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徐 梁
(新宇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探究水泥中碱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徐 梁
(新宇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碱含量测定是水泥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关键部分,通过火焰光度测定水泥中碱含量的过程较为复杂,容易产生错误。对此,本文分析了火焰光度法测定碱含量的方法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测定步骤,进而提出了有效提高碱含量测定准确性的应对措施。
水泥;碱含量;检测
众所周知,生产水泥的原料中含有钾和钠,而水泥生产工艺或在建筑中,这两种物质属于有害成分。在煅烧水泥过程中,高温会蒸发一部分钾钠,其他部分则会存于熟料的玻璃相中。如果钾钠含量较高,还会生成碱矿物,或与 S042-形成黏性极大的K2SO4或Na2S04,这种固体物质堆积于预热器或烧成带及预分解带过渡部分上,导致无法正常的生产。同时,水泥使用过程中,碱含量较高会引起碱—骨料反应,形成碱的硅酸盐凝胶体,混凝土则会增大体积并形成蛛网状的龟裂,破坏了工程结构。因此,测定水泥的碱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GB175-2007中规定:“水泥中碱含量按Na2O+0.658K2O计算值表示。若使用活性骨料,用户要求提供低碱水泥时,水泥中碱含量不得>0.60%或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因此,我们通常在资料中看到的碱含量R2O指的就是Na2O+0.658K2O的计算值。生产工艺上控制碱含量主要通过使用低碱原料来实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火焰光度法测定水泥中碱含量的准确性进行探讨。
1.1 测定原理
测定水泥中碱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光度法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等,其中火焰光度法是GB/T176—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规定的基准法,这种方法测定结果较为准确,业界普遍采用。元素都具有其特征光谱,测定元素被激发就会发射出特征光谱,利用滤光片可分离钾和钠的谱线,并通过仪器来测定光谱能量。通常谱线的强弱与测定元素含量成正比,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了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所以,通过火焰光度法来测定光谱能量的强弱,就可准确判定元素含量的高低。
1.2 测定步骤
根据GB/TI76-2008标准中碱含量的测定方法,称取0.2试样,精确至0.0001g,放入铂皿中,之后取少量水润湿,并加人5~7 mL氢氟酸和15~20 滴硫酸(1+1),置于通风橱内的电炉上加热,先使氢氟酸蒸发,之后继续加热把三氧化硫白烟驱尽,并取下进行冷却。在加入40~50mL热水,溶解残渣,加入1滴2g/L甲基红指示剂,用氨水(1+1)中和为黄色,之后加入10 mL100g/L碳酸铵溶液进行搅拌,并进行加热沸腾并持续20~30min。用快速滤纸对液体进行过滤和洗涤,并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进行冷却。再用盐酸(1+1)中和为微红色,并用水稀释至标线。最后,把火焰光度计调节为最佳状态,严格按照仪器使用章程进行测定,并查出工作曲线上试验溶液中钾钠的含量,再根据公式来处理数据。
1.3 测定处理方法
任何定量分析仪器不同于化学分析方法,需要参照一系列的数值来检验准确度,任何一台仪器在没有参照值的基础上都能检测出物质的含量,火焰光度法测定钾钠也能应用。在实际中,测定处理的方法包括工作曲线法和比较法。利用工作曲线法来处理测定数据,先按照一定标准来配置待测元素的比对溶液,要用火焰光度计分别测定溶液中待测元素的辐射强度,并以检流计读数与对应的浓度来绘制工作曲线,按照工作曲线的测定条件来选取样品溶液的读数,并查出相应的浓度和算出被测元素的百分含量。 还可用比较法来测定,选取两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确保试样溶液的浓度在两个标准溶液之间,并测定其光谱强度。设标准溶液浓度为c1,c2,检测器读数为a2,a1,试样溶液中待测浓度为cx,检测器度数为ax,通过公式:来测定出数据。
1.4 火焰光度计燃料的选用
在测定碱含量过程中,火焰光度计选用汽油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使用汽油时,要先注入气化缸内3000mL的汽油,并保留1/3的空间。之后,往一端注入压缩空气,使其在在汽油液面下冒泡翻滚,进入上方的1/3的空间,接着用导管引入仪器燃气进口使用。因所选用燃料为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要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能够使汽油气化并燃烧。如气温过低会导致无法气化,也不易燃烧。一般温度条件下,可考虑用93号汽油。使用液化石油气为燃料时,可把仪器与专用的减压阀连接,调整好压力引燃后即可应用,相对较为方便。
