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西省基于产业梯度地位的产业选择路径分析

时间:2024-04-24

张云芳

摘要:现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了2011~2017年山西省产业梯度系数,从38个工业行业中选择出山西省具有相对产业竞争优势的15个产业,并依据竞争优势的大小将其进行分为很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和竞争力一般三类。这三类产业应该成为山西省承接产业转入的重点产业,山西省的产业承接应从这些产业进行着手。

关键词:山西省;产业梯度地位;产业选择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2-0120-03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自2010年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以来,亟待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面对长期以来能源型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准确定位山西省的产业梯度,为山西省能源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上的选择方向和思路,对能源型省份转型升级提出建议,成为此论述的核心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梯度地位,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某个产业相对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应产业的相对发展水平的指标。一个地区的产业梯度地位越高,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在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越大,该产业相对于全区域的相对应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表明该区域的该产业在整个区域中竞争力较弱。产业梯度地位越高,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说明该地区的该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具有承接发达地区相对应产业的优势和可能性。基于产业梯度地位的产业选择路径,就是根据欠发达地区产业梯度地位的判定来选择所承接的产业。孙久文和胡安俊基于四位数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中西部地区产业不断向中西部核心区域集中的结论。山西省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型省份,能否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抓住机遇,承接京津冀地区和东部发达省份转入的产业,成为山西省在未来能否突破能源型省份的瓶颈,成功实现能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关于产业转移地位的评价和测度方法,根据表1的比较,现选择了区位熵和产业梯度系数法来进行定量测度。

一、产业梯度系数模型

区位熵是用来分析地区专业化的指标,在此用来表示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中的聚集程度,在整体上反映某地区某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由于区位熵是一个相对指标,虽然不能真实反映该产业的实际专业化程度,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地区在整个区域中的相对竞争实力。表达式如下。

表3、表4数据结果主要运用2011年至2017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计算所得,考虑到计算指标所需分行业产值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各行业产值数据用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代替,各行业从业人员来自统计年鉴各年各行业平均用工人数,个别年份没有工业增加值的用工业产值替代,个别年份数据缺失根据当年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二、山西省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模型下的产业选择

表3为根据产业梯度系数模型,即公式(3)计算出的2011~2017年山西省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由表3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山西省的38个工业行业中,IGC<1的产业达到23个,这些产业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可以作为向外转移的重点产业来进行考虑,IGC>1的产业有15个,这些产业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可以作为承接产业进行考虑。这15个产业按照IGC的大小,也就是竞争力的强弱,现将IGC>1的15个优势产业进行如下分类。第一类为IGC>10的产业,这类型产业在山西省的所有产业中竞争力最强,由表4可以看出,主要包括了煤炭开采洗选业IGC为18.26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IGC为11.478,其他制造业IGC为16.807,这三个产业在山西省的工业产业中处于竞争力很强,而且从这七年结果来看,一直在山西省工业产业中处于很强的竞争力,这也充分体现了山西省作为能源型省份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类为5< IGC<10的产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IGC为7.0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IGC为8.052,这两个产业在山西的工业行业中属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产业。第三类为1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山西省应选择那些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且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增长的产业作为山西省长期坚持从东部发达省份承接的产业,这些产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竞争力明显,应作为主要承接方向,相反,那些产业梯度系数较高但持续下降的产业则作为观察类,如果持续下降至1以下,则需要向外转移。而对于那些产业梯度系数虽然小于1,但持续增长超过1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需要进行支持,必要时可以考虑作为承接产业。对于产业梯度系数长期小于1且并未出现增长的产业,作为向外转移的重点产业。

参考文献:

[1] 姜 霞.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 孙久文,胡安俊.产业转入、转出的影响因素与布局特征——基于中国城市四位数制造业的分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 边圆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承接产业选择和发展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7.

[4] 裴启明.安徽经济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 刘欣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6] 周洋全.重庆市承接產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7] 刘遇洲.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8] 靳亚珍.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7.

[责任编辑:王功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