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卷首语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PREFACE
当今学界存在“修辞发达、思想缺席”的不良风气,既是一种浮躁心态,也是一种清谈之风。
清谈之风,由来已久。魏晋时代就很风行,一般士人学子崇尚老庄,喜弄玄虚,鄙视实践,最后落得个清谈误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勒)刘(渊)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他奋力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消除清谈之风的一剂良药。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学与术》中曾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明经知理”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科学研究,本义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法国哲学家库辛有一句名言:“批判是科学的生命。”孟子也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当代学人要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学术精神,要有一种“为国学问、报国文章”的理想抱负,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要有一种思想内涵和学术个性,而不是让“思想者”去思考。这样,当代学人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可以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事。
破除清谈之风须提升学术境界。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在谈到学术文章写作时说,学术论文最要紧的是文章的科学性。如果内容缺乏科学性,就等于人患了软骨病,站不起来。学术文章,先有“学术”,再谈“文章”,因为文章的支柱是它的学术内容,而不是词藻、结构、章法。因此,学术文章的生命力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本身深刻新颖的思想内容。
本期“特稿”栏目推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丛林教授《明恩溥对清季乡村的认知及社会反应说略──以《中国乡村生活》为中心》一文。董先生指出,美国新教来华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乡村生活》,是作者记述和评说中国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典型文本之一,其中特别着意于对观照对象“缺陷”方面的揭示,并从其特定立场出发,思考并提出使之所谓“纠错改正的建议”。所贯穿的理念固然不乏偏误之处,但从现象层面的记述来看,毕竟提供了关于当时中国乡村面相的诸多具体生动写照,也有着刺激人们省察、反思的触媒作用。该书及作者的另一相关名著,当年在中国社会引起复杂反应,其中不乏精英辈人物给予切实重视和理性评析。这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桂东南历史文化”栏目发表广西容县地方志办公室覃正副研究馆员的《广西容县地区农运红色风暴始末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陈峥《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与桂南会战善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左攀《广西乡贤吴赐龄生平与政治思想考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教授黄明光等《抗日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活动及原因探讨》均对地方历史作了比较深度的挖掘、梳理和思考,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见解,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