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

时间:2024-07-28

梁洪海,刘志文,唐 威,赖盛昌,卢 峰,王建国*



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

梁洪海1,刘志文2,唐 威1,赖盛昌2,卢 峰1,王建国2*

(1. 重庆市巫山县林业局,重庆 404700;2. 江西农业大学入侵生物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

长江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涉及面广,类型复杂多样,生态极度脆弱,破坏性创面较多,自我修复缓慢,探索该区域生态治理途径极为重要。提出以下5条策略:探索不同水位的生物治理,生物治理与人文活动相结合,生物治理与工程建筑相结合,减少库区污染源,缓解水波对消落区冲击力度,强化社会治理。做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多种治理途径,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确保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逐步建成三峡库区巫山段“水退即绿、水涨成饵”、“库岸稳定、两岸秀美”的消落带,为水库消落带生态治理提供了范例。

三峡;消落带;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 m与防洪限制水位145 m之间暴露出的土地。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调控与评价治理引起人们的关注[1-3]。朱妮妮[4-6]研究了三峡库区秭归至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和土壤性状时空动态,随后研究了三峡水库奉节以东秭归和巫山段消落带植物群落动态空间分异特征。植物对消落带水位涨落响应极其敏感,郭泉水等[7]香根草形态性状和光合特性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周旭等[8]研究不同程度石漠化生境中矛叶荩草()茎形态适应性。简尊吉[9]报道了三峡水库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甘丽萍等[10]报道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饶丽等[11]调查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科学综合治理消落带,是增加绿地面积、提升三峡品位、减少水土流失,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地形变化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11],预防地质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旅游、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长江生态文明的重要范畴,是三峡库区巫山段的生态命脉。为此,课题组根据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的基本特性,积极探索了尊重人文活动、生物工程、建筑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方面的治理途径,为实现三峡库区巫山段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夯实基础,巫山县政府通过“三种意识”保护长江巫山段消落区生态环境[12-13]。

1 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基本特性

1.1 反季节涨水落水、生态自我修复缓慢

自然消落带是夏天雨季涨水、冬天枯水落水。相反三峡水库水位是冬天蓄水夏泄水,造成水位冬高夏低,持续时间长,传统的消落带植物难以在消落带生长,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修复能力降低,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植物生态屏障[9]。

1.2 人文活动频繁、污染较严重

三峡库区人口2 125万,占全国人口的1.5%以上,生活垃圾多,污染物种类复杂,污染源大,污染方式多样。秋天涨水时库岸的杂草、枯枝、生活弃物汇入江水;夏天落水时江水带走沉淀的垃圾、淤泥,威胁着库区的环境安全[10]。

1.3 生态极度脆弱、破坏较严重

三峡消落带崩塌滑坡较重,创面多,水土流失严重,水波冲击力度强、频率高,水力侵蚀严重,是一个极易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威胁着库区的生态安全[11]。

1.4 涉及面宽广、类型复杂多样

据有关调查,三峡库区巫山段长江和支流两岸有440多km2的消落带,涉及26个区县,类型很多。重庆范围消落区面积306.28 km2,岸线长4 881.43 km2[12]。

2 因地制宜探索治理的基本策略

本着生物治理、建筑工程、社会工程与人文活动、开发利用相结合治理原则,探索多种治理模式,逐步建成“水退即绿、水涨成饵”、“库岸稳定、两岸秀美”的消落带[13]。

2.1 不同水位的生物治理

选择能在4—10月完成有性繁殖的耐淹植物,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生物进化规律,逐步培育成较为稳定的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植物群体,拦截和过滤面源污染物,消化吸收氮、磷、有机物等,净化水质,美化两岸。

2.1.1 深水区(145~155m)治理 主要种植草本植物治理,首选植物是狗牙根()。

2.1.2 中水区(155~165 m)治理 以种植草灌植物治理,可以带状混交种植扁穗牛鞭草()、狗牙根()、香附子()、块茎苔草(),在160~165 m区域可种植秋花柳()、中华蚊母()[7-9]。

