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白如钰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推进易地搬迁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基本路径之一。我国地广人多,“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情况不算少见,而许多贫困村正是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没有可供生产生活的产业。因此,将这类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且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易地搬迁扶贫虽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扶贫模式,但无疑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扶贫模式。安置区的选择、贫困户是否愿意搬离、政府资金投入是否到位等都是易地搬迁扶贫是否成功的直接因素。
驻村联户、结对帮扶也是我国近几年普遍采用的一种扶贫手段。一方面,下村干部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学习相关政策,帮助村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理清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力争形成特色农业,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联系农户,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问题。实施每个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每年为帮扶对象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富裕的贫困”出现。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一般而言,若能充分挖掘这些富饶的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产业扶贫的方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或其他组织参与,公司+农户是基本形式,在实践中还有很多的派生形式,这些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实施途径。
能力贫困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造成能力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丧失了人的基本生活、生产能力,客观原因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是人的能力在形成的过程中缺乏知识的积累。农村贫困地区稀缺的是知识,贫困人口缺乏的是人力资本。因此,当今社会,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能力扶贫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对农村人口普及教育、科学知识,让农民将学习知识与发展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农村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提高教育扶贫,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其拥有的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也不同。据统计,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劳动生产率可提高43%;中学文化水平的人,劳动生产率可提高108%;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劳动生产率可提高300%。但是,由于能力扶贫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且我国一直注重正规教育培训,而忽略了培训理念和方法,使得能力扶贫也未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我国早期的扶贫对象主要瞄准的是贫困县,通过政策与资金投入的扶持,开展扶贫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具有资源优势或自然条件好的贫困地区已相继脱贫,目前所剩的贫困户应属于最难啃的“硬骨头”,究其原因是没有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客观上不仅很多贫困户被排斥在外,即使已经识别出来的贫困户也没有得到精准支持,导致精准扶贫不到位。因此,扶贫重点也应该由贫困县转向贫困村,即转变扶贫瞄准对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都是集中连片存在,贫困人口的分布也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扶贫瞄准存在偏差,将会直接导致真正的贫困者无法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浪费扶贫资源,降低扶贫效率。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子商务+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通过鼓励引导,我国的农产品电商不断增加,不仅有效的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电商扶贫模式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但是,针对于更为贫困的贫困村来说,仍然存在农产品电子化竞争力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销售渠道窄。一方面,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即为线下销售。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农产品”可以将线下销售转为线上销售,极大的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是,作为目前最贫困、最需加大力度扶贫的农村,即使有心建设互联网销售平台,也未必有力、有条件进行电商创业。因此,农产品销售渠道仍然是农产品电子化的第一阻碍。
2.缺乏电商人才。开展电商,人才是关键。然而,对于贫困村来讲,人才却是最缺乏的。既留不住学历高、懂技术的人才,又引不进大学生、高职毕业的人才,电子商务难以发展。
3.产品竞争力差。对于农产品而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与已有的经过深加工或包装精美的农产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是必然之路。对于其他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同样存在特色开发不够、宣传力度不强的问题。总之,能否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是决定其在电商中有无竞争力的关键。
扶贫工作是否能有效实施,扶贫资金的监管是保证。由于扶贫资金管理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扶贫资金的监管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资金拨付不及时。扶贫资金长时间滞留在政府部门,无法投入使用,使得扶贫工作难以开展实施,进而影响扶贫工作的进程。其次,配套资金不到位。如若扶贫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则一系列的配套资金与设施跟不上,难以施行扶贫项目。再次,政策执行不到位。有些乡镇部门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或资金管理不严,存在扶贫资金截留挪用现象。最后,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很多贫困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扶贫项目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当中也不乏出现执行管理制度不到位、流于形式等现象,造成扶贫项目施工慢、质量差、虚列资金等问题。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将近3.5亿,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至8年,甚至更低,大专及以上水平的约有0.2%。纵观我国目前贫困地区的教育,存在诸多困难。
