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肖艳秋 ,姚 雷 ,翟洪飞 ,2,侯俊剑
(1.郑州轻工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重庆大学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目前,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已经分别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发展新能源行业。由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无排放或低排放优点,已成为各国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焦点[1],所以对动力源--电池性能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电动汽车事故爆发的数据分析,动力电池由连接问题引起的燃烧和爆炸等事故尤为频繁[2]。当今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主要面临成本高、一致性差、安全性能不高和续驶里程范围小等问题,而目前对电池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体和成组的热管理方面[3-5],对电池组内单体连接故障方面的文章很少。在实际应用中,单体之间的连接松动现象经常发生,接触不良会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高压电火花和电弧,极易引起火灾。文献[2]提出基于电池等效电路模型中电池阻的熵值来判定系统的连接状态,由于阻值需通过数据的离线处理才能得到,很难实现在线的实时检测;文献[6]计算出电池电压和电流的样本熵值,然后依次对应,用来判断电池连接状况和电池SOH值,样本熵的计算精度比较高,但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对噪声尤为敏感,对采集到的数据要求比较高。电动汽车在实际运行中,振动和噪声不能完全消除,所以该算法很难在工程当中应用。采用振动测试和充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电池在实际工况中的运行模式,结合工况电压,对电池的连接状态实现实时的状态评估,确定出最佳的系统安装模式。
动力电池在实际装车中,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组成一个达到车辆运行要求的电池系统,为整车运行提供动力和检测能力。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借助螺纹或者焊接件,将电池进行串/并联。其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
图中:测试点1、2、3和4—模拟电池虚接的测试点;Vn—对应电池n的端电压,在图中,从下往上依次为1号电池,2号电池,3号电池,4号电池和5号电池;I—工况电流;i—测量电流。
当电池连接故障发生在测试点1时,只有V1发生变化,而临近的V2和V3的测量值不受影响。由于在测量过程中,采集线的阻抗很小,通过的电流值也很小,所以可以忽略在采集线上的压降,近似认为采集到的电压Vn就是电池n两端的开路电压和链接阻抗上的压降和。
基于此连接模式,可以将单体和连接件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电路简化。由于5号电池的电压是直接测量,没有通过连接件,所以除5号电池以外,其它电池的简化电路可采用式(1)进行表示。
式中:Uocv—电池电动势,其数值上等于电池的开路电压;Vp—极化电压;Rp—浓差极化内阻和电化学极化内阻之和;RΩ—电池欧姆内阻;Cp—极化电容;V—端电压;Rc—电池连接件阻抗。
由式(1)可知,Usoc、RΩ和Vp在电流一定的条件下,是连续函数。在实验过程中,若保持实验环境不变,数值变化应当与电流波动变化一致。Rc为电池的链接阻抗,当连接状态良好时,Rc变化不大;当连接发生故障时,由于连接件和电池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发生跳变,导致Rc随振动的频率和幅值发生变化,使测量电压V也随着振动状态发生跳变。
信息熵是Claude Elwood Shannon在1948年最早提出来的,用来描述离散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解决信息量化的度量问题。目前该算法主要应用遗传学[7]、图像处理[8]和天气预报[9]等方面。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X)—信息熵值;
pxi—x出现在i区间内数据出现的频率;
n—所划分的区域个数。
为了实现对电动汽车电池状况的实时监测,需要对熵值的算法进行更新。在实际计算中,数据比较多,计算量比较大,对硬件设备要求高,同时电压的波动也受到电动汽车在运行工况时所需实际功率的影响,所以将计算步骤进行离散简化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矩阵 Bk×n,Bk×n⊆Am×n
(2)选出 xmin、xmax为 Bk×n的两个极值,即:
