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品质提升的城市滨水片区空间优化研究

时间:2024-07-28

陈思宇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城市发展中,滨水片区对城市形态塑造、空间营造、形象展示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展示形象的门户之一。现今的城市,由于人们对精神层面满足的关注,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品质关注度日益增加。通过对滨水片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有着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化,改善生活环境,提供休闲开放空间,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作用。

1 空间品质提升的基本要素

一个良好的城市滨水片区空间品质需要考虑片区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城市视觉空间、城市公共活力等基本要素。

1.1 优美的自然环境

众所周知,滨水片区之所以能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核心地带,离不开它的“水”,离不开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市滨水片区作为城市中与水最接近的区域,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地段。滨水给城市带来了天然独特的环境资源,使城市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考虑到滨水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新开发的滨水空间如何处理好城与水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利用滨水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城市优化改造和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1.2 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

回顾中外的城市建设史,可以发现不少世界名城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往往保存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历史文化遗址、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等,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因素。与一般新城相比,这些保存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往往更加富有历史感和层次感,更具有魅力与文化底蕴。其次,对于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区,其空间与景观的创造往往能营造出地方性和场所感,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但由于城市滨水片区的历史文化空间特色的模糊化,很多城市在背离自身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因此,新开发的滨水空间如何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如何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延续发展并形成可识别的场所,是成为城市滨水区空间变更进程中最具特色的一笔。

1.3 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滨水片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区之一,人群的复杂多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充斥多种的交流,加之它是与自然生态系统最接近的一个区域,多种元素的交织使城市空间变得多样,有着发展丰富色彩的公共生活氛围的潜力。

在滨水片区的设计中,清晰明了的平面布局、合理有序的景观结构、舒适生态的滨水界面、优美的城市滨水天际线等等的城市往往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美的享受。然后考虑公众需求和社会公平,以人为本,关注并提供不同居民的需求,提供多样性服务的功能,配置多样的居民活动空间,兼顾居民的功能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

2 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城市滨水片区空间品质提升应贯彻“保护自然生态、保存历史文脉与延续地域特色、丰富视觉空间、营造社区活力”的规划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滨水空间优化规划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的规划布局

城市设计的宗旨在于“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且主要作用在于对城市设计要素的控制。通过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对地块内道路交通要素、建筑物形态元素、景观要素等等的控制,使不同设计风格与要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公共空间是开发的主题,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在提升滨水区舒适度的同时,帮助提高本身及周边的土地价值。注重对滨水公共空间的引入与打开,在规划上强调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呼应城市骨架,控制片区街道两侧建筑的贴线率,丰富街区建筑立面,强化绿轴,打造景观走廊,创造视觉景观通廊。

2.2 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承担着城市各类物质的交流与转换。在以往的滨水区空间设计中,多数都是丰富滨河的步行系统,忽视了地块内的机动车交通与停泊问题。滨水区交通应倡导“行人优先”、“公交优先”,丰富慢性系统。在高强度开发区,可以适当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接地铁交通,结合地下的商业空间、公共停车场、绿化系统等,构建完整的立体化空间交通。在片区的核心商业地段,可在地块内部的步行系统中,通过对建筑加设建筑连廊,建立二层及以上廊道空间,靠河一侧街区可增设骑楼,提高步行区域的可能性与舒适性,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

2.3 复合型的城市功能

基于片区上层规划的前提下开发设计,合理制定地块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在现今城市滨水片区的开发中,功能均趋向于复合性,以旨在提高区域内地块的使用价值,构建多样活力邻里社区和商业社区,更有效地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工作与生活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远距离的交通出行量,缓解交通压力。

2.4 宜人的尺度

围绕城市空间设计的问题,居民是滨水区的参与者与决策者,他们影响滨水区开发的一些重要决策,更影响着滨水区发展的模式与速度。公共空间的尺度决定了场所空间里人的感受,因此,滨水片区作为居民意愿集聚的重要场所,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需求,通过控制建筑高度,从滨江至内部基地构建高度梯度,以实现最宜人的建筑高度关系;把握步行尺度,打造适宜的步行尺度组团空间,在此范围外,则依靠城市交通连接组团。

2.5 界面的控制

城市滨水区有着最关键的两个城市界面—天际线与水岸线。严格控制沿江界面天际线形态,消除呆板单一的建筑高度,适当丰富建筑立面,打造丰富多样的沿江界面。尽量保留自然的滨水岸线,不宜大修大改,在保护其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尽量保存其原有形态的前提上,丰富沿江驳岸,构建亲水设施。

2.6 开放的活动空间

为了保证滨水开放空间的多样与开放,应道注重对步行滨水景观视廊的营造,建筑形态宜采用点式形态而不宜采用板式形态,已达到滨江景观视野的最大化;建筑布局摒弃呆板的行列式布局,采用错动的布局形态,以丰富空间形式,丰富沿江过渡层次与立面表情。在绿地景观营造中,将滨江绿带与城市面状、点状绿地相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呼应城市骨架,强化绿轴,创造视觉景观通廊,形成系统的城市开敞空间结构,构建一个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系统。

3 总结

城市依水而生,城市滨水片区因其所处的独特空间地段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对于城市滨水地区的研究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直在成长。如何解决自然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追求城市文化脉络,引导人们到达滨水区参与公共活动,使片区生态与活力兼备,给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给予保障,值得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