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包心鉴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优化治国理政的大逻辑大主题大视野
——***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质和时代价值
包心鉴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视野宽广、指向鲜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治国理政思想所遵循的大逻辑。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价值境界,是***治国理政思想所深蕴的大主题。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深入探索遵循人类文明大趋势优化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是***治国理政思想所凸显的大视野。
关键词:***;治国理政思想;大逻辑;大主题;大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变化大趋势,回答实践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一个“总主题”,紧紧围绕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这样一个“总任务”,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力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视野宽广、指向鲜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思想,遵循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大逻辑,深蕴着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的大主题,凸显着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包容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的大视野,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
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治国理政思想所遵循的大逻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治国理政思想鲜明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这是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充满深刻现实指导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可能,所以能在几十年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历史性飞跃,关键就在于这是一种符合规律、遵循逻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过程。逻辑即思维和认识的规律,而规律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之中。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P2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什么?这就是毛泽东所深刻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特色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乃至中国语言的马克思主义。[2](P533-534)
这就是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3)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63)
这也就是***所精辟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4](P21)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入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过程,也就是符合规律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两大本质特征。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P544)一定的时代提出一定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P289-290)而一定时代提出的一定的问题,归根到底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P60)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奥秘。离开实践这块沃土,马克思主义之花就将枯萎;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空洞说教。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问题,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形成既一脉相承又具有不同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从而铸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是这样一种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依据不同时代主题回答和解决不同时代问题的生机勃勃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究竟要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科学地回答了这一时代问题,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适应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着力探索并深入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同时深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问题在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继续推进。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新的实践,赋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担当与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开拓前进的着力点是什么?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深刻表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如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我们面临的总问题、总任务是要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正如***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4](P23)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4](P21)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深入探索和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层面建构和完善我们的制度体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往的理论与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虽然有所涉及、有所回答,但并不深刻、并不系统,甚至并不清晰。时代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历史性地交付到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以敏锐的时代意识、非凡的理论勇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创造性提出并初步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他精辟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8](P27)***尤其强调,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具有历史开创性。“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8](P26)毫无疑问,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的关键。
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所深蕴的思想凝练为***治国理政思想。这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所遵循的大逻辑。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价值境界,是***治国理政思想所深蕴的大主题。
***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统领全局、引领未来的宏伟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P5)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9](P6)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凝结所有中华儿女夙愿的宏伟奋斗目标,其重大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深深融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实践之中。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把实现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有机统一起来,以现代化为核心价值指向,深入探索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啻是***治国理政思想所深蕴的大主题。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目标,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实现这一目标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浴血奋战、抛洒热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久久探索、前赴后继、奋斗不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纲领,开启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辟了通过“三步走”战略和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不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在优化治国理政实践中,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力开辟了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既具有“后发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本质;既面临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普遍问题,又面临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挑战。由此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绝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经济社会进化过程,而是一种通过执政党正确的理念、路线、战略和政策能动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其中,科学理念的确立尤为重要,理念是思想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0](P93)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以能够在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紧密结合实践的新发展和时代的新变化,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问题导向和现代价值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新变化生动表明,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素的治国理政价值追求。
现代化从其本意来说,就是实现和满足人的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因而现代化的最高指数和根本标准是人的现代素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社会主义先进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最本质之处,就是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1](P760)“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2](P570)而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294)把人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培养和造就自主的人、自由的人、自觉的人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本质和特有品格,这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指向作出了进一步深入揭示,从而进一步开辟了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这个发展,核心内涵是人的发展。这就是着力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不仅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而且要着力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冲击、民生需求凸显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滋生的权力寻租和权商勾结等腐败行为。这些“发展起来的问题”,说到底都是能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核心内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包括每一个地域在内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发展社会;还突出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
