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堤防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理

时间:2024-07-28

邱乾勇 徐 彬 李茂平

(1.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6;2.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在水利工程中河道行洪断面不够时,往往采用河道清淤的工程措施来扩大行洪断面,但当堤基位于软弱土层上时,经常会发生理论计算中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实际施工时堤防却产生滑坡的案例。其主要原因是:堤基浅层的软弱土层受施工扰动后强度下降较多;水下清淤河道断面尺寸很难控制;在稳定中起阻滑作用的土体被挖除本身会造成堤身安全系数下降。

1 工程案例

1.1 工程概况

某河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境内,河道长约5 km,现状河底高程为4.1~2.1 m,河底宽度为4~70 m。两岸堤身主要为重粉质壤土,堤基土主要为粉质壤土及砂壤土等,其中,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层为普遍分布,该层土顶高程约为4 m,层厚5~10 m。本工程主要内容是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其中,河道整治工程由河道入口切滩整治、上游段拓宽改造、中下游疏浚三部分组成;堤防工程包括堤防退堤、堤防加高加固。工程结束后河底高程为2.7~2.1 m,河底宽度10~25 m,堤顶高程11.5 m,堤顶宽度8 m,迎水坡1∶3,内水坡1∶2.5。工程设计断面如图1 所示。

工程于2013年9月开始动工,2014年2月底大部分堤段堤坡开挖成型,迎水坡护坡施工结束,河道清淤完工。但2014年3月及4月初,雨天较多,在几天持续暴雨后,已经施工完的部分堤段底格埂以下出现局部滑动现象,总长度为630 m。根据现场查勘,滑坡发生在高程6 m 以下的②粉质粘土、③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层,滑坡类型属于浅层滑动。

1.2 堤防滑坡原因分析

1.2.1 初步设计中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1)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②层粉质粘土、③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正常状态下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2)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1]的要求,选取以下工况进行计算:设计洪水位(水位10.00 m)下稳定渗流期的背水侧堤坡稳定计算,设计洪水位骤降期的临水侧堤坡稳定计算,施工期(水位6.50 m)的临水侧、背水侧堤坡稳定计算。

(3)本次选取一个典型断面作为计算分析断面,计算方法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软件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边坡稳定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计算结果表明,所选断面的临水侧、背水侧堤坡在设计工况下均能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1.2.2 施工扰动影响

2014年4月25日,滑坡发生后,对上述滑坡范围内的土层进行了勘察,并通过室内实验得出②层、③层土体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见表3。

对两种状态下土体的强度进行对比可知,现场复勘的②层、③层土体强度指标较前期勘察成果中的②层、③层土体强度指标下降较多。主要原因是:③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灵敏度较高(灵敏度为3~4),施工期不可避免会对一定深度的③层土体产生扰动,从而使得③层土体的强度降低。

图1 堤防标准断面设计图

表1 初设阶段土体抗剪强度指标

表2 堤坡稳定计算结果表

表3 扰动状态下土体饱和抗剪强度指标

1.2.3 施工期水位影响

在施工图纸说明中,设计人员注明利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水下清淤,而在实际施工阶段,施工单位采用的是干法施工,即在河道两岸修筑围堰,将河道中水排干,采用挖机进行河道土方开挖。本次对河道无水的施工工况进行堤防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并将结果跟河道水位为6.5 m 的施工工况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见表4。

根据表4 计算成果对比可知,施工期河道水位对堤防迎水坡抗滑稳定影响较大,水位越低,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越小,滑弧位置也随施工期水位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1.2.4 滑坡原因分析

本次堤防滑坡属于局部浅层小滑弧滑坡,滑坡是多方面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结合地勘资料、计算结果以及滑坡发生时的现场情况,对具体滑坡原因分析如下:

(1)本次堤防基础为③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该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本身较低,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富余度不大。

(2)③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灵敏度较高(灵敏度为3~4),施工的扰动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不利于堤防稳定。

表4 施工期不同施工水位情况下堤防抗滑安全系数对比表

(3)施工期施工水位的降低,直接导致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减小。

(4)持续的暴雨天气,加上坡面防护工程没有全部完成,大量雨水渗入坡体内部,使得坡面土体呈饱和状态,不仅导致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而且加重了滑动土体自身重量,不利于堤防稳定。

1.2.5 堤防滑坡处理

常见的堤防迎水坡浅层滑坡处理方法有:堤防重新填筑、坡脚采用抛石压脚、滑坡位置设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等。考虑到降雨频繁,需抓紧时间对滑坡进行处理,并且受工程资金限制,因此采用木桩对滑坡进行处理,处理后对底格埂位移、沉降进行定期观测,目前处理后的堤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木桩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1)坡面产生滑动,底格埂已经损坏的堤段。拆除损坏的格埂,将滑坡段松土清除干净,采用黄土回填;底格埂尺寸由0.4×0.7 m(宽×高)改为0.8×0.4 m(宽×高),底格埂下设2排木桩,纵向桩距0.8 m,横向间距0.5 m。

(2)坡面产生滑动,底格埂完好的堤段。将滑坡段松土清除干净,采用黄土回填;底格埂外侧采用单排木桩处理,桩距2 m,木桩间距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加密。

(3)坡面产生滑动,底格埂未施工的堤段。将滑坡段松土清除干净,采用黄土回填;底格埂尺寸由0.4 m×0.7 m(宽×高)改为0.8 m×0.4 m(宽×高),底格埂下设2 排木桩,横向桩距0.5 m,纵向桩距0.8 m。

2 经验总结

堤基为软弱土层的堤防在河道清淤设计中,应考虑到软弱土层的特性和施工工艺,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一定的安全富余度,比如:将清淤坡比适当放缓至1∶4~1∶5;稳定计算时土体强度指标采用快剪指标或将土体强度适当打折;有条件的可以采用退堤的工程措施来扩大行洪断面。另外,对于浅层滑动的堤坡,采用木桩处理是一个工期短、投资小、效果好的工程措施。

[1]GB 50286-2013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