一是缺少配套资金。因为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偏低,基本上拿不出太高的配套资金用于教育基础建设。二是优质教师配套难。当前很多的省级、市级学校的教师都要求是本科学历,而贫困地区由于环境、资源落后,甚至连大中专学历的教师都难以引进。三是教育移民难。一方面,将贫困地区的学生集中到县城、市区等新建移民学校上学,虽然可以解决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也改变了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方式,导致与统一正规的教育冲突不断。另一方面,在很多教育移民新建学校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聘任的教师大多来自外地,对当地的文化和语言知之甚少,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加大了教育实行的困难。
1.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所有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掌握最真实的贫困数据库。一方面,从贫困县到贫困村,摸清贫困家底,进行精准识别。全面核实扶贫对象、贫困类型、贫困规模等确切信息,识准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定准脱贫措施、核准脱贫时限,嵌入大数据平台,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实现扶贫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扶贫信息。建档立卡只是将贫困户数据录入电脑,进行简单的归类和统计,并未挖掘其中隐含的大量有用信息。因此,需要归纳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因素所导致的不同贫困户的不同特征,切实扶贫瞄准机制,明确扶持谁,按照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的原则,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2.实行数据管理与考核。以大数据为平台基础,实行“互联网+管理”模式将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扶贫管理手段。结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利用大数据,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及时更新脱贫动态,即分类、分级管理,实现脱贫退出、返贫纳入的动态管理机制。明确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扶贫目标、措施办法、完成时限、定期审核等问题进行跟踪管理,落实考核督查机制,形成一个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完整体系
1.搭建电商平台。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传统行业带来无限机遇,而贫困地区更要抓住这一先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首先,完善物流体系,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密度,方便物流配送。其次,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打造农村信息化。最后,搭建电商平台,推动农民电商创业,实现“农民——网民——网商”的转变。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资助贫困户开网店,如淘宝、京东等,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渠道窄、难销售的问题。
2.培养电商人才。在“互联网+电商扶贫”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缺乏电商人才。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农业生产能手进行电子商务实用性培训,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开店流程、网络营销、电子物流、电子支付与收款、电商安全等经营技巧,将他们发展成农村电商带头人,从而带动贫困户电商脱贫。另一方面,引导重点高职院校与生产对接,政府部门互相联动,发展电商巨头合作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入村帮扶,引领农民电商创业。
3.塑造电商产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推进品牌战略,应对同质化竞争,挖掘当地农产品卖点,开发特色产品。一是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模式,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升级包装,加大宣传力度,发展为一定规模的“淘宝村”。二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以绿色健康农产品为主。三是以特色产品为基础,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动电商发展的同时,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传统金融扶贫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刚性需求的前提下,以金融扶贫为依托,发展互联网金融,有效解决扶贫款项问题,达到精准扶贫目标。
1.丰富金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传统的金融扶贫方式为“大水漫灌式”,扶贫资金僧多粥少,扶贫资金不到位、不及时,导致真正的贫困户无法享受到贫困资金的政策补贴。而依托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利用小马bank的“互联网金融+线下平台”模式、“京农贷”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来扶贫,通过线上众筹众包、线下精准放贷,形成线上与线下合作共赢的O2O扶贫模式。
2.利用互联网监管扶贫资金。一是创建金融云平台,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需要帮扶的对象上。利用P2P网贷平台,在放贷前识别农户风险,放贷后对借款农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二是利用大数据将扶贫资金的监管情况在网上及时公布,使得扶贫对象和社会公众都能在透明的环境下实行监督,避免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现象的产生,最终达到扶贫资金“精准滴灌”的目标。
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面实行“互联网+”模式的教育扶贫新形式。
1.完善线下教育扶贫机制。组织大中城市的优秀专家、教师定期到贫困地区学校进行知识传授、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做好线下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同时,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安排贫困地区教师到发达地区进修学习,促进不同地区教师的交流,有效沟通教育教学经验。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才能保证教育扶贫更加精准。
2.推动“互联网+教育扶贫”工作。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传递到欠发达地区,是实现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通过慕课、微课的方式,将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实拍下来,利用云教育、远程教育等网络教育平台,围绕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真实的用户关系,构建优质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满足贫困地区学生的需求,并且是随时需要随时学,让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曹曾华.“互联网+”时代,扶贫怎么更精准[J].西部大开发,2016(Z1).
[3]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4]翟峰.“互联网+扶贫”新模式值得我国中西部地区积极探索[J].四川统一战线,2015(12).
[5] 张 云.山西:精准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N].山西经济日报,2015-9-24.
[6] 李孝轩.以“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现精准扶贫[N].人民政协报,2015-9-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