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 俊
(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20)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具有7 000多年的制陶史,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堆花大缸装饰的发展,证明了宜兴地区的堆花工艺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发展的历史是一个连续体,在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进程中,艺术的各个门类生灭续替,演化流传,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所以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宜兴均陶堆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装饰技艺与成形制作方法,特有的表现工艺,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中与宜兴紫砂、宜兴均陶并称为“宜兴三绝”即:宜兴紫砂,宜兴均陶大拇指堆花工艺和宜均釉陶瓷器皿釉面装饰。传统的均陶堆花艺术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它使均釉与堆花两大工艺形式集中于一体,它既有堆花的堆贴工艺,又有均釉的釉色特点,表现出来的作品视觉感受极其独特。
花缸是宜兴陶瓷产区中,生产量最大的民用陶器之一,使用范围广泛,规格品种也较齐,常用的品类分:六方、八方,口沿为圆口、平口、菱角、抽角等;缸类分:金鱼缸、龙申放、六石缸、板大缸、放长缸、腰元缸、放小缸等品种。
花缸生产历史悠久,南宋初期宜兴地区制缸业已初步形成,缸器的容量体积,以小到大的趋势发展,最早的缸类,基本上属于民间实用陶器,很少有装饰纹样,一般用土釉浇制,烧成后的成品用于盛放粮食、饮用水、饲料等,形体不规整比较粗糙。
南宋后期,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先人们采用红褐色的缸胎泥及白土混合,用手捏搓成条状,在半成品缸体表面进行装饰,并利用一些辅助工具进行挤压、印戳,形成半浮雕状的简单纹样,当时的堆花手法,还没有形成大拇指堆贴技法,是利用十指捏堆而成,画面大多为连续纹样,比较简单,施釉较薄,烧成温度低,烧成后画面色泽不明显,含水量较重,容易渗漏。
明代初期,制缸业的制作手法采用了泥条盘筑成形方法,先构图、标尺寸,后从缸底做起,分段盘筑,拍打成形,花缸形体完整后,待画面装饰。从技艺来看,比南宋时期的堆花有了较大的发展,手法上着重运用堆塑、模印、粘接、印戳、挤压等,装饰图案纹样的边沿比较工整,堆花画面从粗犷进展到较为细致,经过施釉烧成后的花缸,仅是富室之庭院作为太平缸盛水(防火)之用,平时蓄养荷花,观赏金鱼等。
花缸的成形根据客户需要的造型与尺寸大小而定,去掉原料中的杂质,避免花缸在烧制中出现爆裂、铁质等现象,原料干湿度要一致,避免收缩不一致出现毛病。明代前期,花缸的制作方法,主要靠盘筑法,首先从缸底开始,分段盘筑,待缸底晾干后方可加段盘筑,晾干的方法都是抬到室外,在充足的阳光下晾晒,晾晒中必须掌握坯体湿度,保持坯体干燥均匀,然后用木制拍子和陶制的手锄进行拍打整形,按尺寸加段,待晾干后再一段一段地加高,一直到缸类的整体完成。明代花缸基本上以圆形为主,清代缸类制作方法大幅改进,基本上脱离了盘筑成形方法,开始采用打泥片相接的制作,就是在泥凳上打泥片,打泥片的泥凳规格尺寸一般长为180 cm,宽为70 cm,厚为20 cm,泥凳的选料一般用株树为好,敲打泥片的掇只长度28 cm,手柄25 cm,掇只敲打平面15 cm左右,在制缸成形过程中也是先做缸底,与前面讲到晾干方法一样,清代的成形方法,改变了明代前的成形盘筑方法,清代时期泥片镶接法到民国时期、新中国解放后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打泥片镶接成形法,在宜兴陶瓷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制陶工艺。
