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总量控制的盐城农业用水管理策略研究

时间:2024-07-28

郑军田 陈红卫

(1.盐城市水利局,江苏盐城 224002;2.盐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江苏盐城 224001)

1 农业发展概况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淮河下游、黄海入海尾闾,总面积1.7万km2,耕地面积83.6万hm2。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高效农业规模迅速扩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迈进农业强市。

建市30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344.54万t增加到2012年的672.71万t,实现创历史的“九连增”,连续7年超百亿斤,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2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5.2亿元,增长了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331元增加到2012年的11898元,增长了36倍,总量和增量位列苏北第一。到201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456.1亿元,居全国18个产粮大市第二位;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总面积分别达到45.07 万 hm2、10.47 万 hm2,新增高效农业面积、新增设施农业面积、高效农业总面积三项全省第一;粮棉油畜禽蛋产量一直位居全省第一,粮食、蔬菜、生猪、家禽、渔业总产值在全面实现百亿元的基础上快速登上双百亿新台阶[1]。

2 农业用水分析

盐城市本地水资源不足,主要依靠调引长江水来解决供需矛盾。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53.327亿m3。其中,农业用水44.287亿m3,工业用水5.118亿m3,居民生活用水3.025亿m3,建筑服务用水0.675亿m3,城镇环境用水0.222亿m3。与2011年比较,全市总用水量略有减少,其中,生产用水量减少4.6%、生活用水量减少6.6%、城镇环境用水量减少2.2%[2]。

生产用水按照产业结构划分,第一产业用水44.287亿m3,占生产用水的88.4%,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9.729亿m3,占第一产业用水的89.7%,占生产用水总量的79.3%;第二产业用水5.340亿m3,占生产用水的10.7%,其中,电力用水2.130亿m3,一般工业用水 2.988亿 m3;第三产业用水0.453亿m3,占生产用水的0.9%。

农业用水是全市历年用水的绝对主体。201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6.07万hm2,水田面积38.785万hm2,用水 35.114亿 m3;水浇地19.081 万 hm2,用水 2.346 亿 m3;菜田7.573 万 hm2,用水 2.269 亿 m3;林果5.442 万 hm2,用水 0.261 亿 m3;鱼塘5.791 万 hm2,用水 4.000 亿 m3;牲畜用水0.297亿m3。

2012年全市用水消耗总量37.555亿m3,耗水率70.4%。农田灌溉耗水量30.526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0.2%,耗水率为76.8%;林牧渔畜耗水量4.318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1.6%,耗水率94.7%;农村生活耗水量1.165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3.7%,耗水率86.2%。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05 m3。

3 农业用水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用水比例过大

粮食作物中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较大。水稻面积达35.3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69.6%,蔬菜及油料作物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15.8%和7.69%。在渠北、沿海等相对缺水地区,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仍未调整到位。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虽调整为14.6∶47.2∶38.2,但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3.1∶9.6∶6.9∶0.4,与全国 2011 年平均水平 61.3∶23.9∶12.9∶1.9 和全省2012年平均水平 55.3∶35.3∶8.8∶0.6相比,农业用水比例明显过大,其“一头沉”的用水结构造成区域单方水GDP产出仅5.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72元的73.1%,是江苏省平均水平9.79元的57.6%,致使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不高。

3.2 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盐城市紧抓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叠加机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速度较快,但事后管理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工程建好后常因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工程局部损毁、计量设施损坏等,进而渠道跑漏水现象严重,直接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近年来,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先进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农户参与程度不够、用水协会管理人员代表性不够、管理与维护资金缺乏等问题。

3.3 渠道量水设施缺乏

盐城市不断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成中央财政新增农资补贴旱改水任务,2012年兴建灌溉泵站224座、防渗渠291.2 km、涵洞等小型田间建筑物3200处,新增万亩以上达标圩区36个,新增旱改水面积0.37万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3万hm2、节水灌溉面积5.33万hm2,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已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4.9%和74.8%,高效节水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8.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管护达标率达47%。但是,在水资源的协调分配利用、农业灌溉到田具体环节上,仅有一些骨干工程及设备在发挥作用,一些较大中型引水工程有计量设施,进入斗农渠道后几乎全部为土渠,大多缺乏量水设施和完整的灌溉配套设备。

3.4 农业面源治理滞后

随着工业与生活点源、航运线源污染的不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对滞后,其所占比重已逐步增大。具体表现在:农业种植化肥、农药用量过大,回归水入河后导致水环境污染且呈发展态势,而且由于缺乏监测与有效防治措施,直接影响河道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和土壤肥力。为此,亟待提上综合治理议程,以将其对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制约降到最低程度。

4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策略

4.1 调优种植结构

从水资源的边际效益及盐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考虑,要加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盐土改良等工程,推进高标准良田建设,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抗灾能力。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积极发展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油料,努力提高单产和效益。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里下河地区发展优质水稻和专用小麦;建湖重点发展优质杂交中籼稻;盐都和阜宁重点发展优质迟熟中粳稻,并充分利用湖荡资源,大力发展水生经济作物、水生蔬菜、水禽、水产等特色产业。水资源条件较弱的渠北地区和沿海垦区以优质专用麦、优质双低油菜、特色旱杂粮等为主,大力发展青食玉米、青食花生、青食毛豆、青食甘薯等经济作物,积极推广科技含量高、耗水低、能够充分发挥地区光热优势的农作物新品种,优先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生态结构,实现农业节水,建成适合当地生产、具有地方特色、促进区域发展的农业种植结构。