2.1.3 浅水区(165~175 m)治理 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根据需要混交种植香根草()、扁穗牛鞭草()、狗牙根()、香附子()、块茎苔草()等草本植物,混交种植中华蚊母()、秋花柳()、桑()等植物,在170~175 m的区域可适配置中山杉()、竹柳()、枫杨()、水桦()、落羽杉()等乔木。消落带移栽植物生长4年覆盖率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消落带移栽植物生长调查(2015—2018年)

2.2 生物治理与人文活动相结合

主要针对中浅水区的缓坡地或者平坦地,对消落期生长的乔、灌、草植物科学合理利用,增加农民的收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同,逐步形成农民自愿治理良好局面。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巫山县大昌镇、云阳高阳镇及万州苎溪河、开州区南河、东河等河床地[10],消落带面积均是小平坝,坡度小,相对集中,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有收益的植物。

2.2.1 修建基塘生态系统 局部低洼地方,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排水不净,淤泥较多,营养丰富,在迎水面用生态袋装土或用石头围栏,建成水塘系统。水消退后可引导当地农民种植荷花()、水生美人蕉()、慈菇()、荸荠()、菱角()等耐淹水生植物,充分利用消落带自身的营养物质,净化环境、美化景观、增加碳汇量,增加农民收入。

2.2.2 直接种植经济植物带 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172~175 m的浅水区,种植桑树等植物,采收叶或果实。

2.2.3 收割利用消落带的植物加工成饲料 淹水前1个月,对消落带生长旺盛的狗牙根()、牛鞭草()、芦竹()、青茅草()、桑叶等进行收割,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玉米、米糠等,加工成青饲料,发展养殖业[14-15]。

2.3 生物治理与工程建筑相结合

主要针对地势较陡、山体易滑坡的消落带区域,先用混凝土网格化加固,再用生态袋装土,填充网格,然后种上植物,使水利工程措施与生物治理措施相结合,草、灌、乔综合治理相结合,以草本为主,封育措施与植被自我修复能力相结合。

2.4 减少库区污染源

建立乡镇、城市因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排洪系统与生活污水排泄处理系统完全分开的水系工程系统。加大清除水面漂浮物和库岸的生活垃圾的力度,实现水面干净,库岸整洁。奖励“以捡垃圾为生、谋利”的劳动者,给予他们衣、帽、鞋、保险等方面的支持,适当补给他们劳务费用。因地制宜,全面加强长江支干系河谷的治理力度,减少面源污染。

2.5 缓解水波对消落区冲击力度

利用生态袋、生态膜,对消落带区全绿化,削减水波冲击的力量,保护库岸,建成漂亮、稳定的消落带。建立水上花园景观。充分利用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适当修建生态浮床,种植各类适生植物。加大长江两岸交通建设,增加公路、铁路的运输量,建立陆地快速运输交通网,减少船舶运输力度。

2.6 强化社会治理

建立河长制、建全保护消落带及治理成果的法规和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参与消落带治理工作。加强科研、治理、教育相结合,实现在研究的课题中寻找治理的方法,在治理中寻求研究的问题,将消落带治理区域作为全国的生物工程、建筑工程、人文活动的教育基地,壮大治理队伍,巩固治理成果。

3 展 望

3.1 库区污染治理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重庆市的东大门,抓好长江巫山段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治理是关键[16-17],实施“河长制”是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和乡镇一定要站位高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管齐下,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18-21]。

3.2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河库保护的责任感

提高村民意识是动力,严格执行《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2],由林业局探索开展消落区湿地生态修复,有关乡镇加强属地管理,水务局协同做好政策宣传,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消落区内的种植行为,坚决杜绝农民耕种消落带土地。长江主干流漂浮垃圾问题,由市政局牵头,海事处、航务处配合,有关乡镇参与,加大清理处理力度,村级河长增加巡查频率,及时上报处理[23]。

3.3 树立本位意识,增强河库保护的紧迫感

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消落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0]。巫山县是旅游大县,“十三五”期间巫山要建成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加强长江主干流生态环境保护时间紧,在构筑绿色屏障上、发展绿色产业上、打造绿色家园上、促进绿色惠民上积极探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发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生态农业[22]。

致谢:马凡祥、王轶浩等同志参与本项目的调查,一位匿名编辑对文稿的修改提出宝贵意见,一并致谢。

[1] 苏维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4, 21(2): 32-34.

