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背景及路径分析

时间:2024-07-28

张 颖

(北京市水务综合执法总队,北京 100195)

农村饮水安全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3]。高质量发展强调区域间发展的均衡性、协同性[4],为保障脱贫攻坚各项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首善标准提高农村供水服务质量,使供水水量、水压、水质实现“城乡同质”的目标。此外,北京农村供水多依靠地下水源,随着《地下水管理办法》出台,地下水迈入依法严格管理的新阶段。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逐步扩大公共供水覆盖面,提升供水工程运行管护水平,不仅能提高农村供水服务水平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浪费,减轻地下水超采带来的环境压力,符合当下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大趋势,有利于地下水战略储备计划的实施。

1 北京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背景

1.1 政策要求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要求,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利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中提到,推进平原区提升集约化供水水平,提升山区供水设施保障水平。

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大对乡镇级集中供水厂建设及村级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投入,扩大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推进农村供水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2022 年北京水务工作报告中明确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任务,提出不断扩大城镇供水服务范围的工作计划[5]。

1.2 水资源现状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全市面积16 800 km2,其中山区面积10 4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2%,平原面积6 400 km2[6]。北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全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69.20 mm(1956—2020年)[7]。北京隶属海河流域,境内分布有五大水系,从东到西依次为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除北运河上游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内军都山外,其余4条河流都发源于本市外。

北京市本地可利用水源主要来自平原区地下水和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控制的山区地表水资源[8]。2014 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外调水也成为北京市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北京市水资源配置总量33.47 亿m3,其中地表水8.47 亿m3,占比25.3%;地下水13.49 亿m3,占比40.3%;再生水4.88 亿m3,占比14.5%;南水北调水6.63 亿m3,占比19.8%[8]。由此可见,地下水仍然是北京供水水源的最重要来源。北京水资源较为短缺,为保证供水,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仅1999—2011 年间,第四系地下水累计亏损量就达68亿m3[6]。

1.3 农村供水现状

1.3.1 农村供水设施建设情况

北京市下辖16 个行政区,165 个街道,178 个乡镇,3 887 个行政村[9]。农村供水设施主要有乡镇集中供水厂、村庄供水站、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目前有574 个村庄由乡镇集中供水厂供水,2 729 个村庄由村级供水站供水,561 个村庄由市政供水管网延伸供水,23个村庄采用分散供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水务部门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工程。“十三五”以来,全市更新改造农村供水厂(站)1 000 余处、建设供水管网550 km、更新或新装消毒设备2 000余套,实现农村供水消毒设备百分之百配备、净化设施应配尽配。

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农村供水计量收费工作部署,合理确定农村供水价格,组织实施农村供水计量设施建设,创新水费收缴方式,利用智能水表、微信、支付宝等便民措施提升农村供水收费便捷化水平。

1.3.2 农村供水设施运维、监管情况

供水设施管理主体多样,乡镇集中供水厂主要由乡镇政府或区水务局下属水务管理站(所)作为管理主体,少数交由专业供水管理公司开展日常运维管理;村庄供水站全部由村委会管理[10]。

近年来,北京市水务部门先后印发了《北京市村镇供水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运行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等制度文件,指导农村供水设施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区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建立分级监督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水源保护、设施运行、供水水质等监管工作。

先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2020 年行动方案》《北京市乡镇集中供水厂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建设,形成了一批“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农村供水厂(站),其中4座乡镇集中供水厂被水利部评为示范水厂。

2 存在问题分析

北京市农村供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水源条件、设施状况、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在集约化水平、地下水有效利用、水量保障、水质安全、设施管护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1)农村供水集约化程度不高。受区域规划、管网建设、村民意愿等因素影响,部分城镇供水厂和乡镇供水厂的供水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其覆盖范围内仍有部分村庄采用村级供水站供水,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不高,仅84%,与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有较大差距。

(2)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村庄供水站多采用地下水源供水,由于村庄供水管网材质老化导致漏损率较高,同时农村供水收费率也较低,收取的水费不足以维持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也难以唤起村民节水观念,使得村庄供水站对抽取的地下水利用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3)山区部分村庄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受水源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深山区仍有零散村庄因居住分散、立地条件差,集中供水管线无法覆盖,村民饮水主要是通过引泉水、雨洪水、水窖水直接饮用,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4)良性管护机制尚未全部建立。目前,全市约70%的村庄供水站由村委会自行管理,运行管理人员多以本村村民为主,受人员、技术、经费等因素影响,存在管护制度不全、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11],影响农村供水收费工作,制约了农村供水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5)农村供水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目前,北京农村供水仍无相关法规,农村供水建设、管理等工作主要依据水利部、市水务局等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供水健康发展。

