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久佳,王振华,魏 颖,许优美
(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天津 300011)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1],这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进遭遇阻碍,国内各大城市“抢人大战”不断升级[2-3],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进难度持续增加,诸多城市面临着创新驱动发展与高水平科技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对深入发掘城市科技人才资源、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提出了现实需求。
天津市作为我国直辖市、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需要大量高水平科技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十四五”时期,天津市正处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期[4],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历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在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实践培养等方面持续加码,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日益丰富,科技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截至2020 年底,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56 所,含中央部门办高校3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培养机构24 所,其中高校18 所,占比75%。在校博士生12 940 人,当年毕业博士生1 965 人,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4 239 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 400 人,副高级职称11 013 人,占比分别为16%和32%,总计占比48%。从院士分布情况来看,36 位在津院士中有29 位分布在高校,占比达81%,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天津市高校资源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天津市高校资源基本情况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in Tianjin
2016—2020 年,天津市高校科研课题数实现5 年连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科研课题投入经费由2016 年的34.98 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48.33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天津市高校科研课题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天津市高校科研课题情况Fig.1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截至2021 年底,天津市高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14 个(南开大学8 个、天津大学5 个、天津中医药大学1 个),全国占比5%,在22 个城市中排名第6 位,分布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和中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 个城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排名情况和天津市高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情况如图2、图3 所示。
图2 22个城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排名情况Fig.2 Ranking of 2.0 base for excellent students training program in basic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22 cities
图3 天津市高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情况Fig.3 2.0 base for excellent students training program in basic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Tianjin
人才计划、项目和工程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天津市有关部门针对科技人才培养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市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2021 年,天津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 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造了“海河英才计划”升级版,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进一步理顺,形成了国家、地市两级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覆盖了从青年到中年、从潜力人才到顶尖人才的全成长时期,进一步提升了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能力。天津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和工程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天津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和工程情况Tab.2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plans and projects in Tianjin
依托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和重点科技项目,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是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突破;“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天津市首个获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海河实验室陆续揭牌,进一步壮大了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重点产业创新方面的科技人才培养的载体。截至2020 年底,天津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8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2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4 个。与此同时,天津市在扩大博士后群体、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1 年6 月,全市共设有博士后培养平台441 个,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4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5 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2 家,覆盖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天津市重大创新平台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天津市重大创新平台情况Tab.3 Major innovation platforms in Tianjin
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和加强激励引导等举措对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为切实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打破阻碍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天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更大限度激发了科研人员活力。二是科技人才培育活动日益丰富。为助力科技人才提升素质、创新争先,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大讲堂、新型企业家大讲堂、天津市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座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氛围。三是依托重点产业培养,人才能力不断提高。紧密围绕天津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成立了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以联盟作为创新联合体,强化了包括人才在内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促进了人才合作交流,全力打造了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在此基础上,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出台了相应的联盟支持政策,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联盟更多自主权和更大支持力度,产业促进科技人才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科技人才培养生态日益优化。设立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青年科技奖等一系列奖项,表彰奖励在天津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竞进。科技人才发展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新增市杰出人才59 人;新增“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421 人;新遴选市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669 人、累计910 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总数达136 人;新支持市级杰出青年120 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63 人、累计138 人;新储备博士、博士后等青年人才4 000 余人。二是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十三五”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8 项。其中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及其团队历时20 年发现了手性螺环催化剂,荣获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及天津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囊括了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项荣誉。2020 年,张伯礼院士团队研发的“宣肺败毒方”被列入“三药三方”,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 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现了实验室内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是“典型的0 到1 原创性突破”,具有革命性、里程碑式的意义。另外,在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我市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充足的科技人才投入是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保障,R&D 人员数量是衡量科技人才投入的重要指标。从R&D 人员总量方面看,天津市R&D人员规模偏小,约为北京的29%、上海的45%、深圳的32%、杭州的57%;自2016 年以来,天津市R&D人员总量由17.7 万人下降至13.6 万人,同期其他4 个城市均为不同程度的上升。2016—2020 年5 个城市R&D 人员总量情况如图4 所示。
图4 2016—2020年5个城市R&D人员总量情况(万人)Fig.4 R&D personal in 5 cities from 2016 to 2020
通过对天津市科技领军人才开展问卷调查,认为国际化学术交流会议举办少的占比41%,认为缺少国际化交流合作资金占比50%,认为出国审批手续复杂占比52%,说明天津市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国际化交流情况问卷调查如图5 所示。
图5 科技领军人才国际化交流情况问卷调查Fig.5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ing talents
科技企业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人才培养成本高、人才流失风险大,导致企业自主培养人才积极性不足。另外,从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情况来看,天津市与北京市、深圳市还存在差距,社会资本投入有待提高。如2019 年天津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企业来源资金为362.27 亿元,同期北京和深圳分别为986.76 亿元和1 248.80 亿元,约为天津市的2.7 倍和3.4 倍。
作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力量,高校既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需要牢牢把握科技人才培养的源头,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面向国家、天津市发展现实需求,立足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科学研究,全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培养打造若干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和研究团队。二是在加大现有科技领域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学术专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高水平人才到校任职,为发挥高校育才职能提供坚实师资保障。三是充分利用在津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的整合资源、创新引领优势,探索建立符合人才发展需要的新型“师徒制”,助力科技人才加速成长。四是针对表现突出、具有潜力的“好苗子”给予重点支持,选拔培养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充实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依据科技人才发展规律构建科学合理、互相补充、各有侧重的培养计划体系是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
一是启动科技青少年培养计划。部分高水平科技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已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将青少年纳入科技人才培养梯队,打造从青少年拔尖人才到天津杰出人才的全阶段人才支持体系。二是加强科技人才政策保障。结合天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政策供给,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支持科技人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稳步提高人才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保证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经费来源,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人才培养,发挥市场化育才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分类支持和评价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人才的不同成长规律和特点,从资金支持、项目申报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创新,通过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发现和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人才“引、育、留、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有效措施。
一是夯实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动海河实验室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研究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国家顶尖科技力量落户天津。二是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独立或联合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突破边界,强化协同创新,联合组建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创新协同中心,全力培养综合素质过硬、具有真本领、解决真问题的科技人才。三是强化高水平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科学家、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及其团队的联合培养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链接,探索建立联合培养、异地培养模式,借助先进地区高水平科技资源推进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社会资源参与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和支持校企建立协同育人、共育共享的人才实践基地,大力实施“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具有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大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对企业人才的遴选支持,提升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协会设立科技奖项、研究院所和创新平台,丰富人才培养社会资源。三是依托天津市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参与联合研发项目,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和普惠支持,打造形成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链。
打造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生态是促进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的重要保障。
一是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意识,立足长远,深入谋划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厚植爱护人才、尊重创新、鼎力支持的人才培养文化,培养勇于探索、引领前沿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二是积极承接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化的科技人才交流活动;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学术学会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联合体,促进人才交流,开阔人才视野,扩展人才成长空间。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给予符合条件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适当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同时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人才、企业、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塑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社会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