的个数,l为划分的区间个数;其中 a=0,1,2,…,l-1,取 l=10;(4)计算每个区间数据出现的频率;
在计算的过程中,K值为选取计算窗口的大小,其数值极为关键。选取过大,造成两个相互事件之间发生干扰,无法辨别;K值选取过小,会发现数据波动特别厉害,无法查看,由于数据量较大,在此选取K=100。
电池系统振动测试平台采用如下设备:充放电设备为德国迪卡隆充放电仪,振动台是中国杭州制造,电压采集器采用美国的NI采集器。实验参照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箱通用要求QC/T 989-2014,在25℃下,从(10~55)Hz进行扫频测试,同时充放电柜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测试,实时采集电压值,并通过红外测温仪不定时对连接部件检测,防止温度过高。
电池在测试过程中,得到电压的采集数据。取n=5时的熵值曲线进行分析。
分别用 1、3、4 标注出 1、3 和 4 号测试点在 t=40S、140S、90S和170S处出现了熵值的波动,如图2所示。此时通过红外测温仪发现,1号测试点局部温度高达82℃。4号测试点局部温度也高达46℃。
测试点3在t=90S处出现一个小的熵值峰值,但温度与测试点2处均为30℃,因为在熵值计算的区间内,如果测试点处采集到的电池电压都比较稳定,3号测试点略微出现相对较大的噪声干扰,熵值就会出现一个波峰。但由于噪声的随机性,峰值会在很短时间内消失。
图2 n=5时电压熵值曲线Fig.2 Voltage Curve and Sannon Entropy Curves at n=5
当n=10时,采集到的1号测试点的电压数据变化剧烈,波动十分明显,同时有火花的迸出。随着实验的继续,1号测试点处的螺母出现明显的跳动,连接件与电池之间的接触松动已很明显,同时火花频繁迸出。表明1号测试点已处于完全松动状态。
结合图2和后续实验的结果,电池的连接状况在n=5时就已经出现问题,但在此时的电压数值中,并未出现任何异常,而熵值曲线已经给出明显的故障结论。
通过实验分析,表明该修订后的熵值能够比电压值更精确、可靠地检测到电池当前的故障状态。
基于上述的实验设备,将电池组固定在水平方向振动的测试台上,预紧力分别沿y轴和z轴两个方向。测试并记录实测电压值。
由于振动台是沿y方向进行加载,电池模组的预紧力方向分别为x,y和z三个方向。由于预紧力在x轴和z轴方向时,都与振动方向y轴垂直,实验结果相差不大,故取预紧力方向为y轴和z轴数据分析。4个测试点的预紧力分布,如表1所示。以监测点1为实验观察对象。
表1 测试点力矩Tab.1 Battery Performance Torque
通过对电池模组的平放、立方两组实验数据对比,得到不同安装模式下的熵值变化情况。
从图3和图5对比可得:1号测试点在力矩M为0.25Nm时,由于力矩过小,在t=160S时,图中测试点1处出现明显的熵值波峰,其中图3中表现更为明显;图4中,1号测试点处的力矩沿z轴方向,大小为0.5Nm,其熵值变化平稳,与2、3、4测试点处的熵值基本一致,变化不明显,即表明在沿z轴方向0.5Nm和1Nm、2Nm、3Nm对电池的连接状况作用差别不大,可得:力矩沿z轴方向即连接力矩方向与主振动方向向垂直时,0.5Nm即可满足良好连接需求的力矩。
图3 z轴方向放置M=0.25NmFig.3 Position Along the z Axis at M=0.25Nm
图4 z轴方向放置M=0.5NmFig.4 Position Along the z Axis at M=0.5Nm
图5 y轴方向放置M=0.25NmFig.5 Position Along the y Axis at M=0.25Nm
在图6中,1号测试点处的力矩沿y轴方向,大小为0.75Nm,测试点处的电压熵值在t=140s时,熵值高于其他测试点处,波动明显,而且随着实验的进行,熵值相差越来越大,表明沿此方向力矩虽然为0.75Nm,但仍不能满足该方向电池连接力矩的需求,4号测试点处的力矩为1Nm,在t=80s和120s时也出现一定的熵值波峰,但2号测试点和3号测试点熵值一致,波动不大,即单体电池在连接力矩为2Nm和3Nm时,电池连接良好。表明在连接力矩方向与主振动方向相一致时,电池连接紧固力矩应不小于2Nm,才能保证良好的连接状态。
图6 y轴方向放置M=0.75NmFig.6 Position Along the y Axis at M=0.75Nm
通过分析单体电池在电池组内部的连接模式,研究电池间发生虚接时内阻变化对电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电压熵值的预测方法,并对电池组的安装方式进行对比优化,具体表现为:
(1)分析了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的连接方式,建立单体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研究电池发生虚接时,内阻变化原因和对电压的影响。同时利用信息熵对采集到的电压值进行状态预测,此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出电池间发生连接故障时的时间和位置,比基于电压观察法精度高,效率快。
(2)基于电压熵值的波动,优化分析动力电池组在整车上的安装模式,表明当安装力矩方向与主振动方向垂直时,需要提供的安装力矩仅为0.5Nm;当安装力矩方向与主振动方向一致时,则需要提供四倍高的预紧力矩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