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尚学峰 李利 杨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湖北各地医疗物资一度紧缺,全国各省区市立刻作出响应,纷纷聚集各自医疗领域优势资源支援湖北。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广东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援助湖北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科学仪器等情况,重点分析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不足,查找科研链条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主要经济较发达省市充分发挥各自医疗物资优势,积极参与到以湖北省为核心的抗疫行动中。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作为检测新冠肺炎确诊的重要手段,亟待研发推广,为此各地相关企业纷纷加入到检测试剂的研发中。其中,上海、广东、北京依托各自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成为驰援湖北检测试剂最快最多的省市,如上海之江生物、上海捷诺生物、广东华大基因、广东华大智造等4家检测试剂企业第一批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成功研发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并供应市场,广东供应量占比超三成。各地源源不断向湖北支援检测试剂,检测所需时间不断缩减,主要包括以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辉睿生物、之江生物等为代表的上海企业,以华大基因、华银医药、达安基因、生科原为代表的广东企业,以及以卓诚惠生、金豪制药、博奥晶典、热景生物等为代表的北京企业。
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基因测序仪、核酸提取仪、红外测温仪等生命科学仪器极其重要,长三角地区在相关科学仪器供应方面对湖北的支撑作用较大。上海拥有多家国际著名医疗科学仪器企业及海外研发中心,如珀金埃尔默为湖北提供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全自动核酸检测反应体系构建系统、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上海岛津捐赠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尤尼柯捐赠医用离心机等,之江生物支援自动核酸提取仪、检测试剂,博取仪器捐赠在线氨氮、余氯分析仪等水质监测仪器仪表。浙江培育了一批本土科学仪器厂商,如聚光科技向雷神山、火神山提供了多套科学仪器,博日科技援助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核酸纯化仪,永新光学援助分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谱育科技提供红外测温仪、人功智能(AI)智能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等。广东的“腾讯觅影”AI的应急专用CT装备于2月23日驰援湖北,为医生提供肺炎病灶定量分析,帮助准确评判患者肺炎的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过程。
长三角地区一直都将医疗器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培育出一批实力较强的生物产业园区和企业,综合实力强于珠三角地区,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的柯尔医疗科技此次捐赠了大批制氧机、鱼跃医疗援助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雾化器等,力博医药、瑞田空压机、祥生医疗等提供了大批全自动血库系统、医用离心机、试剂卡孵育器、医用无油空压机、医用负压真空机组等专用医疗设备。安徽中科都菱、浙江华美冰熊等捐赠大批超低温冰箱等医疗制冷设备。上海美敦力捐赠了体外膜肺氧合机、呼吸机、监护仪等相关设备。以迈瑞医疗、稳健医疗为龙头的广东生物医药企业捐赠了除颤仪、血球仪、移动DR、生化仪、智能呼吸机、输注泵等一系列设备。
广东互联网龙头企业和制造业企业通过自研生产以及大量海内外采购医用设备驰援湖北,支援了大量医疗物资和救疫资金,反映了广东企业的实力和社会担当。华大基因、华大智造、迈瑞医疗、理邦仪器、稳健医疗等的检测试剂、辅助诊断设备等大量医用设备驰援湖北。腾讯、华为等将AI应用于疫情预测、辅助诊断。腾讯设立15亿元基金、采购335万个口罩,恒大、碧桂园提供3亿元设立“抗病毒创新药物研究基金”,美的捐赠1亿元资金以及140辆低压救护车。格力、TCL、易事特等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提供了大量电器及配套设备,华为、中兴提供5G通信设备等。同时,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人数最多,截至2月20日,广东先后派出21批医疗队近2500人,占全国支援湖北总医疗人数的10%,尽显广东担当。
为科学应对疫情,广东省科技厅快速启动应急科研攻关专项,总投入超5亿元,围绕重症肺炎临床诊治、综合防控、病毒溯源、致病机理、疫苗研发、快速检测、药物研制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多种治疗方法,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了针对疑、轻、重不同人群的治疗方案。钟南山院士团队建立的疫情走势模型,为疫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向湖北捐赠了2万余包透解祛瘟颗粒制剂。在疫苗方面,广东重点布局腺病毒载体、mRNA与重组蛋白疫苗三条路线,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已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候选疫苗株,并开展动物实验;mRNA疫苗完成了毫克合成,进入中和抗体评价阶段;重组蛋白疫苗完成了携带S蛋白基因的穿梭载体构建,目前正制备第二代重组杆状病毒。
依托强大的研发制造水平,以及在抗击“非典”方面积累的经验,广东快速发动全社会力量研发防控技术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2000多项疫情防控技术和产品,涵盖药物、疫苗、快检试剂、消杀设备、机器人、辅助诊断、AI及大数据监测等领域。此外,加快开放广东医疗资源和科研平台数据,如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研究所团队构建的pET28a-N质粒,通过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2019-nCoV N-His重组蛋白,无偿向社会提供新冠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
一是广东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均较小,在生物医药、医疗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等方面,优势不如长三角企业明显。其中,上海捐赠科学仪器技术含量较高,浙江、江苏等地捐赠医疗器械门类齐全,广东捐赠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如华大基因、理邦仪器、迈瑞医疗等,生物医药领域缺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二是广东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整体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广东乃至全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大都被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垄断,90%以上依赖进口,同时,广东省医疗器械厂商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医疗细分领域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对标长三角、北京等地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缺乏领军人才。与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数量较少,且与海外顶尖团队交流和国际巨头合作较少。二是复合型人才不足。研发生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科研仪器等需要具备生物、医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广东一方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建立,另一方面在该领域的人才吸引力弱于上海、北京等地,复合型人才数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三是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广东医疗设备需求量大,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较高,设备管理、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服务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一是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水平较低。应对本次疫情的关键在于包括生物安全技术在内的生物医药技术储备和创新。