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现状及建议浅谈

时间:2024-07-28

李双乐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指对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日常清洁与保养、对设备灵活度的检查与维修以及对易损耗物品的及时更换与补充等[1],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是极为简单的基本维护工作,但却影响到水利工程的长效运行,成为关乎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关水利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尽快认识到维修养护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在工程使用后期发生渗漏垮塌等重大事故。

1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1.1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内容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一般是指对正常运行的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及时处理故障区域的问题[2]。很多发生安全事故的水利工程都是从一处不起眼的受损区域开始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妥善处理,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重受损程度。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加快组建养护管理团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养护管理方案,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不仅能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还能真正发挥出工程应有的价值,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2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1)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若想长效发挥其正常效益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就需要进行基本的维修养护工作,以保障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同时,在开展维修养护工作前,应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期、建设标准以及现状,制定适宜的维修养护施工方案,达到预计的施工质量,并要考虑到原先采取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考虑当下如何结合现代化先进技术,提高工程整体建设水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一项关乎民生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其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对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3]。

(2)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于2006 年对水利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要重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水利建设单位与维修养护单位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导致工作职责不明晰,影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由于维修养护管理体系的混乱,工作开展困难,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在具体操作中漏洞百出,比如会发生由于没有提前准确估算工程量,致使工程实际投入成本与计划投入成本产生较大偏差的情况;会发生由于缺少工程技术资料,以及对维修养护任务书、考核内容、质量监督不到位,致使工作质量降低的情况。这些不足之处,都与缺乏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现状分析

2.1 维护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意识薄弱是水利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1]。在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过程中,一些居民私自侵占、挖掘河道,延缓了工程进度,阻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同时,由于维修养护经费的限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针对性较强的维修养护计划。除此之外,大部分基层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现有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技术水平有限,因此经常会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无法迅速发现与处理险情隐患,导致维修养护工作效率不高。综上来看,培养与吸纳专业维护管理人员是水利工程当前的首要任务[4]。

2.2 工程建设标准低,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20 世纪中期,由于当时施工技术落后,工程建设水平较低,导致这些水利工程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甚至其中一些水库或堤坝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渗漏、软基等,若长此以往,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病险水库,到最后只能通过降低水位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这种带病运行方式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不仅会降低工程效益,还会威胁到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5]。

2.3 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原因,许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尤其是一些病险水库因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工程效益日益锐减[6]。大部分施工单位只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项目建设期投入大量资金,而忽略了对工程后期的维护和保养,相关管理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一些机械设备因无人看护而丢失,一些病险水库依旧带病运行,对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4 维修养护基础资料欠缺,管理方法不规范

现阶段,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维修养护基础资料欠缺,管理十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管理单位对月度任务书不重视,任务书中存在内容不全、技术规程不明确、操作性低等问题;②日常检查工作不细致,记录内容不详细,缺少养护前后照片、声像资料,以及劳务等材料的凭证或记录。维修养护技术资料的缺失与管理不规范现象,导致维修养护工作缺乏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最终验收与结算[7]。

2.5 小型水利工程及偏远地区的维修养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对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较为重视,同时国家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支持力度也较大,管理机制相对完善,才使维修养护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和偏远地区的水利工程由于受到环境、技术、经费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维修养护工作较为粗糙,从而给水利工程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8]。偏远地区缺少维修养护费用,进而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不能做到设备的定期养护,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工程的老化损毁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到水库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2.6 侧重于查漏补缺,忽视工程整体性能优化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主要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开展的,仅仅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没有重视对工程整体性能上的优化,这种查漏补缺的维修方式虽然能保证水利工程继续运行,但对工程项目的长效发展仍缺乏实际作用。比如,在我国许多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防洪排涝,但相关单位出于对资金、效率等方面的考虑,过于重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根源,将水利工程只当做农田灌溉的工具,忽略其防洪排涝作用,使工程部分功能逐步丧失,给工程的安全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意识

通常水利工程的建设地点相对分散,其中较多工程都设置在居民区附近。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有效开展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因此,应当联合当地水管单位及政府,向村民们宣传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维修养护意识,协助管理人员共同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管理建议,让不法分子无法对水利设施实施破坏,提高水利工程的管护效率。

3.2 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施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

由于大多数水利工程位于偏远地区,管理单位选用维修养护人员局限性较大,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或知识水平不足的用人情况。因此,急需加大维修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可以开展管理、造价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随着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的独立实施,对维修养护工作的技术及专业性要求也逐渐提高,工作分类更加细致,需要维修养护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为组建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队伍奠基,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此外,基层水利建设技术人员缺失严重,应适当提升相关技术岗位的工资待遇,利用多种措施吸引水利专业人才,增强施工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9]。

3.3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的必备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并覆盖到所有的管理内容和对象,实现真正的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需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应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依据目标考核标准落实完成情况,形成监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3.4 制定维修养护专项规划,保障工程高质量安全运行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规划是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基石,工程管理单位应尽快制定出合理的维修养护专项规划,最大程度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益[10]。一般专项规划可以分为堤防维修养护规划和水闸专项规划两部分,按照有计划有重点的原则,实现维护工程高质量安全运行的目的。

3.5 重视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实行月度考核机制

日常维修养护是指人工及简单工具就能完成的修补项目,一般会长期雇佣护堤员,以工计量,从而保证工程的全面性。日常维护的项目主要以材料为主,按照规定应每月实施一次,管理单位还要在进行工程普查后编制月度任务书并下发到养护公司,完成相关养护工作任务后再由管理单位进行月度考核。

3.6 结合国家政策支持,加强维修养护工作

2016 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央财政补助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安排使用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规范并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提高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提到充分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是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落实该项政策,应呼吁各级部门扎实做好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国家关于此类的支持政策频繁出台,政府及水利相关部门应结合政策趋势,开展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科学建立维修养护机制,培养维修养护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3.7 科学配置工作岗位,改善用工机制

管护工作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降低工程成本。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科学配置工作岗位,精简管护队伍,新招聘的维修养护人员年龄应控制在50 岁以内,上岗前需签订劳务合同,并进行岗前培训,养成良好的养护习惯,形成专业的技术体系。在开展用工量较大的养护工程时,应灵活改善用工机制,比如可在当地长期雇佣农民工,以便进行日常养护管理;还可以在每20 km 处设置维修养护站,方便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提高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同时,工程应配备必要养护工具,例如洒水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从而减轻管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职工的生产条件。

3.8 优化项目功能,建立长效监测模式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优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对项目实施质量的优化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功能优化两方面。新时期发展下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注重对项目功能的优化。借助新型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提升维修养护环节的工作效率,促进工程的长效发展。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功能的优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信息化管理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水利工程功能优化的主要方向。基于可视化的信息化系统,不但能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效率,还能节约人工管理成本。比如,在水库运行管理系统中导入水文预报子系统、安全监测子系统等多个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分析问题原因,制定决策方案。

(2)基于模块化的维修养护管理模式。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系统可以分为质量检查、效果评价等长效监测模式。利用实操性较强的模块化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完成数据交换作业,并将出现的问题直接转化为数字方式,有助于管理人员尽快找到解决方案,提升维修养护管理水平。

4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并不意味着工程的结束,而是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始。水利工程的管护是实现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围绕当下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维修养护专项规划、实行月度考核、改善用工机制、优化项目功能等措施,并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养护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的长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