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

时间:2024-07-28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

吕卫军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新加坡针对人口高密度的情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新镇规划体系,从空间物质上解决高密度人口的住居与生活问题。

新镇规划、邻里、配套设施

0 引言

新加坡原本面积只有580平方公里,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渔村,发展成“花园城市”,科学的规划为其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新镇规划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居住社区与城市结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新加坡规划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概念规划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开发指导规划阶段。

概念规划是指制定长期性、战略性规划,指导未来新加坡40-50年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急速增长对土地使用的策略,并确保生活环境。概念规划侧重于宏观层次,制定远期发展愿景和目标,并在宏观、全局性的结构形态、空间、功能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概念规划每10年进行一次修编。

总体规划曾经是指导新加坡发展的法定规划,是以概念规划作为基础制订的中期发展计划,详实地指导将来10-15年发展。通过总体规划将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分区,研究土地使用的管理政策,包括功能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选址和其它公共建设用地预留。总体规划每5年进行一次修编。在进入80年代之后,开发指导规划慢慢取代总体规划,不过两者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

开发指导规划是根据总体规划的愿景,将城市联系的片区经行细化。开发指导规划主要研究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在概念规划的原则和政策指导下,针对各分区的资源禀赋,制订功能划分、交通优化、环境提升、步行系统和开敞特色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和老旧社区改造等方面的开发指导细则。

2 新加坡新镇规划

新加坡的新镇规划作为开发指导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规划设计是以西方居住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国情发展完善起来,有很多自身特色。

2.1 新镇规划的理论基础

新加坡新镇的开发模式核心思想是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新镇、邻区、邻里 “三级结构”单元式开发理念。同时结合了一些其他西方理﹒论,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的构想、佩里的“邻里单位”的理论、A屈普的道路分级原则、L大卫提出华盛顿新镇的“快速路网结构”等各种西方理论。以“田园城市”理论为基础,根据新加坡实际情况,结合西方其它各种理论的长处,奠定了新镇的开发建设的理论基础。

2.2 新镇规划发展历程

2.2.1 新镇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的新镇建设是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相对城市中心,新镇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大型居住区,具有完整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综合交通、中心服务体系、开发强度、公共特色空间等五方面主要内容。新镇结合“三级结构”配置三级的服务设施,新镇中心、邻里中心与组团中心。

2.2.2 新镇的发展历程

新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到21世纪,新镇的规划建设基本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女皇镇是第一个新镇,女皇镇只是一个不大的公共住宅区,住宅标准较低、质量参差不齐、配套缺乏。

大巴窑地铁站

大巴窑公交换乘站

购物中心

体育馆

第二阶段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的系统建设期间,以大巴窑、宏茂桥为主要代表。这阶段中大型组屋的比重开始增加,小区配套设施问题也得到重视,但是彼此相似性较强,可识别性较差。

第三阶段是自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较成熟提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发展主要是突出各个新镇各自的特色;邻里组团概念被引人新镇建设中,新镇实行镇、邻区、邻里三级规划,邻里之间以“绿带”相连。

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新镇更新阶段。1992年开始推行的市镇更新计划,通过翻新改造早期兴建的新镇,提升城市品质。共三大项目,包括主要翻新计划、中期翻新计划及整体重建计划。

第五个阶段是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21世纪新镇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为居民建立一个环境更加优美、配套更为完善的理想家园和提供整体的人居环境的提升。住宅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品质提升,滨水住宅增多并更加注重与外部环境的结合,私人住宅大幅度增加(近40%),并逐步建成网络化、智慧化、数字化的社区。

2.2.3 新加坡新镇特点

通过对大巴窑新镇与榜鹅新镇的介绍,这两个新镇的规划建设的时期不同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但依然可以看出新镇间有共同的特点。

(1)多种类型的混合

①功能混合

新镇设计之初是借鉴的卫星城的理念,但受到用地面积、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新镇的规模相对卫星城而言要小很多。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镇的功能可达到卫星城的标准,因此每个新镇的功能是混合的,包括居住、商业、学校、文化体育、工业、区域公园与公用事业等多项功能。

