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德州市林业局 商荣秀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历史水文变迁、社会人文等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沙化和荒漠化面积最大、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沙化、荒漠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土地荒漠化成因进行研究、对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合理高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沙化、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州市夏津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风沙区面积大,荒漠化和沙化严重。以3条黄河故道为主的夏津风沙化土地面积20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不仅造成土壤和肥力的严重流失,还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夏津县人民早就有同风沙斗争的历史,先后建有多个风沙治理示范区,特别是夏津县北城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对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
夏津县北城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地处黄河故道风沙区,土质以细沙沙土为主;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风速高、降水量少。这些地理条件就构成了沙荒地或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自然基础。沙化土地多开辟为中低产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到冬春季节特别是春播季节,连片的大面积耕作地面暴露于强风之下,构成了沙化和荒漠化的社会基础。
区内现有沙化和荒漠化面积6.29km2,占总面积的57.97%。虽历经多年治理,但治理效率较低,防治设施毁坏严重,产生的效益不明显。治理效率低是沙化与荒漠化难以治理的主要问题,防治水平急需加强,群众的防治沙化和荒漠化意识有待提高,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调整。
拟进行治理区域为:李刘庄面积:211.4hm2,苦水面积19.1hm2,唐堤面积189.3hm2。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并结合历年来的防治经验确定项目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治理面积6km2,平整土地22.73hm2,整地改土507hm2,建引水涵管5个,维修桥闸6座,打机井2眼,清挖沟渠23.5km,营建防沙林 20hm2,经果林 20hm2,农田林网(折实林带面积)30.27hm2。
1、农田林网:依扶沟(渠)、路两侧,在农田周围营造30.27hm2防风林带,形成农田林网,防止大风对农田侵蚀。
2、防沙林:栽植20hm2防沙林,增加林木覆盖率,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3、经果林:种植20hm2经果林,发展水系生态旅游,加强防护体系,增加经济收入。
4、整地改土:由于项目区为沙质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需要对土地进行全面整治,通过人工施肥、深耕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力。
5、涵闸建设:维修桥闸6座,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6、沟渠:为满足项目区灌溉排涝和生产需要,对项目区淤积严重的沟渠进行清挖,共清挖沟渠23.5km。
在历年来的风沙化土地综合开发治理过程中,夏津县人民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摸索总结出了适合黄泛平源风沙区综合治理的、以五大体系为代表的开发模式,即:林木防护体系、蓄灌排水体系、治理开发体系、试验研究体系和预防监督体系。
1、农田区域建造防护林网。农田防护林网是治理风沙的一项基本生态工程。低矮灌木和林木根系可以防止土壤风蚀,乔木林冠带可以截留随风飘移的颗粒,从而减少土壤及其中营养物质的损失,从根本上保证土壤营养质的保留,为农作物的生长与防护林的进一步固化成长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沙地区域种植防风固沙林。由于沙岗地、缓起伏沙地主要由于河道变迁形成,故此类地表多为飞沙土,在大风季节尤其是冬春季受南北滚动季风影响,飞沙土随风移动极易形成风沙流,形成强度流失、极强度流失沙地,对于后续植被栽植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保持土壤留存,保证植被生存的基本土壤环境,本类型宜采用栽植乔木封育手段,以林固土,以土养林,形成林土互育的良性循环。
3、土壤贫瘠区域种植经济林。由于缓起伏沙地易受到风蚀影响,土壤流失进一步造成无法蓄水、留肥,进而造成土地贫瘠难以供植被生长。该类型应采用先围堰平整,改善土地物理状态,进而改善土壤留水存肥能力,使得土壤有一定的供植被生长能力,而后种植适于当地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经济林木。
4、耕种区域采用农林间作。对于本区域内的耕地,农作物不足以抵抗风沙侵蚀,为了弥补外围防风林带在内部耕地区域防风固沙效果的不足,应当采取农林间作方式,以农间林木的固沙作用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5、居住村庄及畜牧养殖区域种植防护林。充分利用村庄四周的自然环境,例如低洼地势、闲置土地、地表无植被区域种植护存林木带,居住住宅、道路两侧种植合适林木,居住庭院与畜栏周围适当种植可供食用的多年生植被,经济与环境改善兼得。