工艺品与陈设陶花缸,堆花工艺比较讲究,画面装饰要求比较高,都是精工细雕制作而成的,它的施釉方法和大生产缸类施釉不同,大生产的缸类是湿坯施釉,工艺品、陈设陶的花缸施釉方法是采用干燥的坯体使用空压机喷釉而成,施釉后的花缸进窑炉烧成,烧成的温度在1 200℃左右,氧化焰窑炉,烧成时间一般为12 h左右。
堆花工艺装饰的色调变化,在制釉过程中选用少量红土,与氧化钙含量较高的粘土混合配制,使色彩上产生了一些变化,釉面呈青色略带微红,有了明显的光泽,堆花画面清晰,改变了前期浑浊现象,堆花装饰手法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画面题材从简单的绳线纹、弧线纹、单一的花卉局部装饰,逐步形成在坯体直接堆贴装饰画面。
明代时期的均陶堆花大缸,画面题材大多数是花卉图案,如菊花、牡丹、荷花等,画面较突出,呈半浮雕状,画面色调单一。早期使用缸体原料,堆制画面,后期采用缸体泥加白土进行装饰,技法上以拇指堆塑为主,加上一些辅助点缀,如叶茎、花蕾、花瓣、曲线纹等,采用一些木制工具来拉线、勺线纹、印戳而成。在堆花过程中使用“行韬”的手法也比较多。行韬就是用食指、中指在左手心上搓成线条,在缸体表面拉成装饰线纹,拉线纹一般常用于开光面,简称“门头”,门内装饰各种图案,其次用于缸体沿口下方拉线作为韬纹装饰,缸体底部上方拉直线纹或水波纹等,在堆花工艺技法上称之为“行韬”,其中早期使用较多。
清代早期的均陶堆花花缸,品种非常丰富,装饰釉色十分讲究,堆花工艺进入了成熟时期,已形成了专业的堆花艺人团队。单从花缸的造型来看,除了缸体的容量增大,缸口沿有了多种的变化,造型上也有所创新,如堆花寿缸,过去称和尚缸是寺庙方丈坐化用器,寿缸大体分为:六分、八分、圆形,每件缸体分三段:①缸体身筒,低小腹大,上口略收,便于罩盖;②上盖,高60~80 cm左右,盖口中间留有10 cm左右盖顶;③圆口封盖,葫芦形状,高约20 cm左右的盖顶,寿缸的堆花要求很高,在整个窑场中都要选请堆花大师傅高手来堆贴,而且待遇极高,寿缸的堆贴画面基本按照佛教题材而作为装饰。
清中晚期的均陶堆花花缸画面装饰题材丰富,堆花技巧也非常熟练,除前期单一的图案,花卉装饰纹样,也运用了花鸟、动物走兽、山水、人物、龙凤等图案,同时也吸取了书法和绘画的手法,将其运用于装饰之中。从花缸的装饰画面来看,堆花的手法随意性较强,具有绘画大写意的艺术风格,手法上使用“撕”、“绕”较多,体现了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成熟的堆花工艺,非常讲究技法,即堆花画面整体效果,从收集的清代堆花花缸、堆花寿缸的实物考证,堆贴的画面处理完全运用大拇指堆贴技法,改变了清代前即明代时期十指综合利用操作手法。
民国后期的均陶堆花花缸,注重于造型尺寸,除了尺寸的变化,花缸缸口沿作了修饰,如平口、漂口、涡口、圆口、菱角沿等,口面造型都是手工卡出来的或者用制作工具刮出来的,画面装饰用泥从少样色转向多种色泥的尝试。
20世纪30年代,堆花艺人使用各种色泥在缸体表面进行装饰来丰富画面,同时借用其它装饰手法来美化产品,如用色泥来刷浆、喷浆来达到堆花艺术产生的一些装饰效果,技法上采用大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堆花手法,使花缸画面产生了粗中有细,平中求浮的艺术效果。
