条),他们亦惊讶于中国人用碗装饭的习惯(泰国用碟子装饭碗盛汤水)。又如学生们也不能理解中文读物的插图里描绘的老师抚摸学生头部和朋友间碰头的情景,因为在他们的社会里头部是最神圣不可侵的,只允许国王、僧侣和自己的父母抚摸。

另外,有些学生学习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这让他们容易产生混乱。所以汉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来制定教学计划,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的民俗文化知识也往往也只能点到即止以引导入门,既要时刻重视,又不能本末倒置。

(五)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制约

非目的语环境是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最大影响因素。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课外环境一般不能提供有意义的刺激和使用机会,而课内环境往往因为学生人数和课时较短等因素而影响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在母语环境下学生们缺乏运用语言的机会,缺乏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因而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趣味性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呈现和传播。拉刹锡塔蓝庙小学1-3年级学生完全没有意识要在课后加强练习,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除非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地介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或交流,学生们才会张口说汉语。

母语环境的文化干扰是制约中国民俗文化输入的一大因素,母语环境里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已然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世界并形成固定思维和习惯。当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出现时,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学生并不易于完全接受它消化它。拉刹锡塔蓝庙小学生一边用中文跟授课老师打招呼说“老师好”一边却认真地行泰国的合十礼,一年级的学生刚听完中国春节趣闻,接着就强调“宋干节才是新年”(宋干节是泰国佛历新年)。

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的因素还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毕竟是海外学校或家庭,不能像在国内教学一样方便,部分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比如采用实物教学法时,尤其是教授民俗方面知识时,在当地很难找到表现中国特色的物件,有时寻遍唐人街也难购齐文房四宝。尽管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在全球性汉语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正是需要这样立体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寻访曼谷的八所小学,其汉语教学硬件方面少有音频影像设备,部分教室配备电视机、DVD机,但并不用于汉语教学。只有一所学校设有专门的中文教室,但教室内只有中文挂图、中文书籍和收音机,总体看来用于汉语教学的教学设施匮乏。因这一教学条件的限制,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仍以课堂讲解为主。这种过于单调和平面化的模式导致学生们在抽象的讲解中无法体会中国民俗的独特,对于活泼好动的少儿而言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聊的。

综上所述,零基础儿童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确实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以完全改观。根据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十五岁以内的少年儿童在生理条件上而言是最适合学习外语的时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少年儿童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心理和情感障碍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有强烈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们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才是促进零基础儿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三、零基础儿童班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播实践

如何给那些年龄偏小又无汉语基础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成为众多汉语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下文将以拉刹锡塔蓝庙小学的教学实践为例,探寻零基础儿童班汉语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一,教学计划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制定短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鼓励学生说汉语,因而这一时期的民俗文化融入不能过多讲解,应以通俗易懂且贴近生活的内容为主,才能培养出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的亲切感。如学生学习“面条”这个词时,教师陈述中国人生日时有吃长寿面习俗即可,若过多解释其根源对于汉语学习刚入门的少儿而言是不能快速接受的。长期的教学计划则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文化导入,在提高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民俗的认识。长期的教学计划目标不能单纯停留在培养学生语感层面,而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种交际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以民俗文化为突破点的。

合理的计划还在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时间的安排。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应过长;另外若非特设的民俗课程,民俗文化内容的融入不应成为整节汉语课的主角。教师要遵循介绍适度的原则,要明确民俗文化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语言教学和民俗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要有合理的计划,才能协调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2.教学形式多样化

简·休斯顿说:“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尝味、触摸、看、感受信息来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遵循趣味性、规律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民俗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多形式多花样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可设计游戏、使用多媒体教学、讲述民俗故事、问答互动、做简单的民间手工艺、实物教学、教童谣、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课外还可以师生动手做板报、组织中国民俗专题活动等,尽可能地创设语言习得环境,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吸收丰富的中国民俗文化。

3.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少儿汉语授课以实体互动为主,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还不高,社会心理不成熟,上课多以游戏方式进行,这需要老师用很多精力去引导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零基础儿童班的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另外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跨文化意识,要能够从跨文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还要具备较高的民俗文化素养和民俗文化敏感性。尽管教授对象是零基础儿童,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描述民俗现象不用分析其文化内涵,但在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若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语言知识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并融入到教学中去,则有助于提高少儿对汉语和文化的吸收程度。

结语

语言传授和文化传播应与时俱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民俗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必然要求。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特征性和典型性决定了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文化、意识等诸多不可避免的客观或主观的因素制约着对外民俗文化的传播,因而寻求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成为众多对外汉语工作者努力探求的方向。对外民俗文化传播的途径探索也因此渐趋重要并日臻深入。

国际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教育事业,面对零基础少儿这样独特的汉语学习群体,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学理论,亦要掌握渊博的文化学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尽管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民俗文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国际少儿汉语教学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

Abstract: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only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a cultural teaching. Folk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zero-based children class is a foundation but also a difficulty. Facing children such unique Chinese learners,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have to work hard to seek a different method from adults’ learners to help children to lay a good basic knowledge of Chinese, but also a method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correctly Chinese culture. The essay takes teaching practice in Thailand as an example, maki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t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its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in-put teaching skill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n zero-based Children class.

注:

①张如梅.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6.

②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③张如梅.对外汉语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的编写设想[J].毕节学院学报,2011,7.

④陈黎,孔永红.论对外汉语听说课程中民俗文化的融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⑤毛海莹.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 2008,10.

⑥张如梅.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谢文海】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Zero-based Children Class——Take Grade 1 to Grade3 in Thailand’s Royal Sittaram Primary School as Example

WANG Yi-ping,JIANG-Jia-ru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zero-based children class; communication of folk culture

H159.3

A

1004-4671(2014)06-0110-05

2014-09-10

广西区教师教育重点课题(2012JS010)。

王易萍(1975~),女,湖南衡阳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