3 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径

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应兼顾工程设施提质增效和管理体制机制补充完善2个维度,因地制宜,根据北京市乡村发展规划、地形特征及水资源禀赋条件,综合确定供水工程建设思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针对性开展山区单村供水工程改造,深化农村供水管理改革,逐步完善农村供水监管体制机制,多角度提升农村供水综合实力,促进城乡供水保障向“品质化”提升,供水管理向“智慧化”迈进。

3.1 积极推进平原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结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供水厂建设任务目标,建设城镇集中供水厂,新建改造供水管线。对于平原区村庄,城市周边、城乡融合类村庄,优先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覆盖供水,采取“城带村”“镇带村”方式逐步纳入城乡供水厂供水,提升规模化供水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对村庄供水站实行清单式管理,已纳入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的村庄须逐步进行水源置换,水行政主管部门逐步核销供水单位取水许可证,调整取水指标,原有水源井按有关规定逐步进行封存或封填,单村水源井逐渐退出常规供水体系,有效降低地下水开采量。

3.2 针对性推进山区单村供水工程改造

条件不允许接入集中供水厂站、计划保留供水站供水的山区行政村,深入分析供水问题裉结,结合地形地貌、水资源禀赋、村庄形态等特点,分类施策,逐步提升供水设施水平。

对于水源保障不足的村庄,可结合市政府实施的《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将村庄搬迁至水源充足的地区;不具备搬迁条件的,组织技术力量对地下水资源条件进行勘探,充分论证利用水库塘坝蓄水以及矿井水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可行性,采取更新水源井、建设雨洪水及矿井水输水设施,提高供水保证率。对季节性水源保障不足的村庄,可通过更新水源井、修建水池水窖等调蓄设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对于受原生地质条件影响水质不达标的村庄,优先采取替换水源或配备净化设备、优化水处理工艺等方式解决水质问题。

对于供水设施不达标的村庄,按照水利部新颁布的《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分批开展标准化改造,同时建立健全专业化管护机构[12],力争在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作推进中,山区村庄供水站分批推进标准化改造,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

3.3 分类健全农村供水设施专业化管护机制

以城乡供水企业化、专业化统管为导向,深化管理改革。接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区域由市自来水集团负责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管护。其他供水设施由区政府依法依规依托现有供水企业或新组建供水公司,负责辖区内城乡供水厂建设、改造和运行管理,有条件的区可将供水服务延伸至村庄供水站,实现一区统管;暂时不具备延伸条件或村民意愿不高的,由各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专业化队伍负责辖区内村庄供水站运行管理,或由村庄自行组建管护机构负责工程维修养护,确保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

3.4 全面提升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水平

结合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严格落实智慧水务建设要求,建成市区两级智慧供水监管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全汇集,制水设施全监控,三端应用高融合”,构建集供水动态监管、应急处置联动、区域分析评价、运行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供水智能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水领域应用,根据各区经济发展水平、供水工程建设情况,试点建设智慧化水厂和数字化村庄供水站,逐步推进供水工程智慧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3.5 健全城乡供水法规制度体系

将农村供水监管纳入北京市供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范畴;制定城乡供水项目规范,健全城乡供水技术标准体系,对标国家新要求及城乡发展需要,及时建立和修订供水标准规范,强化标准规范实施,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4 结论

农村地区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开展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是国家对于新时期农村供水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农村居民供水服务满意度的有效举措。基于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计划,需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浪费,开展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行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径应兼顾工程设施提质增效和管理体制机制补充完善两个维度。工程建设方面,平原区具备条件的村庄可接入公共供水管网,置换地下水源;山区暂时不具备接入条件的村庄,应深入分析制约供水保障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单村供水工程改造。管理机制方面,根据各区实际情况采用委托供水企业、政府购买服务、自行组建管护队伍等多种方式开展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供水智慧化监管;完善供水监管相关法律和标准制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