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滑烧”工艺研究及其启示*

时间:2024-07-28

樊燚琴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常滑烧”是日本爱知县常滑市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陶瓷器。从12世纪以来,常滑地区依托本地独特的陶土资源,不断吸收外来技艺,开拓陶瓷器具品类,烧制了大量陶瓷器具,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20世纪末“常滑烧“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建筑卫生陶瓷方面,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下降,而西式餐具进口增加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在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具方面,因为生活方式现代化、年轻人审美趣味变化等原因,生产与销售也面临困境。20世纪末,常滑市转向发展文旅产业,以“常滑烧”为中心,规划建设了常滑陶瓷步行街等旅游景观,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休闲、体验,实现了城市振兴。笔者尝试梳理其发展历程与振兴举措,并针对我国“越窑青瓷”的创新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常滑烧”发展历程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著作、论文及网站文献调查,梳理了“常滑烧”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1 古窑期(12世纪初至19世纪后期)

12世纪初,常滑窑在猿投窑影响下设立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六大古窑”之一。根据郭富纯等《日本古陶瓷研究》一书,常滑窑最初生产“红陶”,以无釉茶碗为主要产品;随着规模扩大,生产范围扩大到钵、壶、瓮等器具,器型更加高大;生产工艺从辘轳改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法,采用天然生成的釉;窑室结构从穴窑逐渐发展为拱形窑、炮形窑。其生产的日用杂器通过附近港口运出,供应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各县市。到了江户时代,“红陶”生产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因引进了阶级窑,其窑火流通更加顺畅,氧气供应更加充分,器物胎体或表面所施的灰釉,都呈现出氧化效果的赭红色,名为“真烧陶”。“真烧陶”以瓮、壶为中心,后期还出现了酒壶、茶壶、摆件等小型物品。

江户时代后期煎茶文化开始盛行,常滑陶工二代稻叶高道开始制作茶壶。二代伊奈长三以海藻包裹器物创新了“藻挂”技艺,有非常漂亮的窑变现象,应用到茶壶、水指等茶器制作中。此外,杉江寿门、片冈二光等陶工探索了宜兴紫砂壶工艺,并开始烧制“朱泥烧”茶具。

1.2 近现代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后期)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对产品出口的鼓励推动了新产品研发,日本逐渐成为日用陶瓷生产和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卫浴用品、花砖、排水陶管等建材生产成为常滑窑业的重要支柱。1924年,INAX 伊奈制陶成立,早期生产瓷砖、陶管和陶土,1945年后开启卫浴洁具生产,逐渐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茶具生产方面,1878年中国宜兴制陶名家金士恒受邀到常滑指导制壶技艺,鲤江方寿、伊奈长三郎、上村白鸥等陶工参加学习,“朱泥烧”工艺得到再次提升。1881年“常滑制急须”在日本第二次劝业博览会上获奖,被评为“急须之制有风韵”。

1.3 转型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20世纪末应对国内外市场发生的巨变,伊奈制陶率先发展工业旅游,先后建成了“窑广场·资料馆”、“世界瓷砖博物馆”等景点,以文旅带动品牌升级,创新产品设计,重新赢得了市场。2002年,日本首相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常滑市以“常滑烧”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引入了中部国际机场、提升交通便利性,制定了常滑市陶瓷步行街地区景观规划(2012年)。该景区有招财猫之路、陶瓷器会馆、土管坂、泷田家(船业)、登窑广场等景观,大量风格各异的陶艺师工坊分布其间开展茶具为主的陶艺制作。根据常滑市国际化推进计划总结报告显示,从2002~2017年外国游客人数翻了一番。

2 “常滑烧”文旅产业发展举措

常滑市为了推进以“常滑烧”为中心的文旅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举措来丰富内涵、建设景观、创新工艺。

2.1 做厚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虽然“常滑烧”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陶瓷界还不够突出。因此常滑市通过多种举措来做厚文化内涵,较典型的有关联法、投影法与借景法。