20世纪40年代,花缸画面除了花鸟、动物走兽、龙凤图外,当时最流行人物装饰。人物装饰在堆花中难度比较大,讲究形态的比例,脸部表达的气与神,包括五官的处理等,堆贴人物时一般选用抽角、四方、六方、八方花缸,包括寿缸及其它器皿,例如堆贴暗八仙、明八仙图案时,暗八仙一般装饰在花缸的上下方来衬托明八仙的装饰人物为主题,明八仙的装饰图案都在正门缸体中间,称之为“正门”,八仙缸一般选用八方缸为主,切好是八个面布局,或者用圆形花缸堆贴八仙,作通体装饰,保持其连贯性,包括堆贴的西游记、西厢记、四大金刚、婴戏图、戏剧人物等。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丁蜀地区陶瓷窑场主要为私人大窑户主,解放后私人大窑户主给地方政府收管解体,纳入集体性质,建立了多个陶业站及工厂,在地方政府管辖后镇企分开成立了宜兴陶瓷公司,凡是陶瓷行业包括为陶瓷配套的企业,都是属于陶瓷公司统一管理,并划分为: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五大类。
20世纪60年后的陶瓷发展和制陶,实用缸类主要分布在宜兴红星陶瓷厂(后改为宜兴均陶工艺厂)、大新厂、建陶厂、正新厂、红卫厂、东风厂等,当时陶瓷行业中,成形制陶高手以马金旺等为代表的师傅,堆花技艺高手以杨耀生为代表的师傅,他们代表各自的企业,发挥了自身专长,得到社会公认。
20世纪50~70年代的均陶堆花花缸,除了上述的装饰题材外还增加了一些时代特色的题材如:开国周年庆典花缸题材,选用了天安门为主题,配画裱与和平鸽的组成,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以及世界和平开端。在50年代大跃进时期,花缸装饰图案借用钢铁熔炉与炼钢工人的形象,表达了当时年代的象征,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浪潮。杨耀生老艺人在600 kg的大缸上创作了以农业为题材的花缸,花缸表面底色采用了黑色铺底,用四个圆形开光门堆贴了鸡、鸭、鹅、羊等图案,整个画面构成合理,堆花采用书画工笔手法,如门内堆贴群鸡、群鸭数量达上百个,而且每只神态都有变化,形体抓的很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其它门内的装饰图案,如牛、羊同样处理的相当细腻,生动活泼,开光圆门外的辅门,使用花卉的点缀装饰,如菊花、五瓣花、牡丹花、稻谷麦穗类等,整个花缸比较精致,属于陶瓷花缸类的精品。
20世纪80年代后,陶瓷堆花花缸生产还是分布在陶瓷公司主要几个企业,红星厂(宜兴均陶工艺厂)、大新厂、红旗厂、东风厂、红卫厂等,缸类生产及堆花装饰主要分为:①大生产产品,花缸表面装饰比较简单,画面不精致比较粗糙,是适用民间日用陶器使用,生产量大,是企业主要的产值及效益;②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内外的影响力各企业分别建立了研究所和创办特艺作室。堆花工艺陈设陶的花缸的装饰题材与缸类制作工艺,花缸的装饰图案通常以龙凤、花卉为多,除龙凤、花卉图案外,人物的装饰图案也逐步形成。
2014年11月宜兴均陶荣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2018年成立了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均陶分会,在丁蜀陶瓷产区建立了均陶研究所,创办了几十家工作室。
宜兴均陶堆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特定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特别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情趣,研究的格调,倡导的尚古好雅,对物质生活的升华。均陶堆花艺术也被浸润在这种气氛之中,从传世的均陶堆花艺术品花缸来看,无论是从简单的装饰纹样发展到利用神话传说,戏剧文学,还是现实生活的题材都是为艺人们展示才华提供了空间,从中反映出江南人崇尚怡情自得的民情民俗。
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到现在均陶堆花艺人呕心沥血为社会创造财富,均陶堆花工艺发展到现在,其艺术高度和技艺水平确实达到了新的境界,丰富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陶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