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闽北乡村环境和建筑整治——以建宁县乡村环境和建筑整治为例

时间:2024-07-28

黄如室

(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0 引言

建宁县的村庄由于其规划不完善,以及管控力度、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使得乡村面貌既不具备村庄的特色元素也不符合城市化的发展标准。原本极具浓厚乡土气息,与自然环境发展较为协调的乡村,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持续呈垂直发展状态,村庄内无论人员数量还是建筑数量均逐渐密集,村庄的风貌美感严重降低。

为有效贯彻落实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为核心目标,高效开展“建宁县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工作。该建设项目有效规避违章搭建现象,同时还可依靠农房整治措施形成“镇镇有示范”的积极性连锁效应,有效完善村容村貌,强化乡村人民的居住水平,以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1]。本文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以闽北地区的建宁县为例,对乡村公共景观整治设计与措施进行探讨。

1 公共景观现状问题

1.1 乡村环境现状

铁路及公路沿线范围的建筑,站在总体角度分析,其风格的差异性较强,协调性较差。公路沿线范围的建筑多为传统建筑,且部分新建建筑多为裸房外貌,进而导致村庄的建筑风貌不佳,影响整体景观效果,见图1所示。

图1 乡村环境现状

1.2 乡村建筑现状

砖混结构建筑:虽然部分基础的砖混结构保存完好,但是外墙面的留存效果却存在差异性,且屋顶存在加盖钢结构以及水塔。

砖木结构建筑:虽然部分基础的砖结构保存完好,但是木结构的坏损程度较为严重,且屋顶铺设的小青瓦老旧情况严重,极易发生漏雨问题,同时该建筑结构的外墙面也不具备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建筑存在年代久,长期未实施修缮措施,木制品存在腐烂情况,屋面瓦片老旧松动[2]。

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存在年代久,长期未实施修缮措施,历经风吹雨打使其夯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弱化,且表皮粉刷涂料也已脱落,同时夯土墙结构存在开裂情况。见图2所示。

图2 乡村建筑现状

2 乡村环境和建筑整治的必要性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间位置,周围有高山环抱,且境内丘陵和溪流交错相通,气候属暖湿类型,树林茂密,且动物、植物资源极具多样性,乡土气息浓厚,但由于规划不完善,导致建宁县村庄的风貌美感严重降低。为有效贯彻落实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为核心目标,该建设项目主要围绕建宁县铁路及公路沿线村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为中心,其整治改造规模涉及建宁县内近70km公路沿线以及近30km铁路沿线两侧的村庄,共计涉及15个村庄的改造建设,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建设效果较佳。

建宁县的综合环境整治项目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予以建造,不仅可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还能为各类观赏者提供舒适且独特的视觉体验,进而有效提高建宁县村庄的整体风貌。由此可见,该建设项目的实施极为必要。

3 文化视角下乡村环境和建筑整治原则、目标、内容与措施

3.1 整治原则

结合建宁县的综合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出该整治项目的工作原则:基于问题导向指引环境的整治优化;通过文化与特色尽显地域文化特点;基于分段引导呈现自然环境特质;基于分类整治指引景观风貌重塑;面向实施的可操作性。整治原则示意图见图3。

图3 整治原则示意图

3.2 整治目标

总体目标:形象提升、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生态自然。

通过整治改造,交通干道沿线村庄的风貌需呈现出“观瞻整洁有序”的整体协调,以及环境“生态自然”的态势,以此构建出“村在绿中”的视觉景观盛宴。

3.3 整治措施条目化设计

重点突出:围绕建筑风貌、环境卫生、绿化水体等整治内容,快速展现乡村风貌形象[4]。

普遍适用:基于模块化、条目式、示范引导的方式,为推广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依照公路以及铁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基于环境卫生、建筑风貌、绿化水体三个层面的整治措施。

3.4 整治内容

整治范围:建宁县周边的公路及铁路沿线涉及的15个行政村庄。

卫生整治:针对严重影响村庄风貌的违章搭建、废弃物以及闲置的老旧建筑、破旧棚圈、围墙、圈舍等予以通知拆除,若存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拆迁且不属规划范围的建筑和场所,可通过种植高大乔木、爬藤等景观墙予以遮挡,若情况特殊也可通过建设隔离墙或遮挡墙予以处理。针对影响景观效果的墙体广告以及招牌色彩、尺寸等均要制定出合理的管控要求和标准,科学规范户外广告以及门店招牌[3]。

