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罗源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教育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列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系统谋划了“管办评”分离路径。“管办评”分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顶层设计,对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各自权责边界进行了界定,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院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依据学院数据平台实施过程性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自我总结向教育部上报,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年度质量报告均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与指导下院校自主开展和推进的工作,提升了院校内部治理水平,反映了院校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成效,是院校适应“管办评”分离背景下依法自主办学,接受政府、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体现了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和质量诊改工作的实践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根本要求,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质量年报要求既要总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更要直面发展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充分体现了教育评价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是在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对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作及成效进行全面诊断的动态过程[3],其最终目标依然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但重点在于过程监控与修正,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高职院校内部监控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质量诊改和质量年报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引领,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深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别以过程监控和评价反思为侧重点,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形成了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与提升的有效工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历来就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性逐步增强,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等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日益强烈。从外部来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接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举办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作为一项教育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接受学生、家长的评价和监督;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更要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价。从内部来讲,高职院校的教育办学效益是衡量学校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高职院校的教师员工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利益相关方之一。综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与政府、企业、学生、家长、院校职工等诸多群体均有直接的利益挂钩。在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通过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实现院校螺旋上升的良性发展。要通过编制与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客观总结成绩,直面发展问题,提出改进设想,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认可。
质量年报和质量诊改作为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主保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和回应教育活动相关利益方关切的有效途径,二者在实施主体、工作宗旨上具有一致性,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支持,互为补充。
质量年报是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要求,以状态数据为基础,结合第三方评价,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质量诊改是院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依据学院数据平台实施的五纵五横的过程性诊断与提高工作,二者的实施主体是一样的。
质量年报中的教学改革、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内容属于对学生发展和服务贡献目标达成的基础,其本质还是看中学生发展、社会贡献。质量诊改工作在内容组成上,不论是五纵五横一平台的体系架构,还是制度体系设计、诊改运行过程、诊改措施等方面,都围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提升。
质量年报一般是在年终时发布,属于一种结果性评价文件,主要以结果关注为主,侧重于总结、分析。但其提出的问题与工作设想对于指导实践层面的质量诊改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而质量诊改作为一项工作,主要是以过程关注为主,其主要是通过对主要质量观测点存在问题的分析,动态实施调整、改进,并实现螺旋上升的良性发展循环,是对质量年报中提出问题的改进和落实的有效途径。
从2011年始,我国开始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省级、院校三级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基本形成。高职院校的参与数量情况也从最开始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发布发展到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全部按时发布。近七年质量年报发布院校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质量年报发布院校数量情况(2011~2017年)
从质量年报的内容体系来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以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学生素质、创新创业等为观测点,并配以相关表格作为数据验证和补充,主要有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和问题与挑战等核心内容,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丰富。譬如自2016年起开始增加国际合作内容,2017年服务贡献内容中明确了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倡议、工匠精神等关键点等。
通过八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进和院校的日益重视,质量年报编制与发布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从2011年的极少数学校带头发布到2017年全国绝大多数院校按时、规范发布,从最初的被动应付、内容不全、质量较差到现在的内容齐全、图文并茂、数据说话,说明高职院校的质量意识已经广泛形成;另一方面,通过质量年报的发布,拓宽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了解渠道,用人单位通过质量年报可以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增强了与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针对性;校内外学生、家长通过质量年报可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师资团队、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回应了在校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切,满足了考生及家长的信息获取;此外,质量年报的发布有效扩大了职业教育影响力。受制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高职教育一度被认为是层次低、水平低、质量低的教育,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质量年报的发布,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正快速被社会认可。
从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在合规性和质量上都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很好的深化。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院校质量年报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质量年报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国家、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水平高于一般高职院校,人文经济发达区域高职院校发展水平高于欠发达区域高职院校[4];二是缺乏内部质量保障的构建要素,主要表现为年报内容的呈现主要以管理者视角展开,教师、学生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元主体的内容呈现不足[5],并且,内部质量保障措施的篇幅小,内容较为空泛;三是对于面临问题的分析不深刻。多数院校忽视了质量年报在院校治理、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年报编制等同为对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注重成绩的罗列,隐藏存在的问题,导致质量年报对于推进院校治理的价值不高。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建立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包括许多理论和模式,如PDCA循环模式、质量螺旋、质量三部曲等。由于其与高职院校质量诊改的工作理念高度一致,已经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重要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职业教育评价是指通过定期测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评价对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教育评价[6],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检查功能、监控功能、激励功能。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编制工作中,能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功效做出价值判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质量诊改工作和质量年报的编制与发布是院校适应“管办评”分离背景下依法自主办学,接受政府、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质量诊改作为“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落实院校的主体责任,通过构建完善的诊改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数据中心,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实现学校自我规划、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发展。而通过质量年报的发布,则可以回应教育活动利益相关方的深度关切,并向社会大力宣传和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成果。质量诊改与质量年报二者理念统一,互为因果,内容、形式互补,必须协调推进,才能更高地推动院校加强管理和全员育人,提升教育吸引力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质量年报的结果运用。好的质量年报能以数据揭示规律,以观点聚焦发展,所以,在质量诊改工作中,把质量年报中分析出的问题落实到诊改工作的各个系统和层面,通过与各项常规工作相结合,与各专项工作开展相结合,与各项创新工作开展相结合,进一步细化诊改工作任务,切实提高诊改效果;二是重视质量诊改在院校年报质量生成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高职院校的质量诊改工作是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具有可量化、可测评、系统化的特点。在质量诊改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考,协调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过程监控与考核性诊改,不断推进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编制和发布质量年报的目的是通过主动接受教育活动利益相关方监督,形成多方互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这一认识已经得到了职业教育从业者较为广泛的认同。由此可知,质量年报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的基本举措,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总结等报告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年报的编制中,需要按照合规构建、多维评价、质量审核及创新发布的基本方法编写。即:一是质量年报反映的教育质量必须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规定的水平(包括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具体管理中的规定、细则、指标等)和通用规范的水平(与院校定位相匹配的公认的规范、普遍的做法);二是不能仅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更要站在学习者、用人单位、毕业生等角色的角度科学审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面貌;三是根据工作目标科学衡量质量达成情况,包括总体质量、典型质量、质量增量、质量问题与挑战;四是按质量结果创新发布形态、版式、媒介、渠道、对象等,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时代,质量年报的发布一方面要延续传统的方式,更要重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年报内容的精准推送。
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性逐步增强,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等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日益强烈。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要提高其公信度,必须以公信力高、评价客观的数据为支撑,提高其真实性、权威性。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的各类型数据采集记录了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校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7],为年报的编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同时要重视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各类报表数据在年报中的运用[8]。但是,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组织填报的相关数据由于在院校办学资源分配占据一定权重,此类数据往往有虚报、瞒报等情况出现,在年报编制中其采信度也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在年报编制中,除了运用部分此类数据以外,还应广泛采用无利益挂钩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相关数据,不但可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年报中的数据分析和问题分析才能更加客观、真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