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析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及防治

时间:2024-07-28

(四川路桥盛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言

川藏公路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公路之一,在川藏公路以通麦为中心的11千米路段是非常著名的险段,被人们成为通麦天险。通麦段经常会出现一些塌陷、雪崩、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问题,继而引发特大山地灾害。也正因如此,川藏公路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通车,而且还有不少人员因此而受到损害,所造成的损失超过千万。在当地,很多人们称川藏公路通麦段为鬼门关。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尝试探讨川藏公路通麦段的山地灾害,并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2 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重大自然灾害

自建国以来,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发生过很多自然灾害,其中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有如下几次。

第一,波密古乡沟特大泥石流。1953年夏天,波密古乡沟突然发生特大号泥石流,毁坏无数田地房屋,同时也引发形成了古乡湖,也就是俗称的堵塞湖。

第二,拉月大崩塌。1967年夏,拉月地区发生大崩塌,造成10名路过的解放军人当场死亡。此后每隔三五年,当地都会发生一次崩塌,同时伴随着河谷泥石流活动。

第三,培龙沟冰川泥石流。1983年夏,帕隆藏布支流培龙沟上游因冰川融水与连天暴雨导致泥石流爆发,本次泥石流造成了共计50万元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川藏路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3 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原因及防治

要解决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该地段山地灾害发生的原因,随后再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故此,笔者接下来要分别探讨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3.1 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原因

通过对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的研究可知,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因素等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一一进行详细的探究。

第一,内动力原因。

在川藏地区,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关键部分。由于南迎巴瓦峰地块上升的因素,导致雅鲁藏布江受到构造下切出现大拐弯峡谷地区。大拐弯峡谷地区是印度板块朝欧亚板块俯冲最远的部位,同时太平洋板块也在对这部分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当地出现强烈的挤压,地壳构造活动也非常强烈。在当地地壳表面,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东侧的横断山脉以及北侧的唐古拉山共同相交,当地山体地质密集,岩石破碎,岩浆活动频繁,山体也非常高,这就导致地震频发和温泉众多的情况出现[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世界地形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在该部位地壳应力要更加集中,故而导致了当地的地震活动频繁。一旦发生大规模地震,势必会对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山地灾害出现[2]。

第二,外动力原因。

喜马拉雅山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地形屏障,正是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才显著影响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特别是近南北向峡谷河段,更是如同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的一条大缺口。如此一来,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北上时就会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继而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进入青藏高原。也就是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实际上就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根据大气物理测试数据可知,青藏高原四周朝高原水汽输送最大的是布拉马普得拉河一雅鲁藏布江方向的。由于这一通道的因素,导致当地降水施工分布受到显著影响,继而使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南部成为大降水带,最大降水量为每年4000mm,这也是我国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不仅如此,由于这一通道的因素,还对当地雨季起始时刻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当地雨季比青藏高原其他同维度地区要早近两个月。由此可见,该通道的存在显著影响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自然环境。也正因如此,使得当地地区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继而导致当地山脉出现季风型海洋性冰川[3]。季风型海洋性冰川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积累、快速补给以及快速消融,在消融的时节,很容易会发生冰川泥石流灾害。其次,由于当地高山降水比较丰富,也可能和导致雪崩和其他自然灾害出现。雪崩是当地冰川的重要补给方式。与此同时,当地丰富的降雨也会对大峡谷水系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地的切割,导致山地变得更陡峭。外动力越强,当地山地灾害也就越是频发。

3.2 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防治策略

通过前文研究已经了解了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发生的原因,接下来就要讨论山地灾害的防治策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生物措施。

养护部门在取土时应该和公路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人为开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积极采用生物措施来进行山地灾害的防治。和工程措施比起来,生物措施虽然见效比较慢,而且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因此造林有一定难度,但其应用范围比较广,风险小,投资成本低,因此在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中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该地段进行考察,以寻找适合的可用于该公路区段的植被,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植被种植和养护方法,确保植被成活率,有效提高其稳固松散物源的目的。此外,政府应当制定有效措施来约束区域内的放牧和砍伐等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工程措施。

针对山坡基岩已经破裂但还没有散开路段,我们可以顺着山坡设置钢筋栅栏或是挡墙,但需要注意的是,挡墙不能太矮,否则岩屑还是会越过挡墙顶部对形成安全造成威胁。大部分地区所设置的公路挡墙都是直立型的,随着碎落岩屑的长时间堆积就会形成碎落堆积物坡,其坡长甚至会达到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稍微遇到刮风下雨天气或者是冻融交替时节就很容易引发落石塌方。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将挡墙修筑成与铁路沿线“顺坡上溜”相似的类型,在岩体破碎比较严重的区域顺着山坡往上安设阻拦网,以免碎落物下榻,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对阻拦网进行清理和检查。

其次,针对溜砂坡地段,我们则可以结合溜砂坡的特性并进行现场观察试验之后,使用锚杆、格梁以及花管微型砖,并结合土工网植草来实现固砂护坡的目的。格梁的排列方法可呈“井”字型,梁可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是30 cm× 30 cm,纵梁和横梁之间的距离是5 m× 5 m,两者交叉的地方使用R32S自钻式锚杆进行加固,锚杆长6 米。

针对雪害严重的区域,应做好相关的防雪建筑及相关设施,比如稳雪台阶和导雪堤等等,并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的雪害治理经验和技术,引入先进的工程材料与设施。此外,公路部门应该积极和气象部门进行沟通与联系,确保其能够及时了解雪害雪情,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的原因与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深入剖析了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的影响因素,即内动力因素、外动力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随后,文章又结合通麦段地质地形特点详细阐述了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防治策略。未来随着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山地灾害防治手段出现,届时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1]乔建平.西部大开发中的山地灾害问题不可忽视[J].科学新闻.2000(17)

[2]吕岚.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J].科学新闻.2002(16)

[3]王莉霞,娄桂霞.康县的山地灾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