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黎秀镇,叶雪琪,江 涛,关高明,陈作义,柳晓俊,蒋辽川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2010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名广东教育学院)由成人本科院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同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指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1],这两者共同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的转型加强了应用化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国务院文件的下发使得专业发展将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出能够胜任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特别在新能源,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新型高性能从能材料及精细化工商品检验等行业,具有初步研究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2],这也成为应用化学专业的育人目标。
然而要将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并非易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就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对于应用化学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3],做到能将教学和实际生产相联系,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此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在应用化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对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对于以前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学生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学科的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容易出现理论知识涉及面过宽且专业性不强的缺点,学生习得的知识无法和专业理论知识相联系[4-5]。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化学专业对此进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四大化学的教材已换成应用型高校规划教材,使得应用化学专业与化学(师范)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要求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加强了理论知识教学的专业性。其次,还增加了一些专业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食品化学、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应用电化学等,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余,对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也能理解和掌握,这不仅可为以后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还将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一改之前单一的笔试形式,特别是针对专业性强的课程,以演讲汇报、小组课堂讨论、综述性论文等形式作为考核方式。教师还会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出勤情况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和职业实验课。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常见的五大化学实验课程,即:无机实验、有机实验、分析实验、物化实验和化工实验。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多为教师讲解原理、示范仪器使用和操作过程,学生观察学习后再重复实验操作。这种完全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案照搬操作,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对于后面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都有影响。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首先增加本专业的实验课时,并且课程的设计更加合理,五大基础实验仍然要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操作、基础方法为主。打好基础的同时,在这几门实验课的项目中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6]。例如: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设天马河水质的检测等综合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小组形式独立自主设计可行性方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操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个别基础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有些已经过于陈旧、繁冗,不再适合具有响应快速、分析准确的自动化的主流方向,已对实验内容做出更新和调整,保证实验内容与时俱进并拓宽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视野。
专业教学改革增加了大量应用化学方面的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现代化学分离技术、化工实验、精细化学品工艺等,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分析;化工生产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日用化学品的合成方法等,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应用化学专业还开设了职业实验课程,包含质量保证与控制、环境监测、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综合实验一)、新型功能材料技术(综合实验二)等,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工厂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科学管理方法;新型功能材料的加工技术以及生产流程;环境中目标化合物的监测与处理方法以及最新监测技术。这些职业课程可让学生提前与企业生产对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科技生产方式,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也由原来的实验报告成绩为主,改为实验总结汇报和综合实验的设计一并纳入考评。期末考核将会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并进行综合实验的方法考核,教师会通过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方法的先进性、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学生。此外,通过对实验课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用总结汇报的形式对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操作考核,教师将对学生有无做好预习报告,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记录是否规范,是否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实验报告是否详细、规范,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分析讨论是否到位等,综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对学生成绩进行整体评价。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创造更多的平台,给学生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以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毕业论文的实验中才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为期时间短、目的性强、任务重,通常只能听从指导教师的实验安排,这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自由发挥。现在应用化学专业将科研实验与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攀登计划等实践活动相融合,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能够通过参加这些项目,自由发挥想象力,激发实验热情,自发形成具有求知欲、探索欲的内在动力。学生可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进行选择指导教师,这便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教师可对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内容进行指导,给出合理建议,提供科研平台,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争取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项目是由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验探究,并以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项报告资料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坚持探索,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专业问题,切身感受到研究的过程和乐趣,有利于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的人才培养。
学校对于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实践机会相当重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工业生产相融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究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模式,为我系学生提供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学习机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能拉近学生与企业生产的距离,将企业变成第二课堂,能让企业的工业生产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既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机会和增长见识,也提高本系在科研和生产方面的研究水平,还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输送,学生也能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何种专业技能才能胜任该行业。目前本系已经正式与广州市标榜汽车用品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名露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天斯秀尔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研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应用化学专业已多次邀请合作基地负责人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系教师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团队,探索适合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方案机制,邀请企业总经理或工程师来校参与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案的修订或制定;聘请了企业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来校开设讲座和交流座谈。
除了科研项目和实习,应用化学专业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如生化技能大赛、净水器制作大赛、广东省实验技能邀请赛等等作为展示学生专业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够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对实验探究的过程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学习到如何选取课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书写实验报告,实际的生产制作与理论的差距等,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习打下基础,还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7]。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不仅购买大量大型仪器,而且对于以前陈旧的仪器实行更新淘汰制,在近五年中仪器更新率为41.8%,设备利用率在97%以上。所购买的仪器都是当前较为主流的仪器,其中包括捷克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以及美国的荧光光谱仪。
本院已建设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如: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室、功能配合物研究室等实验室,还建设了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研究和纳米材料等特色实验室和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和学校之间具有互补性,企业具有研发优势,借助其先进的专业设备和仪器,可以对相关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常规仪器,力求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学习并使用,这正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点,让学生早日习得相关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8]。
作为校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第一个获批的工学本科专业,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应用化学专业越办越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自己学科的特色,结合本专业的育人目标,相信我们会在学科教学上取得好的成效。我们已经通过调整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增加特色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使其拥有专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改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学校还构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校内大量先进的实验仪器为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究提供了保障,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素养作为前提,坚持改革,推陈出新,努力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相关专业人才,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育人方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