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制造业智能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立全,张向军,2*,王素焕,全立梅

(1.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科研部 天津300300;2.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4)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发展弊病,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国际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我国过去的制造业优势也正面临巨大挑战。在智能制造引领社会新一轮制造技术革命的关键历史机遇下,梳理影响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影响因素,明确升级路径,实现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制造业智能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从要素需求分析,制造业智能升级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人才、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平台、市场等因素。苏贝[1]研究了研发设计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服务智能化以及管理智能化等智能化技术创新对智能升级的影响,认为智能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绩效。周鹏等[2]研究了人才对智能升级的影响,建议完善人才体系,激励创新人才培养。李胜[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其规模、结构、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马翔[4]研究了供给面、环境面和需求面政策对智能升级的影响。信婧[5]和 肖珣[6]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影响。此外,信息、平台、知识产权等也对制造业智能升级具有显著影响[7-8]。

2 多因素协同“核心—催化”模型构建

本研究在总结各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如图 1所示的多因素协同“核心—催化”模型。该模型基于政府顶层设计、宏观调控,以产业为基础,以技术、人才、金融为核心因素,以政策、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平台、市场等为催化因素,模型认为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根本动力是核心因素,而催化因素是升级成效的重要保障。

图1 核心—催化模型Fig.1 Core catalyst model

2.1 核心功能分析

表 1为核心功能及其常见的存在形式,其中:A类代表着技术产能落后、效益不高但吸纳就业、对地方财政起重要支撑的传统产业,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造业升级的难点;B、C、D 类代表着具备单一核心要素的主体,是制造业智能升级的重要参与方;E、F、G类代表具备2项核心要素的主体,是智能升级进程的领先者;H类代表着同时具备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企业,是制造业智能升级的目标。

表1 核心功能及常见存在形式Tab.1 Core functions and common existing forms

2.2 催化功能分析

制造业智能升级过程中处于游离态的 7类具备不同核心功能的主体(A~G类)当受到某些催化因素的影响时,就会融合形成满足制造业智能升级必要条件的主体,从而促进制造业智能升级。根据作用机理,催化因素的催化功能可以分为4类[9]。

信息催化功能:通过提供各种信息促进核心功能融合。所提供的常见信息包括技术、需求、资金、专家、知识产权、政策、市场等。

价值发现催化功能:通过提供价值发现服务促进核心功能融合。常见的价值发现催化方式有科技成果评价、无形资产评价、人才评价、投资尽职调查等。

保护催化功能:通过提供保护核心方利益的服务促进核心功能融合。常见的保护催化方式有专利代理、财务审计等。

驱动力催化功能:通过改变核心功能相互融合的驱动力促进核心功能融合。驱动力催化主要方式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相关政策,例如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等。

前3类催化功能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第4类催化功能解决的是想不想的问题。常见的发挥催化功能的主体有政府相关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机构等。

3 基于“核心—催化”模型的升级路径分析

从路径分析,制造业智能升级主要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新动能培育2个途径。

3.1 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升级可以分为3类。

A类主体的智能升级:应主要加强与F类主体中行业应用较为成熟的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以及 D类主体中各类商业银行的融合,通过“A+F+D”的组合使企业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迅速形成智能化生产能力,避免因盲目研发投入而陷入资金困境,从而实现平稳升级。相应的催化因素应该以加强信息催化和驱动力催化为主要着力点,让 A类主体了解智能升级的效益和效能、了解F类主体的相关技术情况,让D类主体有意愿为A类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E类主体的智能升级:应主要加强与C类主体中高职院校的融合,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定向人才订单等模式,迅速补充企业持续创新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智能升级的持续进行。相应的催化因素应该以加强价值发现催化和保护催化为主,让 E类主体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合理选人、合理用人、合理育人,让人才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G类主体的智能升级:应主要加强与 B类主体中的研发团队或者 F类主体中的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相应的催化因素应该以加强信息催化和保护催化为主,让 G类企业更多地了解技术前沿与专家人才,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等相关能力的积累和建设。

3.2 新动能培育

新动能培育可以分为2类。

B、C、D 类主体的融合:应以高校、院所作为主要的技术(B类)源头,C类主体以企业家为主,而 D类主体以各类创投基金为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将技术转变为产业。相应的催化因素应该以加强价值发现催化、保护催化和驱动力催化为主,通过科技成果评估、人才评价、金融创新等手段,建立有效的融合机制,促进成果向新兴产业转化。

F类与D类的融合:F类主体应以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为主,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此类企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且“轻资产”特征明显,缺乏可获取银行贷款的抵押资产。相应的催化因素应以加强价值发现催化和驱动力催化为主,通过合理评估企业或成果价值、政策性金融扶植等手段,促进核心功能主体的融合,培育壮大新动能。

3.3 制造业智能升级建议

其一,构建完善的智能升级顶层设计体系,对传统制造业升级、未来高科技产业培育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等方向进行全局动态规划,以确定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其二,提升智能化核心技术支撑,明确产业智能化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研发阶段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加快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软件系统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支撑。

其三,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结合的人才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服务结合在一起,为制造业智能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其四,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创新。通过建立与制造业相配套的财政专项基金、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的风险资本等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

其五,完善和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参与下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构建技术、生产、运营和服务平台,推进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模式持续创新。通过推进互联网工业平台建设,抢抓“互联网+制造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带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企业云上平台建设。

其六,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专业论坛与培训,针对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为制造企业更准确理解和推进智能制造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全面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培育社会化、共享化、网络化的智能制造产业新模式,促进社会多元化生产资源协作和产业链资源有效整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