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宋 嘎
(山东职业学院,济南 2501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前期的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已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1],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指导职业院校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但在2015年以前,在省级层面开发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仍是空白。很多院校存在师资、实训设备配备不足,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2015年下半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工作。根据教育厅的工作安排,山东职业学院作为项目主持单位,联合相关中高职院校,共同完成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为掌握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并查找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山东职业学院联合省内外21所中高职院校,共同组成调研组,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对全省17地市的41所中高职院校、63家企业和132名毕业生进行调研,并于2017年5月至11月再次进行深入调研,为开发和优化教学指导方案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1.1 调研方式和方法
文案调研。通过行业网站、经济数据、统计年鉴、行业研究报告等多种渠道完成国内、山东省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动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等调研。
实地走访调研。走访相关企业,广泛征求企业人员、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多层面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走访相关中高职院校,掌握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等情况。
第三方调查。通过无锡凯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开发与评估系统”软件收集山东省各地区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人才招聘、招生就业等网络大数据,并通过第三方问卷调查,得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1.2 组织过程
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主,联合省内外相关中高职院校,共同组成调研组。按照山东省17个地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了17个调研区域,每个调研区域一般由1~2所院校负责调研,各院校完成区域调研工作后,分别撰写所调研区域的调研分析报告。调研完成后,召开专题研讨会,各调研院校共同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调研总报告。
被调研企业主要是装备制造行业和通用机电设备应用企业,涉及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机床、风电、工业机器人、化工等行业;被调研院校主要是开设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省内高职院校、省外高职名校和省内中职院校;被调研毕业生主要是省内各高职院校近五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研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四大岗位群,分别为机电设备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应届毕业生或3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机电设备操作、机械部件装配与调整、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与日常管理等,未来发展和拓展岗位有:班组长、生产线线长、车间主任、技术部部长等技术管理岗位。
图1 企业对职业资格证证书要求
通过图1可以看出,企业最希望毕业生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维修电工,其次是钳工。另外,很多企业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认可,认为这些证书并不能反映其真实技能。极少数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无要求。
2.5.1 主要职业岗位(群)要求
主要职业岗位(群)包括机电设备应用岗位、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机电设备维护岗位以及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岗位。
2.5.2 工作任务要求
主要工作任务有:机械零件测绘,机械图纸手工绘制,利用绘图软件进行机械图纸绘制,普通机加工工艺制定,普通机床操作,机械部件装配与调试,液压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气动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识图与制图,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调试,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生产线、风电机组和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改造,数控机床、生产线、风电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维护,机电设备管理,机电产品营销以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
2.5.3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知识。具体知识要求包括制图与识图、工程力学、材料与热处理和机械设计等机械基础知识,液压传动、气动传动、电机拖动、PLC技术、检测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机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三维设计与编程加工的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与维护的专业知识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2)能力。具体能力要求包括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能力、钳工和焊接的基本操作能力、电路安装和电子产品制作能力、加工工艺编制及机加工操作能力、机械部件和电气系统的装配调试能力、典型机电设备的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护能力、机电产品营销能力、自学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素质。具体素质要求有: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完备,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比较欠缺。通过图2可以看出,企业和毕业生对专业基础课程认可度较高,这体现了机械制图与识图、钳工操作、电气装调等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而对电气焊实训、激光加工设备应用等课程的认可度较低。企业建议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爱岗敬业、安全生产等职业素质是企业比较看重的。
图2 专业相关课程支撑职业能力的重要度
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情况。通过调研显示,山东省各高职院校由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不同,专业定位差别明显,体现为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82%的院校为机电技术应用方向,但也有部分院校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维修等方向。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大多数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都具有2~3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参考了已经颁布的“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但不同学校同类专业由于服务产业和办学条件的不同,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小的差别。
图3 近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
根据调研可知,近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设备操作、电气装调、机械装配、设备维护、机械加工等,从事产品营销、后勤仓管等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少,学生就业岗位基本与本专业对口。
3.1.1 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资料分析
专业定位及服务产业分析。通过对全省41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分析,明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服务于数控、轨道交通、汽车、工程机械、冶金、化工、新能源等行业,充分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宽口径专业的特点,而且各院校专业定位具有很强的服务区域行业产业的特色。
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山东省机电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25000人以上,未来几年人才需求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智能制造的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会更受欢迎。
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面较广,涉及各行各业,岗位技能要求有共性也有差异,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相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业主要岗位为机电设备操作、机械部件装配、电气系统装调、机电设备维护与日常管理等。
3.1.2 中高职院校对口专业情况分析
中职院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侧重于基础性操作技能的培养,技能扎实厚重,初次就业岗位定位于设备操作,岗位针对性强。但相较于机电装备制造领域岗位要求来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方面较弱,职业能力涉及面较窄,个性培养和特色发展不明显,在职业发展方面具有局限性。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重视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等职业能力培养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涉及面教广,转岗适应能力较强。
第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广,人才需求旺盛。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服务行业面向宽、毕业生就业面向广,就业率高、企业认可与满意度高等特点。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智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应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第二,寻同存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通过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面较广,涉及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不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有许多共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山东省各高职院校三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局域行业企业特点明显,这也造成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基本相同,而对综合性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有较大差异。此外,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应求同存异,推进具有一定普适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三,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势在必行,意义明显。通过调研发现,不同院校在办学规模、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很多院校课程标准缺失,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的确立随意性相对较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制定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确定课程体系、课程(项目)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实践条件标准等,为全省开设本专业的院校提供教学规范,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明显。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经调研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为山东省内装备制造业和通用机电设备应用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为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等。企业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机械制图与识图、钳工操作、电气装调等基本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因此,在指定教学指导方案时,要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对接装备制造业和通用机电设备应用企业的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遵循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构建课程体系。考虑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应分别开发面向普高起点和面向中职起点的课程体系。相对于中职,高职应是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专业理论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于中职起点的学生,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避免知识过多重复,并注重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并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