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滨水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以南昌市滨水广场设计为例

时间:2024-07-28

朱 杰

(厦门市川木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工程概况

滨水广场位于南昌市望城新区望贤路东侧,北接望北大道,南至武功山大道,全长约5000m,是望城新区重要的景观水渠之一。滨水广场西侧连接生活功能区域,打造了供市民休闲的带状景观;东侧设置有绿化带,发挥隔离功能,保护居住区优美的生态环境。该广场的设计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在设计中将时光轴线和记忆轴线作为主要线索,构建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经典生态和文化“栖息地”,打造丰富多彩的活水公园。从滨水广场的景观结构来看,为“一带”、“多环”、“多节点”,其中“一带”是红色的跑道,“多环”是各区块两岸形成独立环线,“多节点”是地块内部设置景观面节点。滨水广场景观结构见图1。

图1 滨水广场景观结构图

2 滨水广场人文形态

在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相互适应状态。滨水广场是很好的旅游休闲之地,也是城市居民度过闲暇时光的好去处。南昌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随着城市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造,独特的文化符号被保留下来,在滨水广场设计中,将这些符号突出,重塑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形象,使广场充满地域文化色彩。这样,滨水广场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人们在这里充分放松自己,欣赏独具特色的景观,还可以体会当地特有的文化,这就是滨水广场人文形态的体现[1]。

城市在不断发展,在滨水广场的设计中还要满足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里,将多种文化融合,就需要在广场的设计中增加包容度,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滨水广场设计中,将南昌市的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体现,雕塑、画廊等,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些文化符号与生态交流空间、滨水健身空间、文化主题小品、步道空间、亲水平台空间结合,发挥其多元功能,使这里成为充满趣味性的休闲之地,同时也使这里成为城市居民健康宜居的空间。通过塑造多个亮点,使滨水广场的空间品质得以提升。

3 滨水广场空间形态

滨水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在滨水广场的空间形态设计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水体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措施治理污染源,对于被污染的水体采取技术措施处理,是污染源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后才能排放,使水体环境达到相应的水质功能。在滨水广场的开发建设中,要保护好原有的自然资源,对区域的开发要做好监控工作,并实施必要的改造,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广场是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一种,是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滨水广场空间设计中,秉承滨水广场所有精神的设计原则,将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人们在这里接触、交流,增加环境亲和力。滨水广场空间的多功能性,这里的各种健身设施配置齐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健身设施都有人使用,健身设施的利用价值有所提高。公共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滨水广场充满活力[2]。

比如,滨水广场空间有一些景观建筑,花架、葡萄架、亭子、走廊、门楼、平台、假山水池、喷泉水景、草坪、甬路、木地板、栅栏等,空间序列是沿着水岸逐渐展开的,构成了观景平台,站在地势较低的位置,视野非常开阔,人们节假日远离拥挤的市中心,到这里闲暇娱乐,可以得到全身心放松。广场与两滨江路之间连接,滨江景观带形成,使水系与城市空间之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体化的观景视觉效果。在广场的入口处种植很多树,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看书。休闲廊架设计在水边,两旁是花草树木,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入口树阵广场见图2,休闲廊架见图3。

图2 入口树阵广场

图3 休闲廊架

4 滨水广场改善措施

4.1 生态修复

在滨水广场的设计中,朝着“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滨水广场进行生态修复型规划,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微生物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潜力,细菌除直接利用自身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外,还能以环境中有机质为主要营养源,对大多数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采用这种生态修复方式,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南昌市在规划城市滨水地带的时候,对于城市与滨水的整体要予以强调,将两者建立关联性。在对城市总体格局进行布局的过程中,还要纳入滨水格局,而不能将滨水地带孤立于城市中。将市区活动项目逐渐向滨水地带延伸,合理运用廊道理论,使滨水广场的绿色开放空间整合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构成一体化的空间网络体系。

4.2 优化设计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广场就好像客厅一样,来来往往的人群在这里聚集,但是如何让人们在这里体会到广场文化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滨水广场作为南昌市的形象标志,要提高品位,构成精神文化场所,促进人与环境的自然相融合。

滨水广场在设计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为广场与河流之间没有充分结合,导致广场的平面与水面标高之间形成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广场的平面非常大,在大片的区域范围内看不到河流美景。这是在设计广场的时候,没有对空间合理利用。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就需要对绿化环境予以调整,合理利用空间绿化,扩大绿化面积。比如,在本广场的设计中,自然环境以及岸线的地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考虑景观尺度合理设计,从最优的视角规划观景视线,明确功能方向,处理视角和天际线,以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对于广场的问题,广场区域要整体化设计,将观景平台构成一个台阶小广场,就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都看到河流美景,由此增加了亲水性,还会形成一个甲板的感觉。对景观平台优化之后,平台的落差也要适当地做出调整,改变台阶的形式,每间隔五个台阶设计一条宽台阶,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宽台阶还可以用作观景的平台,按照国外实际案例对平面面积进行改善。将多元化空间加入到顶层的平台上,可以在这里展开各种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滨水广场要融入到周围环境中,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将标志性的城市文化元素提取,就可以塑造出文化氛围。滨水台阶小广场见图4。

图4 滨水台阶小广场

5 滨水广场可识别性

5.1 滨水地带的设计

城市滨水地带主要呈现的是线性的视觉感受,这里需要注入边界要素。当人们沿着岸边行走的时候,能够感到空间场景的连续性和变化性[3]。在滨水地带,广场是节点,各种滨水公共建筑、散步道、林荫道和水路构成了一个滨水地带的整体。滨水广场作为一个观景视点,需要做好亲水空间景观设计。水边要设计亲水步道、桥头、各种滨水建筑物及平台等等,将文化符号体现在水边的围栏上,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还能够领会当地的文化。观景点有层次感,相互穿插,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4]。人们在不同的层次观赏景观,就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滨水广场的文化栏杆见图5。

图5 滨水广场的文化栏杆

5.2 广场空间的设计

广场空间的景观更加丰富,在设计中需要分割空间,并予以组合,构成开敞空间或封闭空间,融入景观要素,如水景、绿植及具有民族风情的建筑物等等,配合小品设计,搭配各种植物,就可以使广场空间给人以感染力[5]。如该广场有民俗水榭,散发着民族风情,人们走在这里能够感受民族文化,增强滨水广场可识别性。民俗水榭见图6。

图6 民俗水榭

6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析可以明确,滨水空间不仅充满活力,而且被赋予了浓厚历史文化元素。在滨水广场的设计中,考虑到城市文化背景,使自然景观充满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要确保亲水空间共享,还要具有可达性,发挥广场良好的景观效应,适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城市的滨水广场合理设计,将各种活动元素充分结合,使滨水空间多元化而且充满生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