②开发强度复合

新加坡是个地少人多的城市型国家,高层与高密度是其满足众多居民需求的必然手段,但同时考虑到一部分人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因此每个新镇在住宅建筑的开发强度上才采取多种类型的混合。新市镇住宅以高密度为主,低密度与中密度住宅配合;以高层住宅为主,中、低层住宅为辅。

③居住人群混合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每个新镇内都会特意安排每个民族的居民。针对不同收入的人群,在新镇内也经行了一定的混合,中、低收入人群在小区、组团层次中有机混合,高、中、低收入人群混合在新市镇各个层次上,而仅在小区、组团层面进行适度分开。各民族间,各社会阶层间的混合,满足不同的需求,也在社会心理、社会利益平衡等方面取得社会效益,避免造成民族问题,环境恶化、犯罪率高的“贫民窟”等社会问题。

(2)公共交通引领

新加坡政府积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因此新镇紧紧围绕公共交通的建设。每个新镇的镇中心与轨道站点、换乘中心都高度整合、一体开发建设。新镇中心有地铁站,公交站,有的甚至有轻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引领作用。

(3)配套设施的完善

新镇均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茶各项生活需求均可以在新镇内解决。根据配套设施使用频率的不同,新镇的配套设施采用分级模式布置,各级中心等级分明、配套合理。

(4)开放空间的注重

新镇的建筑以高层为主,同时也非常注意开发空间的建设,新镇中心有镇中心公园,邻区有邻区中心公园,邻里中心有邻里中心的公园,非常注重居住环境的打造。

3 总结与启示

新加坡的新镇与我国的居住区有很多不同,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尤其是对我国的大型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有很多启示。

3.1 合理的强化用地的多功能性

我国的居住区与工业区是分开考虑,我国的居住区功能比较单一,以居住为主,配套一部分商业,其它很多功能缺乏综合的统筹规划设计。功能单一主要是由于我国与新加坡两国住房体制的不同,新加坡以公共住房为主,由国家主导,因此可以全面的考虑到各项功能,尤其是不盈利的功能;我国的住房目前还是以市场为主,开发商以经济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只注重盈利部分,从而导致我国的居住区很多功能的缺乏。因此需要加强开发商对住宅项目其它功能的配置,应以强制性的手段予以保证,完善居住区的多种功能。

3.2 提高土地功能利用和公共交通的契合度

新镇规划中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土地功能利用与公共交通有机结合,也就是“地铁—购物—住家”的TOD开发模式,这也是是高密度大规模居住区开发的核心问题。而我国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组织的契合程度就相对较差。我国的地铁站点的布置还是以大型商业区、行政办公区为主,与住居的连接还很不紧密,很难实现从区域交通—购物休闲—区内交通转换无缝对接。所以需要强化地铁、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级及以上城市商业中心、公交换乘站之间的紧密结合,能够整合为一体。

3.3 构建具有特色的明确分工的配套服务设施等级体系

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公共设施配置按居住区(3—5万人)、小区(1—1.5万人)及组团(1000—3000人)三个等级配置,各个层级按照千人指标确定各配套公共设施的规模。这方法在没有大量人口流动的情况下还是是可行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大、中城市后,面临很多问题,譬如开发建设的规模与居住区规范规模大小不一致,从而导致配套的公共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公共设施的经营和管理难、相应配套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难等问题。借鉴新加坡开发经验,建议配套服务设施可以保留三级配置,但要相应的增大居住区、小区、组团的规模;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原三级配置变为两级配置,仍需要完善服务设施的功能。

中新两国之间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政府执行力强、政府主导大量土地资本、发展速度快、土地短缺、人口密度大、亚洲国情等,在借鉴新加坡新镇规划、管理、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应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自身的居住区模式。

[1]李方悦.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对深圳城市建设的启示.2012

[2]周应海.规划建设科学化和系统化——新加坡考察和思考.2010

[3]王茂林. 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城市规划.2009年第33卷第8期

[4]赵海猛.新加坡榜鹅新市镇的华丽转身.华高莱斯外网.2015

TU7

:B

1007-6344(2017)08-009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