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殷浩栋
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找准原因、明确短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脱贫。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降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已成为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例如,“三区三州”的贫困发生率超过10%,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需找准原因、明确短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多元交织,加大了脱贫难度。深度贫困地区多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与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生态环境脆弱,很多深度贫困县面临资源环境超载或临界超载。大部分深度贫困县的可利用资源少且资源承载力低,土地贫瘠且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稀缺,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突出。
长期以来,深度贫困地区面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等、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使当地群众不能获得稳定的可增加收入的资产。加上陈规陋习等文化观念影响下,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极端贫困现象突出。
诸多挑战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多且贫困程度深,如期实现脱贫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滞后,脱贫效率低和返贫风险高并存。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和产业基础在改善民生、保障就業增收等方面力不从心,脱贫经济基础不牢固。
其次,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供给不足,社保兜底功能未完全实现。如教育、医疗等设施和人员配套滞后,偏远山村儿童上学不便问题突出,失学辍学风险高,医疗保障覆盖面不足,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
最后,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存在短板,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由于历史欠账和投入不足,深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任务很重。受制于自身禀赋,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重“输血”轻“造血”,无法有效促进贫困群体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贫困户对转移性收入倚重程度高,特殊困难家庭负担重,自主增收难度很大。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需要直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明确攻击点位;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措施和手段,补齐工作短板;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完善体制保障。
统筹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
明导向,以脱贫攻坚引领发展政策。深度贫困地区应围绕脱贫攻坚制定发展政策,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各项发展战略。
一方面,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明确区域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保障,脱贫攻坚是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以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促进减贫。各类资金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度,使区域发展政策具有较高的益贫性,为实施脱贫攻坚奠定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统筹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长效基础。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需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统一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与乡村振兴的时序安排,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升脱贫攻坚任务目标,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和政策,从产业、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培育内生动能,激发外生活力,建立稳定脱贫的制度和物质基础,稳定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此外,需要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恶劣与生态屏障并存,大多地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需要进行生态化发展,让当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扩大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范畴,提高发达地区的资源补偿费,在资金、技术、产业、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提供高标准补偿。建立生态资源市场交易平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市场化,打造生态产品,实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补短板 强弱项
补短板,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并举。
深度贫困地区拥有丰富资源,独特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可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发特色资源的新业态和新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健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群体的带动作用。
同时,构建资金支持、金融保险、培训孵化等协同政策体系,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创业创新。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增设扶贫公益岗位,重点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引导产业向深度贫困地区梯度转移,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乡村产业,稳定农民工就业,放松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迁入城镇的门槛条件,并在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倾斜对待。
强化综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群体性贫困,需要建立防贫政策体系,提高综合性兜底作用。
扩大深度贫困地区的低保覆盖面,提高低保的补差标准,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健全深度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医疗费用减免额度,集中整治地方病,提高慢性病大病的救助水平,降低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加大深度贫困地区住房安全保障力度,提高贫困群体的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居住分散、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户。增加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偏远山村儿童就学难题,防止适龄儿童失学辍学,高考招生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更高的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在饮水、道路、电力、通信网络等方面与非贫困地区的差距明显。因此,需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的保障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安装饮用水净化设施。加强农村道路的硬化改造,适度提高人口密集地区的道路密度和等级,增加到乡村的公共汽车线路,提高农村道路通达程度。升级改造农村电网,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电力可靠性低的问题。合理布局通信网络设施,提高覆盖率,引导贫困群体利用互联网发展产业以及获取外界优质公共资源。
解决内生发展问题
重发展,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政策不仅需要消除区域整体性限制,还需要增强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内生发展问题。
结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倡导优生优育,加大农村儿童和母婴的营养干预力度,提高其营养摄入水平。强化深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有选择性地培训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人员,帮助其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农业的多元功能和价值。鼓励农户之间、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进行生产联合,提高贫困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高贫困群体的生产经营能力。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的关键。改进给钱给物的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以奖代补、劳务补贴等正向激励机制,鼓励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和劳动就业。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移风易俗,传播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超常规扶持
强保障,高位推进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必须采用超常规扶持来确保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深度贫困地区需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各项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展开。加强扶贫干部的能力培训,增强扶贫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引导各级党支部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党员活动基地,与贫困村党支部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帮助贫困村强化党组织建设,增强贫困村的治理能力。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投入倍增计划,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及金融资本投入,涉农项目和惠民项目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区。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帮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弥补深度贫困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
以督促检查落实责任,建立深度贫困地区常态化督查巡视制度,强化政府部门责任落实,切实整改督查巡视发现的问题,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的动态监管,创新资金使用方式,赋予基层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