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4-07-28

刘彦峰,李梅梅,周春生,张国春,张美丽,赵 培,李晶晶

(1 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 商洛 726000;2 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陕西 商洛 726000)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经济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1]。地方本科院校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科学准确定位,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化材类工科专业的办学中常与地方实体经济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任教师不仅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工程应用能力突出。伴随“新工科”背景形式的产生,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全面、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办学的关键[2],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1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共性问题分析

在转型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过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办学条件等因素限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诸多困境。

1.1 观念滞后,转型意愿不强烈

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大多是从师范教育起家的,师资队伍中长期从事化学师范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多年形成了固有的师范教学观念,擅长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注重教学法研究,缺乏在化工企业和行业实际锻炼的经历。面对“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主观适应热情不高,自我转型意愿不强烈。

近几年,各大高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抢人大战加快了青年博士的引进,化材类专业师资队伍中高学历比重显著提高。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少在化工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对学生的培养往往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自身实践技能不足,难以胜任化工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任务[3]。并且入职后的青年教师受985、211高校教师成长路径的影响,更愿意投身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尤其是理论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和解决工厂、企业生产难题的意愿淡薄,积极性不高。

1.2 内涵理解不到位,认定标准不统一

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往往在资格认证标准中得以体现。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和资格认证标准的文件,各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自己对“双师型”内涵的理解来制定本校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4],其出台的标准和认定条件不尽相同。有“双证书”说、“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融合论”说[5]。但一般认为,拥有“双证”,有实践经历,未必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应是一类兼具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化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6]。

1.3 培养和培训体系不完善

首先,多数高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中规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时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或者具备相应行业资格证书等。政策引导教师进入企业获得了锻炼机会与经历,或者通过相应的认证考试取得了相应证书等,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表面上具备了企业工作经历和证书,而因缺少对培养、锻炼过程的跟踪,阶段考核和技术能力测试等环节丢失,无法考量其所具备的专业实践实质应用能力和水平。第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常采用自主培养、校本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多数高校缺少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于教师个体,缺少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具体指导以及培养的长期规划。第三,教师在化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受时间、企业内部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企业实际应用关键技术接触有限,锻炼缺乏实质内容,走形式现象明显,实践能力提升力度和深度不足[7]。此外,来自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化工行业精英的兼职教师,能够把行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带入实践教学,是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但其缺少系统的教学规范和执教能力培训,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1.4 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岗位选聘、职称评审、考核奖惩以及绩效分配等方面缺乏倾斜机制或者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考核评价多流于形式,激励机制乏力,导致兼职教师工作动力不足,在实践教育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8]。

2 商洛学院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举措

商洛学院于2014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201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应用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在“双一流”建设和转型发展时期,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索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1 转变滞后观念,助力转型发展

商洛学院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是从最初的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起来。在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伊始,面对教师思想上的迷惑和行动上的迟缓,学校通过政策解读、师德建设、调研座谈、专题讲座等形式转变教师“人才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学校转型的大局,主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助力学校整体顺利转型。

2.2 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规定转型试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的50%。出台了《商洛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培养学习、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环节制订了规章制度,明确提出在职称评审、教师培训、访问学者选拔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其待遇纳入《教学奖励绩效实施办法》,优先选派“双师型”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化工企业、行业等实地考察学习、进修、培训,参加专业、行业的交流会议。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双百计划”、“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丹江学者计划”、聘用兼职教授、教师评学、教学质量评价等规章制度亦为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面向社会吸纳各界精英,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校长期从国有企业、军工企业、独角兽企业、化工行业等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聘请杰出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吸引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等人才来校工作。开设专业技能选修课或行业讲座,对教师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和专业教材等,依此拓宽专任教师视野,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加快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4 拓宽培训路径,加大培养力度

图1 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商洛学院按照任职时间、专业、个体情况等因素对专任教师分级、分类,定制长期培养计划,采取多渠道培养方式促进“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

2.4.1 校本“双师”素质培养

第一,学校设置多样化培训路径,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采用以老带新、梯队培养方式,逐步推进“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政策学习、专题教育等,激发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自主意识;与西安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一对一帮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开展实践专题讲座、专业技能培训,促进中年骨干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第二,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参加国家部委或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资格评审、认定以及国家或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考级认证过程中自我强化“双师”素质,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于教学。

2.4.2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第一,挂职锻炼。化材类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天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陕西盛合镁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丰源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化工冶金、材料加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实现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青年教师利用到上述化工类企业兼职工作或挂职锻炼的机会,亲身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熟悉行业前沿的技术,提高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推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和校企深度合作。第二,岗位置换培训。学校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安排企业技术骨干进校指导实践教学,置换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锻炼。既使企业骨干进入高校充电深造、强化理论学习,也促使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第三,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统筹政府、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便利条件。第四,项目研发助推。中青年教师通过实践调研、技术服务、项目开发等形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借助商洛学院-陕西锌业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实验室、商洛天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商洛学院商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在项目实施中提高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4.3 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

化材类工科专业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商洛学院“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时间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氟硅化工有限公司、商洛尧柏龙桥水泥有限公司、商洛天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洛南县博润建材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专家科技服务,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等,主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技术支撑,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改进新工艺等。“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帮助校内教师了解化材类企业、行业发展新动态、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加快了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2.4.4 博士工作站促转型发展

商洛学院选拔优秀青年博士入驻商洛学院-山阳高新区“博士工作站”和商洛蓝·商洛学院博士工作站,借助政府和企业博士科研工作站,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深入社会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培养。

2.4.5 扎实推进化材类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型发展

商洛学院长期深入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采取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首届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金属热处理工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即采用了项目导向法和任务驱动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维互动探究式教学,大幅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化工原理》、《专业综合实验》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典型项目、真实案例,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的真实问题作为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讲解能力,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方能自如把控新教学模式下出现的问题,站好讲台、扮演好执导角色。这有效促进了教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自主能动性,使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3 结 语

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结合社会发展前沿、行业发展需求、地域优势、专业特色和师资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等多种因素,秉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而不断前进。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开拓新的路径、探索新的方法,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转型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逐渐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