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 强,蒋 宁,朱波涌,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
□张 强,蒋 宁,朱波涌,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通过对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发展至少存在四大失调有关,提出了筑牢四个支点、整合两条路径、抓好一大要素、优化两大环境等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 协调发展; 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然而,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虽然个别指标有所改善,但总体状况依然堪忧,尤其是部分反映体质的重要指标如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1].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引起媒体和学界的一片惊呼和讨论,根源在哪?谁之过?如何解决?是30多年来不断推进的学校体育改革失败了,还是体质与健康评价指标不合理?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甚至有专家学者从2013年初着手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研制新的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以求破解体质下降难题.笔者通过对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进行了反思,发现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发展至少存在四大失调有直接关系,导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失去了根本保障而成了空喊的口号.因此,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失调问题,探寻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对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1 战略地位与现实地位不对等
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地位早已被提高到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的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现实是我们的整个社会重智育轻体育、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竞技体育轻学校体育,导致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大行其道,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时间被大量挤占或匮缺等现象,学校体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却又甩不掉的包袱,战略地位与现实地位落差极大,现实中没有地位的学校体育无法充分发挥其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功能,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几乎成为一句空话.
1.2 培养目标与实际目标不一致
一方面,法律规定的学校教育目标与学校生存竞争目标不一致.中国教育法、体育法都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更是被明确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成绩的科目,有的省市还将体育作为中、高考升学考试内容.但相比较于语、数、英等智育学科,现实中往往是不那么重要的方面之一,学校的最实际的竞争与生存目标是升学率(大学为就业率),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是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大多止于一种口号”[2];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与多功能目标在实践中难于把握,主次严重不分,不是追求片面,就是追求面面俱到,不仅耗费许多人力物力,还导致根本目标的边缘化.
1.3 体育权利与责任不统一
对学校体育来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体育教师和学校方面都有的权利和责任.作为教育方的学校和体育教师,既有权利对学生实施法律规定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更有责任对学生体质健康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就是不作为,不尽责;作为受教方的学生,在学校有得到法律规定的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的权利,也有责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本应尽心尽力,但一方面首先要面对沉重的应试学业,另一方面要努力抵抗各种诱惑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还要面对不那么适合自己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去争抢那匮缺的锻炼时间和场地,更是十分困难和缺少动力.可以说很多时候,学生、体育教师和学校方面都无法做到权责统一,只是敷衍为之.
1.4 体育要素与过程脱节
人、财物、时空、信息、管理等是构成学校体育的基本要素,学校体育发展就是这些要素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互动、矛盾与冲突过程,互动不好即失调,主要表现为学校体育教科研脱节、体育观念与行为脱节、体育运行与管理脱节、个人与群体、部门与部门脱节、校园体育文化、场馆设施等软硬件环境建设脱节等等.
体育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性协调发展是其发展的关键.学校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对一所学校来说,采取哪些对策和方法才能协调发展以实现根本目标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2.1 筑牢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四个支点,提升现实地位
我们反复思考讨论,认为在严重的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出现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与现实地位不对等、目标不一致等失调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没能完全突出和筑牢学校体育的制高点、着力点、突破点、攻坚点,因此,首先必须筑牢这四个点,以提高学校体育的现实地位,促进学校体育协调发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目标.
2.1.1 确立学校体育的制高点: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践,而成功的实践必须有具体、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学校体育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呢?党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以及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的精神等等,似乎都是.的确,以上所列,理论上不可谓不高,但我们是否都做过足够认真和深入的学习研究,把握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制高点?相信这么多年来,许多同行都如同我们一样,不得要领.2002年以来,我们组织了多次的学习讨论,认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虽好,但拿来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却比不上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直观具体,高瞻远瞩,因此,学校体育的理论制高点应是“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明确无误.
2.1.2 把握学校体育的着力点: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的管理
管理对于任何一个系统工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需要管理,管理也是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的正是管理或者至少是缺乏有效管理.这些年来实践证明,体质健康监测成绩优良的学校,其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管理很给力:制度全、计划细,有落实、有检查,责任到位,奖惩到人,非常值得借鉴,很多学校缺的就是这样的管理.假如所有学校都在管理上下足力气,相信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2.1.3 找准学校体育的突破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在变,学校教育也要跟着改变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改变旧的思想观念、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这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更高需求.就中国学校体育来说,6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根本目的不变,还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虽然经过了4次较大的教学改革,但好坏得失的争议很多,许多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找不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突破点,游走或迷失在学校体育改革的潮流中,处理不好体育的多功能与本质功能、体育教学多目标与根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纠结于体质论、技能论或某某模式与方法之争.我们认为,为了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目标,今后还必须不断深化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怎么改,改什么,从理论到实践或许争议仍会不断,但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改起,却是肯定的,不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就是矛盾所在,必须改革才有突破,有突破才能提高现实地位.
