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化学工程“金课”建设的微课程学习模式探讨*

时间:2024-07-28

朱 江,向文财,杨和山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2160)

随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先后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2.0”等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方针和发展道路。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清醒自觉。当前,高校教学模式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1]。这种转变让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演”,推动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实现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

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改革更加生动开放。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世界正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 教学背景

1.1 “金课”的提出

教育部在去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八次出现“振兴本科”的词汇。文件要求狠抓本科教学,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3]。所以说,“金课”的打造势在必行。

1.2 国家发展战略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的发展方向。几年过去,“一带一路”发展迅速,需要大批专业型人才投入进去,同时对于专业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大幅度提升。然而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要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要么教学的范围太过宽泛,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不能很好地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更多、更高质量地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是我们当下教学的一个难点。

2 网上学习现状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54亿,全年新增2598万,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8.47亿全年新增2984万。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其中,20-29岁用户群体占比26.8%。其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分别为8.7%、8.9%,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如何使之最大效益化,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提到网上学习,可能会想到慕课网、传课网以及学堂在线等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观看很多名校老师讲解课程的视屏,但是太过散乱和冗杂,造成的一个结果可能就是你学了,也学懂了课程,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怎么去用,这可能自相矛盾,而事实就是如此。能学到的只有某些课程,而不是一个体系,学到的东西太散、太杂,自己无法整合到一起。或者说更严重一点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去学什么,人云亦云,浪费了时间,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人去搭建整体框架,引导学习。

3 微课程学习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只不过将课程进行精简,留下课程的骨架和精华,再和线上互联网进行接合,达到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地效果。并且结合零碎时间,将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合理学习,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如果能将微课程好好使用,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5]。

4 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在一些高职专科院校中,微课程的提出和使用比较多,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小斌[6]认为微课程用微信、微视频等设备或视频去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在于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去传递重要的内容, 更便于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点。他将之实践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打破以往思维上的禁锢,注重提高实践和自主学习。这种形式的缺点就是需要老师及时地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喜好,是以学生的视角去展开,如果学生少的话,还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人数一多就容易混乱。总的来说就是工作量大,但是得到的收益却小。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剑玲[7]认为微课程是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将一定数量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侧重课程系统学习, 涵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大部分。他将之实践应用在模具专业教学上,反思课堂的不足,总结学生需要的学习的部分,再返还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这种模式就比较完善了,但是过程还是太过冗杂,且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互帮互助的效果,却又让小组的某些成员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莉[8]认为的微课程应该由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5个要素构成,是一种非常4+1微课资源结构模式,其中,具体指的是微课视频作为“1”, 另外的“4”围绕这个“1”进行展开设计和构建。“4”具体是指与微课视频相关、配套的4个教学资源, 包括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微学件)、微练习(微思考)、微反思(微反馈)。主要的特点是层次少、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一直在强调一个“微”字,将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一个 “微化”,可有些知识,是不能进行简化,反而还需要复杂化,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学习。

5 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 “新学生”,在教学模式上一成不变是不行的,盲目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一些高校知名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出一种“简-繁-简”的微课程、零碎学习的全新模式(以下说明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并正在实施初步尝试当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专门的手机软件(如学习通),达到随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双重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先简单介绍这款软件的功能设计(现在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以及与专业课相关的科目进行设立),初步选项是哪门课,如:化工原理、化工综合设计等。以下以实训课程《化工综合设计》为例阐述“简-繁-简”三步进行学习,从而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效果。

“简”—由任课老师总结出《化工综合设计》的知识框架:主要是厘清设计思路:选择设计合理工艺流程,进行物料、能量衡算、编撰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绘制图纸等主要工作。针对以上主线知识章节,标注重难点,通过平台发布到学生手机端。学生通过这个框架去简单的学习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此框架放在软件中每科开始学习的第一部份)。这一步可以放在听课、实训前,对于要上这门课的同学起到一个提前预习的作用,再结合老师上课所讲,熟悉整本书的知识点。

“繁”—将上述知识框架结合老师上课所讲,进一步梳理细化知识体系,完成学生自我体系建立:如工艺选择需与项目所开展地点产业规划导向、自然资源条件、交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做到知识框架的细化、延伸。在基本建立知识体系后借助软件上的视屏(每科学习的第二部份),此视屏与正常上课比较要更加详细,延伸的点也会更多,因为上课的时间很短,有些问题就会略讲,且也是照顾自主学习的同学。每章节学习完后,再将自己所学通过思维导视图发散扩展出来,上传至系统,供教师评阅。完成上述两部分后,可通过每科学习的第三部份—实践部分加以巩固,这部份分两部分,一是理论实践,通过一些经典试题检验自己所学;二是实际操作,作为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要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光是有理论知识不够,需要实际上手操作某些实验,这里软件上的实验是由老师策划而成,当作实验的预演,在软件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单元装置,进行搭建、组合,通过后会软件上会自动备注,当老师看到备注会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

“简”—细致地学完一科的知识,再通过之前所列知识框架和思维导视图进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回顾,并再次将自己所理解画成一个简单的全新知识框架图。针对上述《化工综合设计》中知识框图中:可行性分析即可添加为(主要包含:1、技术可行性分析;2、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3、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APP上每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将所有学生的两种框架图和一种思维导视图收集起来,让同学们可以互相对比学习,老师看到学生的图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更好地指导。

众所周知,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想要通过课堂上的一个短暂学习去将一个专业的知识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个新模式,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还是一些学校没开放,但是老师推荐成立的拓展课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种模式使用的是手机软件作为学习平台,在学生有零碎时间时也可以学习,充分利用时间。软件上也设立了在线交流和反馈模版,有不懂的问题和对课程的建议都可以及时反馈。

现在这种模式在学生中已经初步开展,虽然只有第三部分比教完善,其余部分还在建设当中,但效果逐渐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控增强。

6 结 语

教育者的核心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人才,要懂得用一些简单地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通过本文提出的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指向性,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推行,去响应国家对于“金课”建设的号召,也能对广大学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