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质量探索*

时间:2024-07-28

霍 丽,赵春梅,白俊敬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出台系列政策,其中“产教融合”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受到广泛重视。“产教融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报告中最早出现,到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关“产教融合”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连续出台[1].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作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中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是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水平,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新工科专业合适路径[2-3]。

1 “产教融合”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使命与演进

初期“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落后于新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校企合作初期虽然解决了企业对适应企业发展人才的需求问题,学校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的要求问题,学生对实践能力发展的要求问题,但是由于合作的主体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育都由高校来主导,高校长期以来无论办学思想、人才储备都遵守的是学科教育模式,这就造成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两张皮,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当前一系列有关“产教融合”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期望通过“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业链之间的条块分割,促进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协同作用,解决科技发展、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中的不平衡问题,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最终促进科技、产业、创新、人才融合发展,转变产业和教育发展模式。“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举措,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方法[4]。

2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

经过充分调研,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于2017年提出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8年9月开始招生,专业依托学校原有化工类本专科专业建设,为新建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产生不少困惑。

2.1 师资问题和教师困惑

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不强调学科教育,不强调排名,而注重科研应用,注重服务地方经济需求;人才培养强调的不是学术发展,而是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对教师的要求具有不同于学科教育的地方,要求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既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5]。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学科建设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都是接受过严格的学术教育的人才,基本没有工程经验,缺乏实际的科研应用的经历。目前学校运行机制下,暂时还没提供给他们训练和成长的场景和机会。显然现有师资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要求。

在新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教师也遇到不少困惑。首先碰到的是知识结构落后于新的时代的问题。在目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不断有新的技术手段引入,不断有新的要求提出,如何适应、掌握、学习是作为一名老教师目前最大的困惑和挑战。其次,老教师也面临着和新进高层次人才一样的工程能力缺失的问题,目前学院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和工作经历都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对企业是怎样运行的,对企业真正需要什么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不用提对地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了。

2.2 学生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困惑

在目前高等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工程专业教育的要求相对有比较高,即要求学生接受通识类知识的教育,又要有较高的学科基础类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还要有难度较大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这就形成了目前学生能力和专业教育间的矛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固守学科教育模式,这个矛盾会更加突出。

另外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能感受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困惑。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志学术之路,本科毕业希望继续深造。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就需要能够满足他们继续深造的需求。另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能尽快参与工作,四年本科所学能对求职和实际工作产生帮助。这两种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有相重合的地方,也存在着显然的差别。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筑中如何兼顾和取舍是目前重要的困惑。

与用人单位交流中也常听到他们对人才能力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社会能力不足

长时间单纯的学校环境下,学生往往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进入社会往往产生种种适应不良,这个适应周期随着个体不同长达数月到数年不等,期间产生大量问题,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都是巨大的时间成本。

(2)学生敬业精神缺失,造成质量意识不足

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之所以在当今世界有目前的声誉,除了拥有先进的制造水平外,还拥有一批敬职敬业的劳动参与者,制造生产环节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兢兢业业,严守质量关,才有了优质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反观我国,虽然今年来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但是产品质量还是无法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反思下来,与每个劳动参与者的敬业精神缺失、质量意识不足有密切的关系[6-10]。

(3)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不足

严谨的学术训练,枯燥的学科学习,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却没有足够重视。表现在学生对课程、书本、论文以外的社会、产业、产品的发展不够敏感,难以将学科教育的知识付诸实际,更谈不上创新创业。

2.3 办学条件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实际需求和办学经费存在比较大缺口。学校为新建设本科院校,底子薄,基础弱,方方面面都亟待改善和加强。特别是实践训练基础能力不足,作为新建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实验设备都没有经费充分满足,更不用提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了。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其“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早就指出初学者阅读能掌握10%的学习内容,聆听能记住20%的学习内容,看影像、看展示、现场观摩能掌握50%,而动手做和亲身实践则能掌握90%的学习内容,可见在学习中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中突出的问题,痛点问题。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会碰到什么实践能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能力,什么科研是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困惑。传统学术教育,实践偏重学科训练,各种能力训练都在为日后的学术科研打基础,找寻和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训练模式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突出的困惑。

3 “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中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不强调学科教育,不强调排名,而注重科研应用,注重服务地方经济需求;人才培养强调的不是学术发展,而是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决定其教育中与传统学术教育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显著的不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新建专业,在专业建设中依托“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模式在更新专业建设规划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人才知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3.1 以“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理念更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思想

目前路径下,产教融合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多方汇聚,共同办教育,融合协同合作育人。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知识要求、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将不再是学校学科教师闭门造车,而是企业、地方产业集群、学校多方汇聚,通过对河南省及郑州经济发展目标调研,提出建设适应郑州地方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原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之初邀请地方企业负责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人才培养的基础层面提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制定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窠臼和藩篱,多方融合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

3.2 “产教融合”更新教师知识体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机制下,不仅有助于从人才培养的供应端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端要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助于更新人才培养需求端参与者教师的知识体系,加强其实践能力。融合机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更新其知识体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满足融合背景下,新形势新方向教育教学的需求。

“产教融合”机制内,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定岗制度,定期派出教师到产教合作企业定岗锻炼,几年来,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到鹤壁海格、中德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高分子企业学习实践。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轮次企业实践训练,不仅提升了对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应用企业运行的认识,还有助于为教师提供参与产业发展、企业运行的机会,实践中达到学科知识能力背景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创新创业的火花,补足教师工程经验以及社会经验的短板,实践中培育出一批实践成果,学校和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培养出一批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

构建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专业实习)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业创新精神。

为适应新工科工程师培养要求,遵循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活泼化的原则,以教材为载体,以实践为主题,以应用为目的,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

(1)由学生“被动型”学习逐步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在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

(2)教师和企业深度合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在《功能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企业鹤壁海格工程师参与离子交换树脂的教学过程,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研发实践;

(3)实施导师和工程师双导师制培养,在实践环节引进企业一线工程参与教学指导,是实践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实际意义;除了传统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由一线工程师参与教学外,还在开放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引进一线工程师参与项目申报,实施导师和工程师双导师实践培养制度,成功申报了一系列校企联合实施的开放实验、创新创业活动。在双导师制度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应用有了切合生产实践的第一手训练。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在教中学、在学中练,学校、企业都是学习的场所,学科训练和工程训练的藩篱被彻底打破,理论和实践界限无限模糊,社会经验和敬业精神在参与中得到加强,困扰教师、学生、用人的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对工程实际的参与实践,深度融合,亦必将激发参与者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热情,时机得当的化,还将激发有效的创业激情。

“产教融合”直击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痛点,提供了一条社会、企业、学校融合协作办教育的新路径,对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学生培养、改善办学条件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