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的认同与认同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关注的两个维度

时间:2024-07-28

胡文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形势下,真正实现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积极功能,就应从文化的认同与认同的文化这两个不同的维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路径,使文化进一步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有自身所认同的文化。可以说,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重要精神力量。自人猿相揖别,动物的本能就让位于人的意识,从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打上了人的意识烙印,而归于文化的序列,文化成为人们定位彼此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联系彼此的重要纽带,因文化而划分出不同的族群直至国家,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因而,对一定的文化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文化认同更为学者和各国所重视。以文化或者文化的外在表现——文明进行划线,以此作为权衡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一度在学术界得到重视,如21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这本书中,就从文化与文明的视角来解析国际关系。[1]

文化认同有自发的文化认同与自觉的文化认同。文化的自发认同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生命个体从出生始就长期在连续的固有的文化中浸染,对于某一文化的认同没有或很少有自我的选择与判断,认同该文化是一个约定俗成、自然而然的过程。他或她从不怀疑也从不背离生活环境中原有的轨迹,自愿接受该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一切都是约定俗成,中规中矩。另一种是生命个体或群体某个时候跨越了原有的文化界线,这种跨越有主体自愿的行为,也有被动的外界不可抗力推动的结果。从一个文化环境或文化群体进入到另一个文化环境和群体中,由于新的文化的强大,慢慢地使其改变了自身的文化属性,逐渐地放弃对原有文化的认同,而融入新的文化中。如人类迁移过程中,融入到其他文化群落,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慢慢地接受。或者是因为新的文化背后推动力量的强大,而使原有文化群体中的生命个体难以抗拒而被动地认同新的文化形态,尤其表现在相异文化的碰撞始初阶段。以外族入侵,朝代更替,较为明显。在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过程中,自我往往处于一种矛盾中。当然也有例外,一些人会因为自身文化的相同性而在某个地域集中,继续原文化的认同,如生活于西方世界中的华人群体,会在西方某个国家某个城市的一隅建立自己的文化归属之地,如唐人街。

自觉的文化认同相较自发的文化认同,唯从主体的文化态度与具体的行为表现上加以区别出来,此过程中,主体有了自身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甚至有了一定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生命个体对文化已从感性体验跃升到了理性评判,其对文化已经不是无意识地接受与认同,而是建立在自己所处时代所生活地域和自己生活生命积淀基础上的理性分析,从被动转入主动,主体能动性在文化认同中得到张扬。他可能从小我和大我出发对自有文化或外来文化进行为我的相应取舍。对自身长期所生活其中的文化不是无区别被动地全部认同与接受,而是能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对外来文化,能够主动鉴别,为我所用。对于生命个体来说,自觉的文化认同表现在生命个体或群体能够理性地认识文化,自觉地把握文化规律、内容以及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轨迹,能够使自我的认同与文化的发展保持高度和谐与一致。从而使自己总能跟上文化发展的前进步伐,而不会亦步亦趋。当然如果文化本身具有较为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隐含有一定的能为群体和个体所悦纳的普世价值,对于个体的自觉认同就会有推动作用。这就又要从认同文化来加以研究。

文化的自发认同到自觉认同是生命个体或群体在文化问题上的主体性的提升的结果,这种提升往往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变化,伴随着生命个体或者群体自我全面发展,实现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认识的必然性跃升。

认同的文化应有丰富的意蕴,从文化本身的性质来说,由于文化本身强大,影响力渗透力和引导力较为显著,这种文化必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励人们的文化自强。这种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群体认同,一定蕴含着人们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核心价值,从而推动着文化的向前发展,延续着文化的发展脉络。比如,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就成为显学,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并被数代人所传承,长期以来堪称国人认同的文化,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被统治者强推外,还是因为各代文化人能够把儒家文化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核心价值加以提炼发扬,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我安身立命之所,并能够把这些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治家理国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实践中,自觉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他们的使命所在,从而使儒家文化能够在数千年的时间流逝中,仍能被发扬光大。另外,文化的核心价值被其秉承的族群所坚守后,对于一个民族或者集团的自身发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即使所认同的生命个体或者群体处于一种流散的艰难境地,仍然能够保证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当然也是认同的文化。比如,犹太民族在失国后成为一个流亡世界的流散民族,但是即便如此,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是因为犹太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正是因为其认同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流亡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失去了社会地位、财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犹太文化中的重视知识、家庭和节俭等核心价值观对于犹太民族的文化生存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像一根纽带紧紧地把这些流亡世界的犹太人联系在一起。[2](P42)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认同的文化一定是具有核心价值追求的文化,这种核心价值也一定是被其对应的群体所接受和坚守的文化。以上是从文化本身出发来认识认同的文化的,但是任何文化都是发展的文化,随着时间的迁移,一种非认同的文化可能具备了认同的文化的内在特质,而转化成为主流的认同的文化。如西汉之前,黄老学术流行,其当然是处于认同的文化地位,但后来儒家文化却代替它成为认同的文化。还有一种原先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是某一群体的认同的文化,可能因为其核心价值不符合时代和主体的要求,而成为非主流的文化,失去了认同的文化的应有特征。如战国时期,处于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百家争鸣状态,在各诸侯国的起起伏伏中,各家学术文化也是处于认同的文化与非认同的文化的跌宕不定中。