欧美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生物安全核心技术,对其高等级生物实验室装备和配套材料严加管控,广东生物医药行业国际合作层次和密度较低,生物安全防控领域研究基础薄弱。此外,广东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话语权,在生物安全基础理论、检测技术、核心设备等领域研究较少。省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硬件设备、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与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二是生物医药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能力不强。与广东相比,浙江企业向武汉提供了多层次的医疗智能系统,如浙江新华三集团紧急建设医疗核心网络系统,推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浙江智云健康协助医院建设“智云医汇管理系统+手持一体机”的AIoT集成体系。目前广东在基因技术、医疗影像和细胞工程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多处于跟跑状态,如在高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和医疗智能系统等方面落后于长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地区企业。信息产业一直是广东支柱性产业,应大力推动广东AI、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在新药研制、精准医学、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创新融合发展与应用,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需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突发传染病的应对以及科研技术支撑等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广东生物安全高水平实验室等高端研究平台长期处于空白。生物安全实验室共分4级,其中P4实验室是生物安全顶级实验室,全球范围内仅56家,美国有15家,国内仅中科院武汉病毒所1家。广东仅有4家P3实验室、1家移动式P3实验室以及部分P1、P2实验室。由于广东的气候环境复杂,人、物流动频繁,及受饮食习惯影响,输入传染病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启动包括P4实验室等高水平生物安全研究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对外辐射能力强,医用品流通体系不断发展。其中,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两中心、多区域”的产业布局,深圳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企业规模全国领先。广东拥有以广州国际生物岛、坪山生物产业基地、深圳国际生物谷、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产业集聚区。但从微观层面看,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名录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相对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有173家,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地分别集中了43、34、19家,珠三角占比不足长三角一半,集群式创新发展的优势尚未形成。
一是系统性研发体系尚未形成。与北京以生命所、芯片中心和蛋白质组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以及上海以中科院药物所、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为主的“一所六中心”研发体系相比,广东的“双一流”建设医学高校和高水平医院数量和实力稍逊,相关省实验室刚刚成立,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条存在缺失,缺乏权威药物评价机构,研发新药仍需到北京、上海等地送检等。二是产学研用金创新合作网络尚未形成。产业链连接性不够牢靠,医药科研和临床研究能力仍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广东医学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生物医药企业和金融机构没有形成融合的创新合作网络。三是科研配套政策、资源等不完善。政策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缺乏对建立生物防御体系方面的规划,全省发展仍未统成“一盘棋”。创新要素支撑与服务欠缺,不少创新平台和数据资源尚未开放共享,粤港澳合作的优势没有体现,科研资金投入和科技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整体优于广东,广东在企业、人才、技术、平台、机制等多方面存在短板和问题。为更好地应对此次疫情、提升广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长远谋划和布局,提出以下建议。
进一步加强疫情科研攻关,做好应急处置技术准备和储备,积累各类病原传染相关知识和技术基础,分类分析病毒细菌传染源、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毒性、传播力变化,做好应对疫情变化的技术准备。重点发展疫情防控防治产品研发、疫病诊断技术、临床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进一步丰富防控体系新产品应用,丰富检测、筛查技术及诊疗方案,探索新疗法。
加强对生物医药技术,尤其是生物安全技术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长远谋划与布局,加大力度引进培育高水平生物安全技术研究团队,启动建设生物安全P4实验室。积极推动生物医药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弥补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科研仪器等方面的创新短板。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脑解析与脑机接口、智慧医疗等。
持续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构建适合生物医药行业和企业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优化产业链布局,深化产业链融合治理。打通临床资源通道,建设一批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和孵化基地,培育一批生物医药名企名品,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生物医药技术产业转化率,推动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以广、深、港、澳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合作,注重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率先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吸引国际优秀人才落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国际创新中心。强化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建设,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院企交流和资源共享,畅通医院临床研究资源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信息互动互通,推动院企精准对接,提高港澳及海外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和成果在湾区落地转化。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支持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强化与港澳地区医院的协同。
完善生物防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卫生服务设施、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生物安全风险的源头治理,建设生物安全大数据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保障制度、预防策略、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总结与提升,形成更高水平、更有应对能力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防控体系,提高广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弥补生物防御的薄弱环节,重点提升在生物安全理论和制度、生物威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和科技支撑等薄弱环节,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生物威胁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建设医疗物资战略储备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