(1)关联法,即追根溯源。与其他陶瓷器文化关联起来。在日本国内,纵向追溯至“猿投窑”,研究了“常滑烧”产生前的一段历史;横向关联了“濑户窑”等五大古窑,扩展到整个知多半岛。在国际上,积极地从中国、朝鲜等国寻找渊源、增进交流。

(2)投影法,即化象为境。把器物投影到特定文化领域中去。从茶具到饮茶文化、从招财猫到招财猫文化、从卫生洁具到智慧生活方式、从陶瓷器出口到海运文化等,“常滑烧”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涵。

(3)借景法,即吸收一些没有明确归属的文化元素。以招财猫的运用最为典型。一般认为这一形象诞生于日本江户末期的江户城(今东京),也有学者认为来源于中国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义猫传说”。常滑市在江户时代就开始烧制招财猫,于是提出“招财猫的故乡”这一宣传口号,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旅游地。

2.2 做实旅游景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做实旅游景观,才能让游客感知、体验文化元素。“常滑烧”在以下三方面较为突出。

(1)丰富视听资讯。充分利用文字、图案、影像等形式宣传“常滑烧”文化。笔者在常滑市考察中,线上、线下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宣传资料。从传播主体来看,政府观光部门、景点管理者、陶瓷器协会、陶艺师兼有;从传播内容看,历史文化研究、作品展示、旅游导览、活动介绍等较为系统;从传播形式来看,图书、杂志、宣传册页、导览图、影像资料等设计精美、阅读性良好;从使用语言来看,以日、英为主,部分有中、韩等版本,方便了海外游客。2020年全球在线公映的《想哭的我带上了猫的面具》动画片,更是以常滑市为背景,以“常滑烧”工艺传承人为主人公,结合了招财猫IP,体现了传统工艺与新生代人群的融合。

(2)开发旅游景观。充分挖掘文化元素,设计旅游景观,完善设施、美化区域环境。“常滑烧”陶艺步行街景区已形成了A、B两条路线,有各类景观十余个,充分展示了“常滑烧”文化。A路线约长1.6 km,包括了常滑招财猫之路、陶瓷器会馆、土管坂、泷田家、登窑等景观;B路线约长4 km,即常滑陶之森,包括了INAX生活博物馆、资料馆、陶艺研究所和研修工房。同时常滑市围绕陶瓷器文化改造了街道、投放了公共艺术作品、增加了设施、提升了绿化。如高达3.8 m 的日本最大的招财猫雕像,用陶管铺设道路、改造道路两旁立面的土管坂等,都吸引了很多人拍摄打卡。

(3)举办主题活动。多主体协同策划、组织了大量面向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民间协会组织、旅游景点、陶艺师个人等为主体,举办了步行街文化节、展销会、摆摊集市、烧制体验、陶瓷器设计征集等常规的或者偶然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当地居民与外来观光者的参与。笔者第一次造访常滑,是受托去参加森下宗则工作室举办的个人作品展销会。当时在常滑市地铁口排列着来自常滑市13所中小学生创作的陶艺作品;通过举办竞赛活动,既向青少年传播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城市风景线。

2.3 创新制作工艺

“常滑烧”通过融合现代科技、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来积极创新生产工艺。在建筑用材方面,伊奈制陶坚持创新,在卫生洁具与艺术瓷砖领域研发了“乐净”、“超级杜菌”等独创技术,缔造了以“瑞吉奥”、“赛天思”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产品。在传统陶艺方面,也展开了积极探索。以山田常山家族为例,清朝金士恒东渡日本传授紫砂壶技艺后,初代山田常山与山田陶山制作出了形神兼备的朱泥烧茶具,成为代表人物。1998年三代山田常山被日本政府誉为“人间国宝”,成为常滑烧国家文化财保持者。四代山田常山探索了花器、食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烧制。第五代山田想则在传统朱泥急须的基础上,运用泥料和贝壳结合的工艺制作了“青急须”等全新风格的作品。

