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思政元素发掘*

时间:2024-07-28

苏碧云,赵益霏,邵 彤,李华锋,司马文龙,杨帅飞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员的场所,不但肩负着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传授,更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2020年5月,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2]。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技能训练而轻价值引领的缺陷。事实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价值观引导和人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3],纲要里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对于高等教育体系中众多的理工学科而言,学科专业课程是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因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不必刻意探讨背后的科学乃至哲学规律,价值观以及道理,且专业课程本身具有知识体系完整、专业度高、自洽性强的特征,为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贯穿带来一定的难度,课程思政似乎无从下手。上述关于专业课程的传统认知和课程本身特点为课程思政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阻力,关于一门专业课程思政如何讲授也是众说纷纭,例如“融合性”原则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而非简单的将课程“思政化”或是生硬地对思政元素进行迁移,只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5]。又如“新时代课程建设”理念认为应该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升为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把思政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思政元素从课堂到教师再到专业的多重渗透[6]。此外,“基因植入式”教学策略表明,若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体系看作基因序列并嵌入思政元素,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通过引导将知识内化,则有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积极性[7]。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本人结合在化工专业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提出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思政元素的发掘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为其他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点滴启示。

1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含义。“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着德育的责任。“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于润物无声。经过对本校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了解和调研,目前的难点及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清晰;(2)课程目标达成手段单一;(3)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系统化思路。以上原因导致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难以体现思政教育,甚至于最基本的专业学科规律和理念传递都不到位。此外,课程思政元素总体而言多为零散思政点,缺乏教学体系设计和思政点的立体化发掘。为了推广课程思政,亟需提出教学体系设计以及思政点挖掘的构架和基本思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2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通过挖掘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突出我校石油石化特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四实”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基于上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突出学校“石油石化”办学特色,结合国家能源化工发展现状,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支撑,以能源化工利用为方向,依托石油、煤炭等能源化工企业,培养从事能源、化工领域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运行管理、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安全环保等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大地依赖于其课程体系,各门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支撑矩阵关系。因而,对于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而言,应覆盖并支持课程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局限于此。课程思政可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优化课程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科学素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师应熟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关系,在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思政元素发掘

3.1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断创新育人思路

通过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根据化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加强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逐步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系统讲授+微课”“线上+线下”“互联网+学习”“专题报告”“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思路,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习效果。由于课程思政元素与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不同,前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表达不当容易被误解为生硬说教,极易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效果。

3.2 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应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课程思政的侧重点并进行立体化挖掘。以我院应用化学理科专业为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油田领域科研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热爱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析能源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关联,指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投身新能源领域的信心。而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灌输绿色可持续的油气田开发理念。

3.3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拓展育人渠道

高校课程思政不但要融入课堂教学,更要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包括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化工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亦可通过实验及实践类课程拓宽课程思政渠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实习实训、虚拟仿真、大创项目、“互联网+”等活动,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例如,我院环境专业学生承担的“激浊扬清”项目获得2019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银奖,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最新的油气田含油污水污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油气田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净化污染的信心。2018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五元杂环亚胺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中,我院应化专业学生通过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不对称五元杂环亚胺镍配合物,并首次应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催化聚合,获得了较高的聚合活性。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才。

3.4 开发系列特色专业课程,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教育”的总体要求,以特色示范课和名师示范课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协同效应。我院多次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组织系列特色示范课和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并制定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活动方案。经过几轮研讨打磨,挖掘出一批思政元素融入自然且极富感染力的特色专业课程。例如,我院屈撑囤教授将《石油工业环境污染与控制技术》与课程思政内涵有机结合,在讲解采油污水的处理工艺中巧妙融入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突出科技创新对油气田生态环境的良性改变,体现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以及来陕考察讲话的精神内涵。同时,以科研团队的真实经历展示了如何践行铁人精神、延安精神。黄风林教授选取《化工热力学》中气体的状态方程这一知识点,融合了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形象地讲解了气体状态方程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演变过程。南叶飞老师的《有机化学》在阐释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同时,以离去基团的能力隐喻了学习习惯的养成、舍与得,同时体现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总结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思政大练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典型思政教学案例在全院各专业的推广活动,通过名师示范,树立典型,同时坚持常态化课程组研讨和集体备课,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 语

深入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而轻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的观念。通过“思政大练兵”等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充分运用教研室研讨、老教师传帮带、课程组集体备课,以及教学名师的带头示范等方式,对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技能培养。运用岗前培训及专题培训等措施,就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加强交流,让广大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传承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