风沙区内主要引水或灌溉渠道,可按地形及行政区进行设计,灌溉水渠与林带采用一致方向设计,设计合理的排水、蓄水与灌溉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用途优化的策略,实现一项建设、多途使用,保证基本用途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灌水体系。在相关河道设有固定的灌水水利设施,科学灌溉农田,着力解决夏津县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内少雨季节水源难以保持的不足,合理利用地势落差,保证灌溉水源充足,平稳度过降水量少的季节。
2、蓄水、排水体系。目前保证土壤内水分留存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耙耢,保持土壤上松下实,使得地表水分能够快速流入土壤,减少地标水分蒸发,同时下方密实的土壤又阻止了水分的进一步流入地下水源循环;二是地膜覆盖作物,减少通过作物植株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流失;三是围堰打埂,防止由于地势落差造成的水分流失。通过工程施工保水措施主要有:一是推土整平土地,保证水分平均灌溉,最大程度避免旱涝不均的情况;二是利用洼地坑塘蓄水,实现就近灌溉,减少水流过程中的水分流失。沟渠蓄水和排水措施:利用水利水闸控制灌溉河流水位,二是水利系统中设置控制水位下泄。
根据当地自然化境与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沙化土地的改造应设定适宜的时间周期目标。坚持短期效果评估、中期种类调整、长期收益规划的策略,这一过程中注重检测环境变化、经济市场调研与人文社会反馈情况。合理借鉴已成功案例,勇于发展新型种植结构,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以短期成果带动长期的整体收益。
1、经济林种植。多年生果树种植幼龄期间作一年生经济作物。水土条件好的土地栽植生长周期短、经济收益快的经济林木。
2、农作物种植。一是套种,二是薄膜覆盖。套种包括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也可以套种菠菜或西瓜等。薄膜覆盖主要是覆盖棉花和花生,播种时间比正常大田提前一个节气,既能提高地温,又能避免春风风蚀的危害,这一技术创新已在沙区得到广泛应用。
3、围堰平整土地。对于缓起伏沙地地形,水分流失、肥力不足问题显著。相对高度在5米以上的大中型沙丘采用乔灌木封育措施;5米以下的小沙丘或缓起伏沙地进行高地高平、低地低平,然后打埂围堰种植。
4、残次林改造。残次林防风效果有限,但树木经济效益难以保证,须进行改造。措施是:对多缺乏科学管理、营养不足的乡土品种采用树冠下平整围堰,改进灌溉设施、修剪枝叶,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促进果树生长,提高优质果实产量;对残次林实行全面伐除,重新整理土地内部构造,改善土壤营养结构,重新种植科学合理的果树品种。
1、果树新品种试验。种植新果树品种,定期记录生长数据,为后期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2、樟子松引种试验。夏津县地处的华北地区存在防护林单一落叶乔木的现象,常绿树樟子松的引入使得防护林树木种类多样化,有效的避免因树木疾病爆发引起的大面积单一品种病变引起的防护林退化。
3、林风防风效益和相对温度观测。对示范区林带进行防风效益、相对温度和积沙量定时、定期观测并做好相关记录,为后续评估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林网建设也逐步深入,由“防治并重”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监督执法”。首先搞好宣传活动,通过电视讲话、播出电视节目、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水土保持、林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防沙治沙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其次是组织技术人员对防治情况进行普查,并制订出监督治理方案。再次,规范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地方性立法立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举办专项人员培训班,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督统筹、管理网络。
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减缓降水下冲力,提高地表渗透性,经分析计算,项目实施后增加蓄水能力3.50万m3。
各项防护措施的合理布设,将有效地控制风沙侵害,减轻地表冲刷,从而控制土壤流失与水分浪费,经分析计算,项目实施后新增保土能力1.75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100t/km2下降到 500t/km2。
植物措施的建设,将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8.2%提高到15%,从而减轻风沙危害,相对湿度可增加2.9~3.2%,风速可减弱16.5~35.1%。由于截流下渗,灌溉补源,地下水位将明显回升,有效改良水质条件,改善水系生态环境,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实施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km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得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沟、桥、机井的建设,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为北城项区域人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津县北城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5%,沙化和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田园小气候得到较大改善,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收益显著,为沙化、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成功经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