[2] 杜逢彬, 陈继平, 石金胡. 浅谈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评价治理[J]. 科技资讯, 2009(5): 165-167.

[3] 杜逢彬, 陈继平, 石金胡. 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评价治理[J]. 城市勘测, 2009(2): 150-152.

[4] 朱妮妮. 三峡库区秭归: 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和土壤性状时空动态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5] 朱妮妮, 郭泉水, 秦爱丽, 等. 三峡水库奉节以东秭归和巫山段消落带植物群落动态特征[J]. 生态学报, 2015, 35(23): 7852-7867.

[6] 朱妮妮, 秦爱丽, 郭泉水, 等. 三峡水库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植被空间分异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 109-115.

[7] 郭泉水, 洪明, 裴顺祥, 等. 香根草形态性状和光合特性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11): 2328-2335.

[8] 周旭, 齐代华, 蒋宣斌, 等. 不同程度石漠化生境中矛叶荩草茎形态适应性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1): 40-49.

[9] 简尊吉. 三峡水库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对水位变化的响应[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10] 甘丽萍, 石汝杰, 肖国生, 等.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6): 21-23.

[11] 饶丽, 朱振亚. 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调查研究[J]. 环境影响评价, 2016, 38(3): 77-80.

[12] 高磊. 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地形变化及地质灾害分析[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8.

[13] 张骏. 巫山县: “三种意识”保护长江巫山段消落区生态环境[EB/OL]. [2017-8-15]. http://www. cqwater. gov. cn/sldt/qxdt/Pages/2017/08/20170815160433. Aspx.

[14] 李强, 王文林, 丁武泉, 等. 蓄水后洪水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幼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6): 155-161.

[15] 崔雪, 饶良懿, 周其令. 水淹胁迫下饲料桑苗()叶片形态及部分酶活性的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2): 3633-3639.

[16] 罗华, 李瑞恒, 李洪兴, 等. 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居民饮用水风险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2): 230-233.

[17] 王旭旭. 水库型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6.

[18] 程芳, 丁帅, 刘素美, 等. 三峡库区及其下游溶解氧化亚氮(N2O)分布和释放[J]. 环境科学, 2019(9): 1-11.

[19] 龚贵清, 唐兴萍, 孙涛, 等. 不同类型DOM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2019(9): 12-18.

[20] 郭燕, 程瑞梅,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化学性质年际变化特征[J]. 林业科学, 2019, 55(4): 22-30.

[21] 郭燕, 杨邵, 沈雅飞, 等. 三峡水库消落带现存植物自然分布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12):1-10.

[22]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暂行办法[R]. 重庆: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67号, 2012-12-13.

[23] Zhang K, Chen X C, Xiong X, et al. The hydro-fluctuation bel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ource or sink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ater?[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8: 279-285.

Approach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of the Hydro-Fluctuating Belt in Wusha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IANG Hong-hai1, LIU Zhi-wen2, TANG Wei1, Sheng-chang2, LU Feng1, WANG Jian-guo2﹡

(1. Wushan Forestry Bureau, Wushan 404700, China; 2. Invasive Biology Laborator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The hydro-fluctuation belt in Wushan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covers a wide range 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types and extremely fragile ecology. This belt has many destructive wounds, with slow self-repair.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way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this region. Five approaches were proposed: Explore biological governance methods on different water levels, combine bi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human activities 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reduce pollution sources from storage areas so as to alleviate the impact of water waves on the subsidence area, and strengthen socia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development with utilization, this study tried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governance approach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geological disasters so as to increase biodiversity, and thus furth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 hydro-fluctuation belt will be built gradually in Wushan se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er, presenting landscape of “green plants with water back, and fish bait with water up”, and “the stability and beauty on both banks”. Thus, a model was given for ecological governance to a hydro-fluctuation belt of reservoir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ydro-fluctuating bel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pproach

X171.4

A

2095-3704(2019)02-0160-05

2019-0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0543) 和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20171ACF60023)

梁洪海(197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研究,499280008@qq.com;*通信作者:王建国,教授,jgwang@jxau.edu.cn。

梁洪海, 刘志文, 唐威, 等. 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J]. 生物灾害科学, 2019, 42(2): 160-1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