2.1.4 聚焦学校体育的攻坚点:体育学练风气和习惯
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好与差,在学生的体育学练风气和习惯上会反映出来,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如何.增强学生体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能否养成主动的、积极的体育学练风气和习惯,是一所学校乃至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能否得到增强的攻坚点.当然,学校体育发展失调的负面绝不会因为一次改革,一次努力攻坚,就能彻底改观,即使它暂时地消失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它还会迂回回来;或者,它表面上改观了,但实质未变化,这或许就是“学校体育的陷阱”,必须长期聚焦关注和攻克,倡导终生体育.
2.2 整合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两条路径,确保目标一致
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竞赛等),对增强学生体质而言,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两条最主要的路径.目前,在学校教育改革浪潮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不断推进,成果很多,但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离不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换句话说,它们的根本目标必须是一致的,改革就是要整合这两条路径,内外结合、协调配合,不能各改各的.
2.2.1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与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课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习锻炼,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但各地各校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教学质量较差,根本目标和目的往往无法达成.近5年来,我们总结了实施新纲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加大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的措施有: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对原先根据新纲要制定的教学与考试大纲(试行),进行了试验修订,再试验再修订,增开了体育基础(田径)体质测试内容,增开了网球、游泳等项目,改大班为小班(20-30人)授课,每学期各选项课教学与考试都增加了有利于发展呼吸和心血管机能的内容(男1000m,女800米m);二是大力倡导和推广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三是优化考核与评价模式,实行考教分离等等.这些改革,不仅需要体育教师,还需要各教研室、教务、后勤等的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2.2.2 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增强学生体质必须课内外结合.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这是我国大、中、小学校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习时间、环境的变化,中小学时代常见的早操、课间操等活动早已不适合大学里开展,因此,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把课外体育也纳入改革的框架,主要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内容和形式上,依托班级、院系团委和学生会、学生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等协同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广播操比赛、球类单项或综合运动会、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社区体育夏令营等等,校内外课余体育活动模式在不断创新.
2.3 抓好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一大要素,形成权责统一的合力人是所有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有一个要素极为重要,即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决定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和增强体质健康的水平如何.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过去我们对这一要素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的权责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引起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环节,研究得不够,重视不够,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整合,以形成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合力和增强体质的新动力.
2.3.1 学校领导环节
多年来我们看到一些的学校,在主管领导尽责尽力的领导管理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水平优良,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是对体育工作不作为的领导,和对体质健康测试例行公事、散漫消极的例子.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前后任主管领导是否重视学生体质与健康工作,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尽心尽力为师生服务,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差别也很大.因此,要把学校体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国家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上到下,应由对应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来承担,层层协调,层层问责.这环节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领导观念上的真正改变,即教育思想和体育观念上的认识和转变的深刻性;二是在学校体育决策上的民主和科学性;三是学校体育管理措施上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四是对学校体育投入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绩效问责.但是这一环节由于行政人事变动一直都没有抓好.
2.3.2 体育教师环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工程的具体组织和操作者,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练内容和方法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等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导方,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认为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二是体育教师业务能力问题;三是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问题;四是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问题.这些年我们通过对体育教师进行岗位责任与能力培训、评定、评聘等措施,前两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教师的教科研与创新能力问题还难以提高.
2.3.3 学生环节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重点和核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工程的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学生这个核心要素.学生不仅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不同,而且由于地域教育基础、文化素养、遗传及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其身体发育、体质健康状况、运动基础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只有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采取相应的锻炼方法,才利于自身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健康.在学生这一环节上,我们要解决四大问题:一是健身意识形成问题;二是健身习惯的养成问题;三是健身方式方法问题;四是特殊生的转化问题.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就遥遥无期.为此,我们进行了“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等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更多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广大同行的参与.
2.4 优化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两大环境,形成体育过程长效调控机制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正负两面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环境,主要指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教学设施、管理规章制度、校风、师生关系等[3].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类,其优劣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过程,影响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优化两大环境,以形成体育育人过程的长效机制.
2.4.1 合理优化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建设
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是学校体育主要物质环境,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存在投入不足、严重短缺、设计建设不合理的现象.合理优化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建设,就是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设计上突出立体和实用,以侧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全面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布局上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巧妙布置,突出方便教学、锻炼、管理和卫生美化,从整体上规划调整以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
2.4.2 加强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学校体育心理环境是一种无形但可让人深切感受得到的环境,包括学校体育传统风气、教学氛围、体育文化等等,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师生身心健康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常常被忽视.良好的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精心设计和努力管理.加强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一是要加强体育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络平台、学校板报、广播、运动场所标语等营造.二是完善和严格执行体育规章制度,建立一套严格并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配合舆论宣传教育,对体育心理环境建设很帮助,尤其是强化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做到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实施不打折扣、不走过场,检查、考核发现弄虚作假必问责,可真正发挥制度的长效保障作用. ■
[1]钟秉枢.学生体质依然堪忧,中央决策亟待落实[J].中国学校体育,2012(4):8.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6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庆丰】
Reflection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ZHANG Qiang, JIANG Ning, ZHU Bo-yong, ZHOU Jia-jin
(P. E. Colleg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Basing on years of reflection of the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can be attributed to at least four defects of the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hysical health
G812.5
A
1004-4671(2014)02-0078-04
2014-01-10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批号:13BTY006)
张强(1969~),男,广西博白人,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与学校体育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