——以制度现代化为关键环节的治国理政价值目标。
***深刻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这一精辟论述,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凸显了以制度现代化为关键环节的治国理政深远价值选择。
制度是一种以规则或运作模式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各种类型的具体制度,是对国家行为的规定与支撑,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一定的社会制度,是一定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的集中体现;制度成熟与完善的程度,是国家和社会成熟与完善程度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现阶段,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治国理政的最重要措施和最精彩篇章,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义就在于,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体制和制度现代化,从而为整个社会现代化建构起优质的制度架构,确保我国现代化大厦不仅外形壮美,而且内构永固。
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拨开笼罩在民主之上的种种迷雾,深刻指明民主的实质和本质就是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位置。马克思指出:“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13](P281)国家制度凌驾于人民之上,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这是君主制;国家制度由人民创造、为人民所用,这是民主制。因此,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关系应是:“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13](P281)“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13](P316)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揭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4](P201)从作为国体的国家形态,到作为政体的国家形式,确认公民平等的地位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这就是民主。从这个本质意义上可以说,民主就是一种国家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着眼于从国家治理层面不断拓展民主建设路径,为人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愈益完善的制度保障,使人民有更加切实的权利获得感。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强调“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举措,深刻体现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观,进一步固化了制度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为全面实现当代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法治现代化为根本保障的治国理政价值坐标。
现代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正确处理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实行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关键环节。正如***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5](P42)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把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奠定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现代法治保障。
法治政治,早已有之。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要走什么样的法治现代化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开辟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新境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深刻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明确揭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以人民民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道路。民主是法治的灵魂,只有建立在高度民主基础上的法治,才是良法善治;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在法治规则引领与规范下的民主,才是真正民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两次重要全会、两个重大战略,一脉相承、相互联系,深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深邃把握和能动运用,生动展示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本质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民主是法治的灵魂,内在要求在全面依法治国各个层面和全部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人民民主本质、张扬人民民主精神。首先要坚持民主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这就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论,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其次要坚持民主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确保法律实施与效果的关键在于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而建设法治政府的直接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就是服务人民,由人民作主、让人民满意。再次要坚持民主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而司法公正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民主立法、民主执法、民主司法,根本社会基础是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种拥护和信仰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强制性的,而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民主觉悟和对自我民主权利的自觉认同基础之上。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民主精神与法治精神内在一致,尊重民主与弘扬法治高度统一。
——以党的建设现代化为决定因素的治国理政价值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一重大战略的坚定实施和深入实践,使我们党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凤凰涅槃式新变化。实践反复表明,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能否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能否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能否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现代化水平。
处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肩负着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其实质就是开辟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确保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消除党内存在的体制、制度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自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自我担当精神,从严要求抓党建、从严管理抓干部,“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有力表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6]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向、正义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法治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现代化价值指向的突出体现,是***治国理政思想所深蕴着的大主题。这“新四化”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有力开辟了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
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深入探索遵循人类文明大趋势优化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是***治国理政思想所凸显的大视野。
在中国这样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历史悠久大国,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愈益成为时代主潮流的当今世界,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文明的关系。囿于本国传统,排斥西方文明,必将遁入封闭僵化的老路;盲目照搬西方,忽视本国传统,必将带来改旗易帜的恶果。历史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走现代文明的正路。这就需要我们既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又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文明,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地融合起来,在遵循人类文明大趋势中深入探索现代治国理政规律,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吸纳世界各国文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博大的文明胸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治国理政大智慧。
一方面,***反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必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之转化为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元素。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任何一种文明的生长和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依赖”。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这种“前提和条件”,既包括“经济的前提条件”,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同时,“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696)能否正确地对待传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转化为对现实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的精神文化力量,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驾驭历史、推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代表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精神标识,是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和重大现实价值的精神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突出位置。他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与经验,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资源和文化瑰宝。***深刻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1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7]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如数家珍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元素进行了系统总结,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如此等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追求,“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7]
