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28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陈俊强 刘德玺 杜振宇 杨庆山 周 健 李永涛

立地条件是影响造林绿化的重要因素。在土壤盐渍化和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下降,从而降低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效果。我国是受土壤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盐碱地总面积达9913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10。山东省盐碱地分布广泛,绝大部分为滨海盐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营、滨州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因此,盐碱地生态绿化在我省生态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加快推进我省盐碱地生态绿化向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盐碱地绿化提升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情况调研组”,在厅党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调研组于2019年5—7月到东营市和寿光市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现状,耐盐碱树种选育、繁育、推广,盐碱地绿化模式等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滨海盐碱地造林

一、盐碱地生态绿化取得的成效

经过调研及座谈交流,调研组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耐盐碱树种选育培育等手段,使林木资源不断增加,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一)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黄河三角洲森林生态站综合观测塔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海水入侵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高,造林绿化难度非常大。树木较少,森林覆盖率低,导致区域生态脆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通过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生态林场,不断探索盐碱地绿化新模式,造林规模大幅度增加。2007年以来,东营市采取林网、路网、水网“三网”综合开发模式,对全市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构建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骨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现在已是绿树成荫,生机盎然。

(二)科技兴林战略成效显著

黄河三角洲各地市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提升了造林绿化质量。东营市专门成立了林业科研机构—东营市林科所。山东省林科院辖有全国唯一的盐碱地造林试验站,位于寿光市羊口镇,成立于1955年,长期从事盐碱地、湿地和耐盐植物选育研究。2003年组建东营分院,专门从事盐碱地植被恢复相关研究,探索出了条台田、竖井、暗管等盐碱地改良造林模式。山东省林科院发明的盐碱地条台田改良技术系盐碱地改良基础技术,已在全国示范推广近亿亩,选育出的抗逆耐盐碱林木新品种在滨海盐碱地区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创新平台建设助推绿化成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地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活绿色崛起的发展活力。2011年8月,山东黄河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东营设立,有力推动了滨海陆地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黄河三角洲各地市创新“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在林业公司建设林业科研基地,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山东省林科院联合东营市自然资源局及有关林业生产企业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于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推广生态绿化成果起到重要作用。

(四)良种繁育及其推广应用提高绿化质量

林木良种是提高造林绿化成效的关键。寿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为国家白蜡良种基地,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纳入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地选育出的白蜡优良无性系,广泛用于防护林建设和盐碱荒地绿化,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 多万亩。近年来选育的耐盐柳树系列新品种,推广示范效果显著,对滨海盐碱地绿化高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山东省林科院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展了密切合作,成功引进管花肉苁蓉,在滨海盐碱地柽柳林下试种获得成功,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在管花肉苁蓉的制种、播种及养护管理方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二、影响盐碱地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一)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耐盐树种较少,经济效益开发不够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主要是以种植耐盐碱树种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绿化树种主要为白蜡、柽柳、刺槐、白榆等,其中白蜡所占比例最高。近年来虽然当地林业科研和管理部门从国内外引进了一些耐盐树种,同时开展耐盐树种选育,筛选培育了一些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绿化树种,如杜梨、豆梨等,但推广应用面积较小。许多生态绿化树种具有较好经济开发潜力,如柽柳、白刺等药用价值较高。中华柽柳等植物的观赏性较为突出,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然而,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对于耐盐树种经济效益的开发应用仍然相对较少,亟待加强。

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类耐盐树造林成活率较低,栽培管理成本高,造林主体难以接受。为保证盐碱地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保障短期绿化成果,主要选择白蜡、柽柳等常规耐盐碱树种。科研单位也比较重视前期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研究,对耐盐碱新树种的研发力度不够。

白蜡新品种“鲁蜡5 号”示范林

(二)针对耐盐碱草本类地被植物的研究不足,新品种推广应用很少

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林业科研主要以耐盐乔灌木为主,针对耐盐草本类地被植物的研究明显偏少。以山东省林科院为例,自1956年成立以来承担的耐盐树种育种方面的科研项目超过100 余项,而关于耐盐草本植物的研究仅有耐盐Nypa 草引进、耐盐转基因苜蓿育种等少数几项。

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耐盐碱草本植物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太少。原国家林业局和省科技主管部门针对该区下达的林业科研和推广项目主要集中在乔灌木树种,很少涉及草本植物。

(三)盐碱地绿化以纯林为主,模式单一

本次调研发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树种的栽培目前仍以纯林为主,主要为白蜡、柽柳等,混交林及林地复合栽培相对较少。山东省林科院在21世纪初在该区盐碱地开展了枣粮间作、林草间作等复合经营模式的初步研究,目前东营分院正在开展柽柳林下种植管花肉苁蓉等林地复合模式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总体力量仍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白蜡人工林

(四)基层林业部门管护经费不足,养护投入低

盐碱地造林后的管理和养护对于保障绿化成果至关重要。目前基层林业部门普遍缺乏管护经费。以寿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为例,2100 余亩试验地的日常管理用工费、农资材料费等仅靠政府投入的运营经费还不够,仍需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提供支持。位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大面积长期刺槐人工林由于长期得不到科学养护,近年来加剧了枯梢现象,死亡率增加,极大影响了人工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鲁柽1 号”柽柳新品种育苗

三、加快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耐盐树种选育和耐盐地被植物新品种的研发

经过多年研究,科研部门已选育出多个抗逆耐盐碱林木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财政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选择有应用潜力的耐盐新树种开展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工作,同时加强对耐盐植物经济产品的研制开发,对已有成果加快推广应用。

在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国家林业局新组建为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在***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思想指导下,黄河三角洲耐盐地被植物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必将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加强耐盐碱树种混交林和林地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选取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地的耐盐碱树种营造不同模式混交林,推广应用生态效益高的混交模式。以林下中草药、食用菌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林禽、林苗等作为辅助研究对象,构建林地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建立林下药、菌、苗、草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果转化

创新平台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已有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着手建设新的试验基地或平台,打造更新更大的成果。在维护、运行好现在生态监测站的同时,争取申请建设新站点。继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推进林业科技进步,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学习新疆、辽宁等西北、东北省份在盐碱地生态绿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引种驯化外来树种。加快良种基地建设,提升林木良种繁育水平,提高造林绿化成效。加快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转化,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耐盐碱林业苗木繁育和推广,在绿化生态发展中凸显林业创新优势。

柽柳林下种植管花肉苁蓉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推进城乡绿化

继续整合涉及林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力度,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科学绿化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加强绿化设计管理,多层次配置,合理密度种植。加大对基层林业部门管护经费投入,提高养护质量。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市民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培育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考察黄河流域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推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