2.1 测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测定水泥中含碱量的过程较为复杂、容易产生误差。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测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仪器环境的稳定性,主要指仪器工作参数的变化。如测定过程中,要考虑燃料气体和助燃气体的压力及比例、光电池的稳定性等。(2)试样溶液中含有的干扰元素及含量。水泥中所含有的钙、铝、镁、铁等元素都会影响测定结果。(3)空白值的影响。如测定过程中所产生的蒸馏水、多次使用容器被侵蚀、试剂品质的好坏与否等这些都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4) 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测定的同步性。在测定过程中,两种溶液组成德尔酸浓度、其他离子浓度要保持相近,两种溶液的测定时间要接近。
2.2 测定过程控制的要点
在对待测元素进行取样过程中,不同水泥的含碱量也会不同,要确保测量结果在标准曲线之内,就要控制好样品的称量。如样品中的K2O、Na2O含量较高,选取样品量相对较大,依据GB/T176—2008标准进行测定,测定数值则会在标准曲线外,测定结果不准确;如选取样品量较小时,测定数值的误差会偏大。GB/T176—2008标准中规定要称取0.2g样品,但是不同地区的原材料有差异,因此生 产的水泥碱含量就有所不同,有些厂家生产的水泥碱含量高,有些厂家生产的水泥碱含量低。根据测定结果偏差控制好样品称量或将制备的试液适当稀释。 同时,对待测元素进行测定过程中,要用塑料量具来取氢氟酸,不得使用玻璃量具,以免腐蚀玻璃量具钠离子,使测定结果偏大。 另外,如水泥中碱含量较高,加热过程会溅出,要不断摇动铂皿,直至近干,并驱尽白烟。
3.1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
(1)分离样品溶液中的干扰元素。众所周知,水泥中含有的铁、镁、铝不具有明显干扰Na20、K20测定,而SiO2和CaO等元素会严重影响碱含量的测定,因此,要除去试样溶液中的这些元素。把氢氟酸一硫酸放入铂皿中,在电炉上进 行低温加热,使硅以SiF的形式除去,其反应:SiO +4HF→SiF +2H2O↑。用氨水和碳酸铵分离钙、镁,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要太高,避免快速分解碳酸铵,导致难以全部分解钙离子。常见的阴离子中,P03-4抑制了钾的激发,而S02-
4、NO2-、HC03-等均不干扰钾、钠的测定。
(2)消除测定的空白值。首先,要避免蒸馏水、试剂带人的误差,配置溶液应用超纯水,试剂应优先采用 分析纯及以上等级;第二,碱含量测定不得与其他分析共用器皿和试剂,以免带人空白;第三,有些厂生产的容量瓶,其氧化钠含量较高且易被水侵蚀,而使钠测定结果偏高,故应注意容量瓶的选择;第四,雾化室的雾化效果是仪器正常使用的关键,长期使用会阻塞、玷污喷嘴,可自行拆下清洗。 喷嘴应对准吸样口的出口,相互距离<0.5 mm;第五,试样制备成溶液后,应及时进行测定;第六,处理试样溶液时,量取氢氟酸的量杯要用塑料量杯,其他量具、容量瓶及搅拌棒等也都应该选用塑料的,否则会因玻璃腐蚀而带入空白;第七,用氢氟酸溶样应尽量除尽氟离子,一定要加热至三氧化硫白烟冒尽,当氨水(1+1)中和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时,一般消耗氨水(1+1)1至3滴,不能消耗太多,否则说明氢氟酸未驱尽,残留的氢氟酸对器皿和仪器的腐蚀将导致结 果偏高。此外,测定试样的同时,最好进行空白试验,并对测定结果加以校正。
(3)检测条件的控制。以同一套仪器同时进行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的测定,以使两者的试验条件完全一致。测定过程中,燃气和助燃气压力应保持稳定,以保持火焰的稳定性,此外雾化器易被尘埃阻塞,应经常检查,另外用完后要用蒸馏水喷洗干净3--5min。
(5)结果处理的选择。众所周知,工作曲线法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的检测时间、检测条件变化,如燃气和助燃气压力及比例、 标准溶液浓度、火焰大小、光电池的稳定性等变化,必将导致计算结果出现不可预测的系统误差。因此,在日常生产的质量控制中,建议最好选择比较法对结果进行处理。3.2碱含量检测技巧为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降低试样溶液中碱含量浓度是最佳选择。 如果K、Na离子的含量足够低,由上文所提出的比较法公式可知,当选择C1=0时,公式可简化为:
显然,我们知道只要将K、Na离子的含量控制到足够低,就可以利用简化公式进行检测,简化公式法与标准公式法得到 的K2O和Na2O误差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在操作和结果处理等方面将变得非常简单方便。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随着水泥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水泥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碱含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和探索, 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正确地指导生产。
[1]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所.原材料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GB/TI76—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张绍周,辛志军,倪竹君等.水泥化学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华英,王保生,马挺,等谈水泥混凝土总碱含量的测算与骨料碱含量的测定[J].河南建材,2008,(1).
TQ172
B
1007-6344(2016)02-0006-02
徐梁(1983.10—),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任职于新宇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