在新时期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鲜明渗透着和体现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思想精髓;民为邦本、以民为本,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根本路径;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勤政为民、夙夜在公,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基本精神;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这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此等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经过***的大力倡导和全党的躬身实践,已经有效地内化为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外化为党的治国理政形象,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强大政治资源和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必须以博大的文明胸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对待世界各国文明,使之成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借鉴。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然而长期以来,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类文明上,却存在着种种偏颇与困惑。西方一些人宣扬“文明冲突论”,奉行文明霸权主义;我们自己队伍中一些人固守“文明不可调和论”,对西方文明抱有种种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国内多处重要场合深刻阐明如何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透彻阐述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鲜明澄清了在文明观上的种种偏见。这是***治国理政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厘清这个问题,是确立正确文明观的根本前提。***以简约而鲜活的语言精辟阐明了这个问题。他深刻指出:文明是多彩的。犹如七彩阳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样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因此,“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绝不能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对待文明问题上,绝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只能相互学习、相互包容。[19]多彩、平等、包容,如此切入本质的高度概括,如此精辟入髓的科学论述,深刻表达了在对待人类文明上的博大胸怀和宽广视野。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站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汇的制高点上,***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论断,这就是,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他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唯其勇于创新,才能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文明要与时俱进,必须交流互鉴。***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从这样一种文明发展规律出发,***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19]此话讲得何等朴实,又何等精辟!这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有力澄清。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重要演讲中,***尤其对青年人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20]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领导人对世界各国年轻一代的殷殷嘱告、拳拳寄语,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
立足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趋势对中华文明的地位和走向作出深邃思考。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堪称人世间的一大奇迹。***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语言,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精辟论述。从公元前一百多年丝绸之路,到唐代首都使臣云集;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积极引进;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秦俑“地下军团”……***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9]中华文明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着重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9]这段生动精美的演讲,不啻是我国面向世界的“文明宣言”,为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明生命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中国,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一个重要“契合点”也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梦浓缩了现代文明的精华,现代文明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实现路径作出了科学深入的揭示。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所以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伟大梦想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共同受益基础之上的。***从人类文明尤其是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指向。他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更高文明的选择。这个更高文明,突出体现在,“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进步而不是倒退;“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己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实现中国梦,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也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归根到底,中国梦是追求文明的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结果。这一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必将在更高文明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推动文明进步。[21]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梦的当代价值。中国梦既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既具有厚重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对中国梦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作过多次论述。2013年出访美国,在与奥巴马总统“庄园会晤”时曾明确指出,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2014年欧洲之行,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中国梦和法国梦是相通的。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又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是相通的,就像中国人喜欢的茶和西方人喜欢的啤酒一样,茶和酒可以相互兼容,“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这些精彩之论,含义深邃、意味深长,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梦的世界视野,赋予中国梦以更加高远的时代价值。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如同文明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样,各国的梦想只有通过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才能顺利实现。这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真谛。在许多重要国际舞台,***反复向世界讲述中国梦的这一真谛。他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人民是创造文明、实现梦想的主体,***对人民的感情溢于言表。在荷兰国王的私人午宴上,他讲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深情地说:虽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个大党大国的领导人,有如此厚重的人民情怀,对人民如此尊重和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可以坚信,有人民至上的理念,有造福人民的情怀,有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伟大的中国梦必将顺利实现,并释放出更强大的推进人类文明的正能量。
大逻辑——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统一中深入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问题;大主题——在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实践有机统一中深入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价值境界;大视野——在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中深
入探索遵循人类文明大趋势优化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这样一种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光明前景,鲜明昭示着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G]//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M]//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6]***.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N].人民日报,2016-01-13.
[17]***.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
[18]***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新华每日电讯,2014-10-14.
[19]***.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N].人民日报,2014-03-28.
[20]***.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布鲁日)[N].人民日报,2014-04-02.
[21]***.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巴黎)[N].新华每日电讯,2014-03-29.
[责任编辑李冲锋]
Optimize the Logic,Fundamental Task and Broad Vis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Value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BAO Xin-ji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Shandong,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characterized by its rich content,profound meaning,broad vision and clear orientation,serves a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China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s conditions. It serves as a great undertaking of Marxism with many new historic featur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Uphold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Xi's thought has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dealing with major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Xi's thought ha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and value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China,which serve as fundamental tasks of Xi's thoughts on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broad vis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also makes a reconcili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world civilization,conforming to the advance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basic laws of the country's governance.
Key words:Xi Jinping;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basic logical point;fundamental task;broad vision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3-0005-11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包心鉴(1949-),男,江苏淮阴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民主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