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滨州市林业局 牛伟志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立地条件较差,造林绿化难度很大。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确立以“林水会战”为总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年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5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9.2个百分点,呈现出农田林网密布,道路、河渠两侧绿树葱茏,大地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2017年滨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决策后,强力推进“绿满齐鲁 美丽滨州”造林绿化行动。2017年春季完成造林10万亩,去冬今春又完成造林28万亩,全市造林绿化进入全区域、快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
十年来,针对林木资源总量不足、绿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亟待优化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一直将造林绿化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动员全市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矢志不移谋发展、埋头实干快超越”的气概和韧劲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抓林业就是抓发展、抓绿化就是抓生态”的理念,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
一是规划引领。编制实施了《滨州市“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发展规划》、《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林业示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圈三环”、“八河九渠”等总体布局框架。十年来,全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跨越。今年市政府又批复实施了《山东省滨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绘制了第二个十年“林业会战”造林绿化工作蓝图。
滨城区沿黄湿地
二是政策引导。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冬春林水会战长效机制的意见》、《全市冬春林水会战考核办法》、《滨州市生态林场建设考核验收办法》、《滨州市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时,每年下达指导性造林任务,明确林水会战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全市上下林水会战的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层层压实,动力不断充实。
三是高位推进。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林水会战的第一责任人直接挂帅,靠前指挥。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两次以林业会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观摩会议,当场打分、排名。组织专家组每半年检查评比,年末考核验收。对达到质量标准、按期完成任务的,兑现奖补资金;对达不到质量标准,没有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不予奖补。
四是规范运作。十年前成立的市林水会战指挥部办公室始终在充实完善的基础上,发挥着全市会战项目审批、综合协调、督导检查等职能。工作运行中坚持“系统化、生态化、标准化、项目化”的理念,不断总结、归纳、固化形成了“现场观摩、打分排名、考核验收、以奖代补、总结表彰”五大机制;打造并坚持”按程序推进、逐环节控制、科学化管理”的运行模式,把全市林水会战纳入规范化轨道。
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坚持“点线面”结合,实施了“通道连绿、水系扩绿、村庄兴绿、林下透绿、湿地添绿、产业富绿”全域绿化行动。在实施全域造林的同时,全力打造绿色通道、生态林场和村庄绿化重点工程。
黛溪河水系绿化
一是绿色通道工程。把绿色通道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来抓。干线道路绿化严格按照“园林化、景观化、精品化、特色化”的要求,实行“水、路、林、景一体规划,乔、灌、花、草共植共生”,全面推行政府租赁土地,专业公司和大户造林管护。2017年以来,按照高速公路单侧绿化宽度不低于150米、国省道及铁路单侧不低于100米的标准,投入2亿元完成全长41公里的滨惠大道景观工程建设,投入1亿元完成长度81.7公里的东吕高速绿化工程,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205国道滨城改线段绿化提升工程。
二是生态林场工程。把生态林场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滨州的战略之举,采用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落实林场建设用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林场化管理”的要求,启动建设了滨城区秦台、博兴县益丰和泰丰、高新区龙庭湖等14处万亩生态林场,新增造林面积超过16万亩,拉动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林场造林全部采用混交和立体种植等配置模式,科学营造混交林。林场建设采取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大户、农民参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
三是村庄绿化工程。把村庄绿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丰富村庄绿化空间层次与景观。在村外,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在村内,注重乔、灌、花、果、草的合理搭配,构建起“村在林中,居在绿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博兴县乔庄镇和阳信县温店镇等,探索出了宅基地绿化模式,即把空闲废弃宅基地统一整理,在不改变所有权和资格权的前提下,村集体收回使用权,统一种植林果,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成。该模式有效破解了村庄空心化与村庄缺绿化之间的矛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村集体经济变强的目标。全市通过对2990个村庄实施市级村庄绿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根本性提升。目前,省认定的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63.1%,列全省第三位。
针对以往造林成活率不高、投入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全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流转土地、企业承包造林、专业队伍管护”的造林机制,将造林质量与造林者利益挂钩,解决了因产权不清、利益不明等造成的投入不足、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机制的创新,激发了造林的活力,增添了造林的动力,让造林绿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中喜生态林场秋季风光
一是造林土地稳定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对绿色通道和生态林场等重点造林工程,全面推行新机制造林,70余万亩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滨城区创森重点工程,按1000元/亩·年的标准实行政府租赁土地,长深高速滨城段两侧8千余亩土地由六家企业投资3000万元承包经营。博兴县泰丰和益丰生态林场,由政府协助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4万亩,企业投资9.8亿元进行高标准建设经营。林场的生产管理、树种优化、资源整合等各个环节全部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
二是造林模式专业化。对重点造林工程实施利益挂钩,实行公司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对规划、设计、整地、栽植、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解决了造林标准难保证的问题。邹平县全长17公里的焦临路绿化工程,政府按1200元/亩·年的标准租赁道路两侧3000亩土地,无偿提供给绿化公司使用。绿化公司按照政府要求进行标准造林,在保留政府目标树的前提下,间伐收益归企业所有,达到了政府、企业共赢的效果。专业公司成为造林的主体,使粗放式造林实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是造林投入多元化。注重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造林,实现了投入方式的多元化,有效破解了造林资金瓶颈,实现了“群众得益、造林者得利、政府得绿”的目标。今年市政府安排5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创森和造林绿化,撬动、吸引各类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近20亿元。
惠民县林下种植木耳
全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布局,将造林绿化与发展特色林果、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有机结合,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更好、生态经济效益更高。
一是特色林果产业稳步发展。以果品提质增效和标准化提升为重点,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小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等传统特色林果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林年产量98万吨,总产值75亿元。沾化区农民人均年冬枣收入超过8000元,主产区下洼镇农民人均冬枣年收入过万元,该镇8千余亩冬枣园通过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国家级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鲜果类产品。
二是林木种苗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通过实施“布局调整、园区带动、产业优化”措施,连续举办七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带动了全市林木种苗产业大发展,育苗面积达到28万亩,苗木产业直接产值达40亿元。惠民县皂户李镇育苗面积近7万亩,白蜡、国槐等苗木远销全国各地,有苗木专业合作社40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苗木产业人员2万余人。中喜生态公司成为山东林业上市第一股。
三是林下经济产业迅速壮大。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林下经济发展适当补贴。积极探索林苗、林菌、林药、林禽、林特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超45万亩,年产值20亿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