以上是从文化本身来认识认同的文化具备的内在本质,但文化终究是人化,认同的文化的延续当然不能离开主体人的参与,某一文化主流与非主流,认同与非认同都与人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研究认同的文化也必须从文化主体出发,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可能使一种文化成为认同的文化的重要原因,这种主体性的创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一种文化领域到另一文化领域,对异种文化认同后的对原文化的一个改革与创新,如日本文化就保留有很多中国唐朝文化的痕迹,但其不是对唐朝文化的全盘照抄,而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对日本原有文化的改革创新而使其变成日本民族所认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自始至终生活在一种文化中,在传承与继承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化进行一种改造与创新。活跃于当代社会的诸多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并能保留于认同的文化地位,很多基于这种情形。除此之外,在一社会或集团中,统治阶级或者管理集团为了推行有利于统治和管理的主流文化,为了便于主流文化被生命个体所接受认同而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把自身所推崇的适合于自身统治的主流文化变成广大民众的认同的文化。

当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目标,应努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人民所认同,并成为认同的文化,这是当前基本的路径选择,但实现这一目标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文化的一个重大挑战,更应是我们实现把主流文化打造成认同的文化的重要机遇。抓住了这个机遇,有所作为,就必将会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使主流文化变成认同的文化的根本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认同的文化的根本目标,应推动生命个体或者群体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由自发向自觉前行,让其主体性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得到张扬。任何文化的认同都不能忽视主体人的存在,而任何认同的文化也必须从主体人来加以考量,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文化认同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认同该文化的生命个体或群体对此文化的认可与接受,但未必就能从此点判断该文化是一种认同的文化,当生命个体或群体对该文化的认同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时,对文化的选择判断是被动的和懵懂的,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更多是一种复制与重复,即使对此文化有改良的意愿,亦只是对此文化以前内容的参照,而不是接着或延续以前文化而向前发展,从而很难判断此文化是一种主流的认同的文化。唯有当生命个体或群体对文化的认同上升到自觉状态时,其才会有意识地参与进去,才会是在自我理性判断基础上的自觉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认同的文化有着改革与创新的冲动。所以,处于生命个体或群体自发基础上认同的文化不能称为或自称为认同的文化,当然,可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演变成认同的文化。只有生命个体或群体的自觉认同,才有可能是一种有力量的文化,也才有可能是一种认同的文化。所以,认同的文化一定是自信的文化,它绝不愚人,也不媚俗,更不迎合,而是通过自身的力量不断提升生命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不断提升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不断促进个体和群体全面发展的文化,也真正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所以,向认同的文化方向跃升,就要在文化自强的基础上,激发生命个体或群体的文化自信,使文化与人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全体人民所认同的文化,就必须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我们的主流文化真正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关注人民群众的情趣,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真正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认同的文化的根本目标,应不断提炼自身的核心价值,使其达到个性和共性、为我和为他的统一。认同的文化一定有自身的核心价值,并围绕核心价值而自我发展,所以,一种文化要成为认同的文化,应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炼自身的核心价值,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认同的文化的核心价值必须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发展问题上,有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文化应在全球化时代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唯此才会是多元和多样;但同时,一种认同的文化也是共性的,其共性表现在内核中具有的世界所认同和倡导的普世价值,内在地包含科学、伦理和审美,真善美的追求是其基质。认同的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必须是为我与为他的统一。文化的为我性表现在文化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否则此文化是狭隘的,只有一种文化既是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又把世界的发展作为己任的,才是一种真正的认同的文化。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认同的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断提炼文化的核心价值,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其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使自身努力成为一种开放的文化、发展的文化和真正被世人所认同的文化。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