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明:在黄河滩区安居乐业

时间:2024-04-23

郭鹏

8月末,伏天的热度正渐渐退去,但在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的9号村台工地上,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12台强夯机依次排列,不停地将数吨重的重锤举起落下,村台地基被夯实的同时,让那些生活在黄河滩区上的村民对安居乐业的信心愈加坚固。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堤坝与黄河水之间的滩涂部分,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汛期洪水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黄河滩区陆续实施就地就近筑村台迁建、外迁安置、防洪撤离道路建设等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对保障黄河行洪安全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但由于资金不足、土地调整困难等原因,滩区安全建设滞后,外迁人口规模小,已建避水设施标准低、数量少,部分村庄受淹几率较大,缺乏安全保障。

2017年8月1日,针对黄河滩区居民的迁建问题,山东发布《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预计几年后,山东省将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余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不增加生产半径”

在山东省黄河滩区范围内居住的60.62万人,几乎全部是农民,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有滩区群众12万人,脱贫攻坚实施之前,近1/3是贫困人口。

“种地难,出行难,生活难,住房更难!”东明县焦园乡乡长潘成佩这样向《民生周刊》记者描述滩区村民的生活。由于受洪水浸泡、冲刷等原因,滩区的房子寿命很短。“3年攒钱、3年筑台、3年盖房、3年还账”的轮回循环,成了滩区农民致贫的一大根源。

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东明县滩区新建的25个新村,共涉及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3万余户、近12万人,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其中,仅有一个村子是整村外迁,其余24个村台均在黄河滩区建设。

村台,简单说就是一个村子的地基。东明县之所以将多数村庄的新建村台仍然选择在滩区内建设,原因是尊重黄河滩区群众不愿离乡、渴望就近改善生活条件的意愿。

焦园乡的8号村台,是首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村台,占地929.7亩,涉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1537户。

按照先行先试要求,试点村台建设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固定模式可依,如何科学稳定推进,一个个问号出现在决策者面前。

于是,通过大量入村入户的走访与调研,“村庄就近整合,不增加居民的生产半径,将村台建成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被确定為村台新建的根本要求。

但是,如何在滩区内建起坚固高大的村台?就近取材,利用黄河沙土资源,进行吹沙沉降就成为最科学、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过去两年里,东明县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成为焦园乡这处千亩村台建设的主旋律。

按照施工方案,8号村台需铺设吹沙管道8条,长3万多米,架设高压线路近万米、高压线杆168根,吹填土方290万立方米。架线途经4个行政村,村情复杂,涉及面广,群众诉求多,给管道铺设带来巨大压力。

该村台的乡级指挥长、乡武装部长郑强胜为此跑坏了3双鞋,“指挥部成员通过日夜坚守及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换来了群众的理解支持。”

皮肤晒得黝黑的郑强胜告诉记者,在该村台建设指挥部设立之初,“凝心聚力促滩建、攻坚克难兴安居”的标语就被贴到了墙上。“指挥部责任大、任务重,但明年此时,周边的村民就能住进宽敞的房屋,不再受洪水威胁,呈现一派幸福的景象。想到这个,就让人振奋。”

东明县群众挑选适合自己的户型。

圆百年夙愿

距8号村台20公里处,是长兴集乡的竹林新村。在东明县,提起滩区居民迁建,就不能不提竹林新村。

一栋黄色小楼坐落在竹林新村的文化广场旁,这是竹林新村村委会办公楼。楼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农家书屋等配套齐全,方圆几百米之内,幼儿园、小学、文化戏台等教育休闲设施一应俱全。

俯瞰竹林新村,可以看到,统一样式的两层楼房错落有致,水泥硬化过的街道平坦整洁,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门楼,门楼上镶嵌的瓷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些建筑都坐落在一个占地800余亩、高约4米的大型村台上。这个村台够大、够高,能够抵御黄河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在村委会办公楼旁边,是村委会副主任刘湘泉的新家,一栋二层小楼十分别致,墙上藤蔓缠绕,整洁漂亮。

“这放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刘湘泉向记者感慨,如果没有当年的整村搬迁和新村台的建设,他或许仍漂泊他乡。“那时候在村中看不到希望,生活太艰难,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自谋生路。”

刘湘泉说,在竹林新村西边约7公里处,就是滚滚黄河,在过去数百年里,老百姓在滩区世代耕作,繁衍生息。

“但一到汛期,村里的生活就像一场噩梦,洪水会淹没道路和庄稼,直冲进房屋……”

“老一辈人说,住在滩区就是被淹的命!”因为家里遭遇水灾太频繁,刘湘泉已经记不清次数。“好像有一年洪水灌进了家里,屋里的锅碗瓢盆,顺着水流全都漂走了,庄稼几乎绝收。”

“但是,和住房比起来,庄稼绝收根本不算啥。”过去,竹林新村因为没有统一的村台,家家户户房台高筑,每户人家都成为一座孤岛。

而这种房台根本经不住洪水冲刷,洪水一淹,地基就动,地基一动,墙裂梁歪,房屋住不了几年就塌了。

在刘湘泉的记忆中,从10岁开始,他就跟着父母一起拉土筑台,在以后的20多年里,拉土从未间歇,工具从马车换成拖拉机,但遇到大雨天气,全家人仍是提心吊胆。

村庄就近整合,不增加居民的生产半径,将村台建成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

如今,这样的记忆已经彻底走进历史。竹林新村新村台的建设,不仅便捷了村民的生活,更极大地便利了农业生产。过去,耕作半径过长,一直困扰着竹林新村的村民。

刘湘泉说,在竹林新村老址,有的居民家的房屋距离自家土地最远要7公里。整村搬迁后,最远距离缩短至4.5公里。此外,竹林新村搬迁之后,腾退节约出耕地1190亩,为村里增加了近300亩耕地资源。

念起致富经

解决了村民安居梦之后,刘湘泉说,村委会有了更多精力谋划村子的致富经。由于黄河滩区土地肥沃,刘湘泉正与村委会商讨,计划结合农业生产优势与时下兴起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竹林新村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不仅是竹林新村,整个东明县都在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两大机遇,谋划利用滩区自然禀赋、风土人情等资源,加快实现滩区兴旺富裕的新目标,圆滩区群众世世代代的安居梦和幸福梦。

为此,东明县坚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

结合滩区实际,东明县根据24个村台和一个外迁社区布局,超前谋划产业发展,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游结合、林渔结合、菜渔结合、设施果蔬、立体种养、间作套种等农业模式。

为改善滩区产业发展条件,增强滩区产业发展活力,东明县积极推动相关产业项目向灘区布局,投资1.9亿元实施了黄河滩区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整理土地10.8万亩,可新增耕地4.1万亩。

该县还投资4000万元,在焦园、长兴集等乡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大棚260座;投资500万元,在长兴集乡新建食用菌拱棚350座。

此外,东明县还着力打造“一带、一线、三大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记者了解到,一带即沿堤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一线即把黄河大堤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三大基地包括富硒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循环种养基地、高效设施农业基地。

“把群众的意愿与方案相结合,制定符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产业规划,努力将黄河滩区打造成具有浓厚黄河风情和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宝地、旅游胜地、宜居福地。”东明县扶贫办主任崔建标对黄河滩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