建筑整治: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和民族建筑风貌,制定出极具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建筑标准,全面实施建筑立面的出新,关注建筑风貌整体的协调性以及维持情况。位于主要景观节点的村庄,需要对其门窗、阳台、榷口、女儿墙等构件予以修饰。

3.5 公共景观整治措施

3.5.1 生活垃圾处理

针对公路及铁路沿线的生活垃圾予以彻底性地清理,并将其集中运输至附近村庄特定垃圾存放场所。村庄内部需科学规划并建设出合理的垃圾处理场所,对现存和新增垃圾予以集中处理,以此有效实现高速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无垃圾整治目标,见图4所示。

3.5.2 杂物处理

公路及铁路沿线的可视范围内杂物需要进行合理处理,可将其转运至其它不影响村庄景观外貌的场所予以集中存放,或转移至特定空地通过绿化处理。针对影响村庄风貌的广告、招牌、露天粪池等内容予以统一整治(见图5所示),同时根据设置的建设导向予以建造。

图5 杂物整治前后效果图

3.5.3 废弃物处理

对公路及铁路沿线农业的废弃物予以统一回收处理,针对具备可利用价值的物品(比如秸秆等)可通过无公害手段予以处理,严禁通过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针对部分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统一运送至周围村庄的特定存放场所。

3.5.4 违章搭建处理

针对公路及铁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违章搭建建筑予以统一拆除,该部分建筑主要有临时农业构筑物和因农业生产遗留下来的构筑物。针对正处于应用阶段且不能拆除的构筑物可于附近种植绿植将其遮挡,针对破损极为严重的建筑务必拆除。针对部分存在特定价值的建筑可留存并予以有效修缮,让其和村庄的整体风貌毫无违和感。

3.5.5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措施见表1所示。

表1 房前屋后庭院整治

3.5.6 绿化植物搭配

(1)外围绿化。

公路两侧空地:该地段可种植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观花树种,再配合灌木形成富有变化的道路绿化。也可植入草皮,配合附近村庄构建出优异的对比关系。

外围遮挡:可采用阵列式的种植方式种植高大乔木,再配合少量的灌木,以此实现遮挡视线的建设目标。也可配合村庄轮廓线种植多样性植物,以此在遮挡的基础上强化景观美感。外围绿化效果见图6所示。

图6 外围绿化效果图

(2)村内绿化。

村内堆场:可采用阵列式的种植方式种植高大乔木,再配合少量的灌木,以此实现遮挡视线的建设目标。

村内空地:差异性撒播地被花卉或草坪草,以此初步构建村庄内部的景观特色。再结合村内道路实际情况予以空间设计,配合灌木以及乔木等绿植构建村民交往的良好环境。

道路两侧:配合差异性的建筑背景,选取差异性高度以及色彩的植物。村内绿化效果见图7所示。

图7 村内绿化效果图

(3)绿化植物种植。

村庄公路允许的行驶时速是30~40km/h,综合车速以及景观印象予以分析,景观风貌的绿植其种植间距应维持在150~500m之间。

综合分析车速与辨认物体距离之间的关系为车速对人、对事物留下印象的关系和现有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等关系,确认本次设计标段的长度和变化频率。

(4)绿化植物选择。

绿化主要以常绿树种的种植作为主要的绿化基调,综合考虑当地的树种类型,在可以充分彰显出春花、夏阴、秋叶、冬景等四季分明景观特性的基础上选择绿化种植树种。加之还要考虑汽车尾气排放与空气质量等因素,还要选择能够净化空气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比如:能够有效吸收氯气的植物油雪松;吸收氟化氢的植物有油茶;吸收汞污染物质的有樱花、八仙花;吸收铅污染的有石榴、大叶黄杨等。

4 结束语

本研究地域文化视角,对闽北乡村公共景观整治设计与应用展开研究,围绕建宁县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予以分析,分别从现状问题、乡村公共景观环境整治的必要性、乡村景观特色分析、设计原则、沿线乡村设计策略、公共环境整治措施的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充分展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景观整治手段及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