4.2 完善管理体制

科学规划引(蓄)水,统一调度供(保)水,合理分配用水,强化管理节水,严格监测排水,统筹兼顾弃水,是沿海平原地区最为独特的水文水资源现象,也是盐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要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在有限的可利用水资源情势下,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水平,兼顾生态环境用水,控制和压缩农业用水;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三位一体的灌溉管理模式;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高素质农业用水管理队伍;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探索建立适宜的节水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用水管理体制。

4.3 提高田间配套

改变传统的漫灌方式、提高田间配套率是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最有效的途径。要加快推进以大中型灌区和重点小型自流灌区骨干渠道的节水配套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节水工程建设,通过应用土地平整等技术改进田块地形条件,推广和普及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管道灌溉、喷微灌自动控制灌溉等先进成熟的高效节水地面灌溉技术。里下河圩区要发展现代灌溉技术;粘土区输水渠道采用压实防渗;速生蔬菜、名特瓜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喷滴微灌工程;沙土地区在建设干支渠防渗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衬砌完善斗农渠,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管渠结合灌溉模式。加强渠系中配水、量水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田水利末级渠系及配套工程,鼓励农民自主参与田间管理,实现“田间工程标准化、灌区管理信息化、灌溉配水科学化、农民参与自主化”,提高渠系配套率和输水效率,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为农业节水管理提供重要的设施保障。

4.4 加强用水计量

农业用水管理必须以计量为基础,而农业用水计量关系到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亩均用水量等指标的确定、考核和管理。要继续加大东台堤东、射阳五岸、阜宁渠南、滨海三层4个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同时,兼顾大丰江界河、川南,滨海南干、陈涛、张弓,响水黄响河、大寨渠、六套干渠、淮北干渠、双南干渠、南干渠,阜宁渠北等12个中型灌区的改造建设,加快建设灌区自动化控制和灌区信息系统,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运行管理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3]。巩固已建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建筑物量水和电度法、耗油法、时间法等计算农业用水量基础上,大力发展利用水闸、涵管、水尺、量水堰、量水槽、水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流速仪等量水技术,形成容易掌握、经济便捷、结构简单、量测直观、计量准确的农业用水计量复合系统,扩大计量范围,保证安装计量设施和正常运行“双到位”,并按照批准的农业用水计划合理用水,加快农业灌溉按方计量、按户收费进程,建立切合实际的灌溉计量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用水的“负增长”,为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4.5 探索制度激励

在当前农业灌溉水费成本较低、群众节水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探索研究制度激励机制,使其成为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节水激励的制度与措施,充分调动管理单位、灌区及群众的农业节水积极性,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对大中型灌区,通过建立阶梯水价与水费制度来调动各方节水积极性;对于小型提水灌区,紧密联系机泵实际消耗电量与灌区近几年平均消耗电量的差值,严格奖罚措施,用于激励提水泵站的操作员;对小型自流灌区,因其面积较小,可考核年度实际用水量,对放水员实施年度奖罚金激励措施。同时,要建设适合盐城特点的农业节水补偿、农业灌溉水费补偿等机制,激发管理单位及广大群众推行农业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创造性;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行农业阶梯式水价,适时修订用水定额,为农业用水管理提供内在动力。

4.6 防治面源污染

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循环化、副产物利用高效化、废弃物资源化”为主题,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的“三清”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肥、节药、节膜、节地、节水、节能的节约型农业发展,减少回归水中污染物入河排放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科学施肥施药与用膜,推广应用节肥、节药种植新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实施集约化的特色水产健康养殖,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广人畜粪便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设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健全完善长效管理制度。

4.7 推进农业节水

推进农业节水是实现农业、水利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要不断发展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实行节水灌溉措施与农艺措施等有机融合,使水肥耦合、蓄水保水耕作、旱地蓄水聚肥改土耕作、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集雨补灌等技术形成综合体系,保持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间适应农业生产用水要求的相互转化与平衡,提高从灌溉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各个转化环节的水分利用效率,共同推进节水农业健康发展。推广应用人工集雨的农田补灌利用模式、水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等,重视雨水的合理利用。在盐土农业区种植高耐盐蔬菜、油料、经济作物等,推广种植经成功实践的海蓬子、芦笋、海荚菜、红菊苣等耐盐作物,积极引进、选育耐盐、高效作物新品种,使海水灌溉面积占耐盐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建设大型耐盐蔬菜、水产品加工基地和规模化企业,生产、加工有机食品等,开辟更为经济、有效的盐土利用和农业节水新途径,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4.8 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突出村居宣传,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通过公益广告、送戏下乡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农业灌溉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节水型农业建设对盐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等,让群众认识到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不是限制用水,而是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使全民节水、惜水、护水意识普遍提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围绕水与生命、水与粮食、水与生态等主题,大力普及农业节水灌溉知识和先进实用节水方法,广泛宣传各地农业节水成效、经验和做法。依托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开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节水灌溉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推进农业用水公众参与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规范自律、技术推广作用。加大农业节水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行农业用水管理阳光操作,提高群众满意度。

5 结语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水法》明确规定的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农业节水的发展方向。盐城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完善农业节水机制,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措施,强化农业节水科技支撑,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严格农业用水管理,才能建成农业生产布局、用水效率与水资源条件相一致,灌溉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具有沿海特色的高效农业节水灌溉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活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盐城市统计局.2012年盐城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八大亮点[EB/0L].http://tjj.yancheng.gov.cn/xxfx/tjfx/201302/t20130228_329701.html,2013-02-28/2013-10-12.

[2] 盐城市水利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盐城分局.盐城市水资源公报(2012)[R].2013.

[3] 陈红卫,陈蓉.策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盐城水利发展对策[J].人民长江,2013,44(增刊Ⅰ):197-2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