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藏中医(针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康复疗效观察

时间:2024-07-28

白玛多吉 扎西尼玛 支文秀

(1.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理疗科,西藏 拉萨 850000;2.林芝市藏医院,西藏 林芝 860000)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难以完成基本的鼓嘴、闭眼、抬眉等动作,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是其中多发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症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健康生活。中医将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划分为“口眼歪斜”“口癖”等范畴,属于针灸科和康复科的多发病,在给予患者及时临床诊治情况下,患者可以恢复到健康水平,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神经严重性受损表现,临床治疗困难,基于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患者展开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1]。本次研究以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为对象,分析藏中医(针灸)结合治疗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诊治的68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4 例和观察组34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8.18±6.39)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06±6.13)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年龄高于15岁患者;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 评分不高于10 分患者;发病时间低于7天患者;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同时存在Hunt综合征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分析患者病情,给予其中医辨证针灸治疗,主穴选取翳风穴、风穴池、地仓穴、禾髎穴、攒竹穴、合谷穴、四白穴、颊车穴、阳白穴,在患者出现闭眼困难时,另加鱼腰和丝竹空穴;当患者出现病损肝血时,另加太冲和三阴穴;当患者出现鼻唇沟平坦时,另加迎香穴。采取常规针灸方法对各个穴位展开针刺处理,在展开针刺工作时,需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治疗早期,医生主要给予患者浅刺,治疗中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针刺深度进行逐渐加深,每个穴位的留针时间均为半个小时。同时,为患者展开灸疗法治疗,选取风池穴或者是翳风穴,采取艾条灸或者是热敏灸对穴位展开温针灸,在患者患侧感受到热度以后,留针20~25 分钟后停止治疗,每天1次。共计治疗30天。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给予藏中医(针灸)结合治疗,常规针灸治疗同对照组,口服藏药治疗如下:按照患者个体差异和年龄大小,以及通过藏医辨证论治和疾病的分型不同给药。风寒型面瘫(培隆型)给予二十五味珍珠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十八味杜鹃丸等,血热型面瘫(查赤型)给予桑穷丸、十五味乳香丸、二十味沉香丸等,鼻窦炎型(亚森型)给予如意珍宝丸、多若丸、十三味红花丸等。共计治疗30天。

1.2.3 康复训练方法。

1.2.3.1 给予患者面部按摩。医护人员需要从患者的眉毛内侧开始,从内向外,一直到患者头顶发际,采取双手拇指为患者展开揉捏推拉,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需确保力度适宜,动作轻柔,指导患者闭上双眼,顺着眼轮匝肌方向展开揉捏,将四指放于患者的下颚,沿着患者的颧小肌和颊肌进行缓慢推进。

1.2.3.2 指导患者展开面肌运动。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抬眉、皱眉动作,对患者的额肌、皱眉肌进行训练,引导患者患侧面部做闭眼、皱鼻等动作,对患者的眼轮匝肌、鼻根肌进行训练,引导患者展开提唇训咧嘴等动作,对患者的上唇肌、口角肌进行训练,引导患者展开鼓腮、示齿等动作,对患者的口轮匝肌和口角肌进行训练。

1.2.3.3 为患者展开镜像反馈指导。选取一面50cm×60cm 的镜子,将其放置于治疗台上,指导患者面朝治疗台坐下,引导患者做拉下颌、挤鼻、鼓腮、吹口哨、翘口角、闭目等动作,将每项动作重复进行20~30 次,每天5次,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工具选取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 量表和面神经功能H-B 量表,Portmann 评分与临床疗效成反比,H-B 评分与临床疗效成正比[2]。评估两组肌电图检查结果:检测工具选取肌电诱发电位仪,观察记录两组的面神经波幅(Amp)和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Amp与临床疗效成正比,Latency 与临床疗效成反比[3]。评估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Ⅰ级为正常,患者的各区面肌运动均呈现出正常状态;Ⅱ级为轻度功能异常,患者存在轻度面肌无力,可同时伴有轻度联带运动;Ⅲ级为中度功能异常,患者面肌无力明显,但是未变形,具有明显联带运动;Ⅳ级为中重度功能异常,患者面肌无力明显,且出现面部变形;Ⅴ级为重度功能异常,患者几乎不能感受面部运动;Ⅵ级为完全麻痹,患者无运动,计算对比各级占比。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治愈表示患者不存在眼睛、口角喁斜等临床症状,患者可以自行控制表情;显效表示患者在静观状态下无明显异常,患者在进行露齿、鼓腮等行为时,会出现轻度喁斜;有效为患者在静观状态下存在有轻度眼睛、口角喁斜表现,但各项症状有明显改善,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有效率[4]。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功能(H-B)评分均基本一致,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ortmann 评分高于对照组,H-B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X-±s)]

2.2 两组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面神经波幅(Amp)和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均基本一致,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mp 评分高于对照组,Amp 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n(X-±s)]

2.3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两组的Ⅴ级和Ⅴ级占比均为0.00%;两组的Ⅳ级占比基本一致,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Ⅱ级占比和Ⅲ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Ⅰ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n(%)]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观察组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目前在临床上多采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营养神经治疗、B 族维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常规治疗方式,虽然能够对患者神经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作用,但是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难以获取到预期中的治疗效果[5]。

中医将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划分为十二经筋病,认为该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为卫外不固、正气不足,患者的面部经脉给养不够,致使患者各项功能出现障碍[6]。针灸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对致使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病因进行明确,为患者展开分型施治,对基本穴位进行选定以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展开加减治疗[7]。例如,对于瘀血阻络型患者来说,另加膈俞穴和血海穴能够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对于风寒证患者来说,另加风池穴能够获取到显著的祛风散寒功效,该方式虽然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但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不高且见效缓慢[8]。藏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属于白脉病范畴中的“砸知”,发病的病因病机为嗔、痴和贪三邪引起隆、赤巴、培根三因的盛衰和紊乱而“外邪”入侵体内引起面部神经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砸知”相当于中医的“中风”[9]。十八味杜鹃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等均具有祛风通络、清心热、安神开窍、活血、养心安神等功效,在为患者展开藏药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体质进行明确,以便于为患者加减药物[10]。在藏中医治疗的基础上,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展开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促使患者肿胀、受损的神经早日恢复,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临床疗效显著,经济性高,安全性高[11]。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的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功能(H-B)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ortmann 评分和H-B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肌电图检查结果面神经波幅(Amp)和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mp 和Latency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Ⅳ级占比基本一致(P>0.05);与对照组Ⅱ级占比和Ⅲ级占比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Ⅰ级占比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说明藏中医的应用有利于优化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给予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藏中医(针灸)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