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程认证背景下宁波大学化学专业建设浅谈*

时间:2024-07-28

王 邃,胡宇芳,郭智勇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1 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八十年代的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可以预期未来必将进入普及阶段[1]。截止2017年,我国进行正式备案招生的高等院校达到了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748万,毕业生规模突破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长到42.7%。在当前世界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确立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情况下,高等理科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2]。近年来高等理科专业整体规模基本稳定,但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10.2%,2010年为9.8%,2011年为9.6%,2012年为9.2%,2013年为7.3%。所以事实上高等理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这种落差的原因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高等教育中的理科同时含有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种性质,基础科学偏重于认识世界,应用科学偏重于改造世界,这就对理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不同要求[3]。目前高等理科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有些专业“非理又非工”,学生就业面向不明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大[4]。对于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也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院校类型和层次、学科特色和师资水平、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但是各院校对此研究普遍不够充分,培养目标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加以设计。

以宁波大学化学专业为例,材料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除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外,原来还有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其中化学专业偏向基础研究型人才培养,而应用化学偏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宁波大学自身又是一个地方综合性院校,其生源、师资、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存在相对不足,大部分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宁波大学的发展也已经从教学为主型过渡到了教学科研型,正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2017年学校将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进行了合并,新化学专业如何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摆在学校、学院、专业面前的紧迫问题。

(二)当前高校理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内容陈旧,学科前沿融入性不够,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忽视应用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自20世纪末,“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理科的课程体系没有新的突破。“拔尖计划”在教学内容更新、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没有统一的高校理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认证是一种资格认定,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自 1936 年开始组织专业认证,目前 ABET 开展认证的领域包括应用理科、计算机、工程和工程技术4个,分别由对应的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学科领域的标准体系、对各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并做出最后的认证结论[5]。

我国2015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共有7项,依次是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应用理科认证委员会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两部分构成,2014-2015版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包括: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院校支持8个方面,并允许院校在申请认证时仅选择通用标准进行。从此角度看,与工程认证标准大同小异[6]。

我国已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学教育、医学教育,师范教育都启动了认证工作[7]。可以预期,我国将会很快启动应用理科的认证工作[8],宁波大学化学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理科专业[9],结合学院正在推动的材料专业工程认证,并借鉴美国的应用理科认证,全面研究工程认证背景下的高等理科专业(以宁波大学化学专业为例)教育体系,做好前瞻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

2 解决方案

基本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师资力量,研究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2.1 确定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1)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和“材料科学”2个学科ESI排名进前1%。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强劲。(2)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同时宁波市的化学化工、材料产业发达,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紧密结合。(3)化学专业对其他专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因此,化学专业应该如何定位尤其重要,是偏重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还是偏重培养技术应用及开发人才,亦或是培养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人才应充分考虑。考察本学生生源、在校学生学习成效、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办学条件,及地方产业结构。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由企业提要求,针对性设置培养目标,精准培养。完善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充分考虑整体学生的目标需求、结合地方产业在通用标准的主题框架下,又不失专业特色和个性发展。

2.2 明确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近几年对我校化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学习态度和毕业去向跟踪调研表明,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兴趣、发展规划、学习行为、对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以及对教育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前化学专业考研录取率大约18%,2013-2016年大约25%,2017年已达40%,其余毕业生大部分留在宁波及周边地区,进入与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由此可见,学生群体构成的异质性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存在很大不同。其培养目标应该有两大类:一类是研究性人才(升学为导向),一类是实践型人才(就业为导向)。当前普遍认为高等理科教育应该进一步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兼顾当前理科教育实际,加强分层、分类培养,激发学生兴趣,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做到:保护基础、加强应用、促进交叉、激发志趣、分流培养、分类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培养模式,确立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理念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在学校现有“平台+模块”、阳明学院大类培养模式下,注重培养学生“两种态度,两种能力”,即:渴望学习求知的态度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自己、他人、社会、事业与世界的态度和交流、沟通、合作、协调与组织的能力。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为着眼点,夯实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根据学科发展新趋势、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特征,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设置与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化学基础类、化工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选修类六个课程子体系。

2.3 改进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能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靠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目前,学院已将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学院特色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相结合,执行“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开展了“十个一工程”活动,即学生在校4年必须完成:(1)做一次文献翻译(一篇高水平英文综述和一篇高水平英文论文);(2)撰写一篇文献综述;(3)参加一次学科竞赛;(4)做一次学术报告;(5)撰写(申请)一项专利;(6)撰写一份SRIP项目申报书;(7)合作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8)制订一项国家标准;(9)完成一次基本操作过关;(10)撰写一篇学术论文。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自主选择的空间,使拔尖学生水到渠成脱颖而出。

除了开展校内第二课堂,还要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单位去锻炼,让他们感受、体会和领悟一点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门道”。要发挥化学专业教师在科研、企业合作的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以技术活动为主线设置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达到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的效果。

2.4 多维度评价体系,持续改进

对学生和教师评价多元化,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对教师的评价要回归教学本质上。借鉴工程认证标准,由行业、学校、企业、教师、学生来共同组织质量评价,从人才培养的环节进行指导和参与,构建教学质量全过程、多维度综合评价控制机制,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主要措施和方法包括:(1)通过在校学生的座谈会、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就业意向等。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动向,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确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学习成效。(2)查阅国内外文献,走访国内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了解国内外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3)走访企业,听取企业对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由企业提供需开设的课程目录,有针对性设计应用性强的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成效,体现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教育体系。

3 结 语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工作,实际执行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主要涉及3个方面:(1)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相对不足。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和行为,不仅教师对于教学的实际重视不足,而且教学设备虽然常常被科研所使用,但是科研设备却往往很难被用于教学。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科研设备向本科教学开放,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学习,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2)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比较难。由于就业或考研压力大,学生基本不愿意在一个企业进行长时间实习工作;企业因为涉及员工岗位和技术培训、安全和保密、协调管理等问题,一般也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生;教师科研任务重,带队教师匮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签约容易,实施困难,能长期良好运作难上加难。学院采取了争取杰出校友和政府支持等多种手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与康龙化成新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康龙化成特色班;依托宁波市打造石化走廊为契机,与镇海炼化、中金石化等特大型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3)毕业生跟踪调查困难。当今社会风云变化,毕业生跳槽频繁,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长期追踪往往人手有限,疲于奔命,效果不佳。然而毕业生去向为我们定位办学方向、教学体系确立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成立了一个主要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校友工作小组,采用定期和随机联络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把相关信息收集起来,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据,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专业建设是一项需要紧跟大环境变化而进行及时动态调整的工作,是一项没有止境的长期任务,需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