3 对我国“越窑青瓷”创新性发展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常滑烧”发展文旅产业的一系列举措,对于我国振兴越窑青瓷工艺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越窑青瓷”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东汉时期,浙东上虞、慈溪等地就成功烧制了“越窑青瓷”。唐五代时其制瓷技术达到巅峰,有“秘色瓷”一种享誉宇内,形成“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同时远销海外诸多国家、地区,对朝鲜半岛与日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北宋晚期,因为政策变化、原料缺乏、工艺创新不足以及官窑与五大名窑兴起等原因,“越窑青瓷”逐渐走向衰落,只留下了一处处的遗址,供后人瞻仰。

2001年在宁波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慈溪市上林湖重新聚集了青瓷烧制工匠,恢复了“越窑青瓷”生产。这一技艺先后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是当下大规模地恢复“越窑”日用瓷器生产并不现实,一方面缺少产业的支持,比如慈溪市早已成为了小家电之乡,从事陶瓷器产业的人非常少;另一方面缺少用户市场,庞大的用户群体在宋代以来就已经被其他瓷器瓜分。因此,“越窑青瓷”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走文旅融合的道路。

3.2 关于“越窑青瓷”文旅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越窑青瓷”经历了千年的断层,其发展文旅产业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公众认知断层,相关知识主要出现在书籍、博物馆中;二是生产工艺断层,陶瓷器是为了服务生活而生产的,从北宋到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是文化景观断层,目前只有一些遗址景观和新兴的小工坊,相关主题文化活动也较少。以下笔者结合“常滑烧”的发展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3.2.1 聚合社会力量,加强主体建设,创新生产工艺

当代“越窑青瓷”振兴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单位、企业、工艺大师、高校、学者的共同努力。比如在慈溪市以外,宁波江北地区也建立了“当代越窑青瓷研究院”。这是由江北区庄桥街道、宁波财经学院以及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形成的机构,从事“越窑青瓷”文化研究与传播、生产体验与销售。在发展“越窑青瓷”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加强主体建设,增进其相互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应以“越窑青瓷”传统工艺为依托,积极创新工艺、丰富产品类型,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3.2.2 促进文化挖掘,补齐中断历史,凝练IP形象

使用“投影法”,既研究“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生产技术、主要产品、代表工匠、特色工艺(秘色瓷)、社会影响等基本内涵,也关注当时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交通文化、商业文化、审美文化等信息,从而使人们对其形成全方位、深入、感性的认知。使用“关联法”,在国内研究其对“龙泉窑”等窑系产生的影响,在国外分析其对东亚、西亚地区陶瓷器制作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把“越窑青瓷”中断的历史补充起来。使用“借景法”,根据“越窑青瓷”消失原因的探索(如生态保护、商业竞争等)、“秘色瓷”传奇、海上丝绸之路等概念,探索凝练出IP形象,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宣传。

3.2.3 围绕“遗址博物馆”,聚合、打造旅游景观

目前“越窑青瓷”主要旅游景观的总体数量、地理分布、规模大小、展示内容、表现形式、旅游设施、线路设计、文化活动等都还有所不足,应规划建设“越窑青瓷”文旅街区,以“遗址博物馆”为中心,筹划建设观光、体验基地,激励工匠以工坊、工作室、研究所等形式进入,举办作品展销、主题活动,创新旅游模式。同时优化旅游设施、美化环境,打造美好的旅游空间。

3.2.4 开展艺术创作,开拓宣传渠道,促进数字传播

以绘画、音乐、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开展“越窑青瓷”主题创作。同时开拓新媒体、自媒体等方面的宣传渠道,传播艺术作品。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重点促进数字领域、云端虚拟方面的信息传播,使“越窑青瓷”文化更广泛,丰富地呈现给公众,逐步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当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