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女性身份认同与领导行为——一项基于生活史的研究

时间:2024-07-28

张素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女性身份认同与领导行为
——一项基于生活史的研究

张素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上海201204)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位企业女性领导的深度调查访谈,从个人生活史视域,研究女性领导问题,探询女性身份建构与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女性早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与女性的领导方式紧密相关,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身份认同可能与领导角色之间存在紧张,这种压力既促使女性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又使其在实践中面临冲突和挑战。

女性领导;身份认同;性别身份;领导行为

一、研究问题、对象和方法

女性领导能力的提升和女性发展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它既需要社会和组织为女性创设更好的制度、文化、家庭和教育环境,也需要女性自身心理、意识的改变。近年来,理论研究者、政策制订者和组织领导者都在不断探讨如何创设性别平等的环境,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这些政策和行动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效力?女性上升通道中的天花板是源自那层看不见的玻璃,还是源自女性的心理?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顺利越过人生的一个个障碍,跨越了性别的藩篱;另一些女性选择远离竞争,自然也就与领导岗位无缘。那么,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极少数,那些成功的女性领导在其人生的关键点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的?她们在困境和危机中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模式?她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其行为的动因怎样影响她们的行为选择?她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进而超越自己的?在今天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中为什么是她们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事业成功在带给她们荣耀、满足和快乐之时,她们又会有那些常人难以体悟的感受?女性的内心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强大,足以应付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女性如何能够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种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事业的成功?我一直认为,作为前行者和榜样,她们的故事和经验,也许能够使那些遥望高处的女性从中得到启迪,获得进取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使那些正身居高位的女性找到些许自身的影子,得到共鸣和共情,并反思自身,促使领导能力得到提升,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因此,我希望近距离接触她们,以便去探寻答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找到了本文的主人公。我是在一个女企业家的短期学习聚会中认识她的。作为一名研究者,我被允许参与观察她们的培训活动,在几天的活动中,我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活跃的人,话不多,虽然来自南方,却有着典型的北方人的长相,高挑的身材,皮肤黝黑但紧致健康,浓眉大眼,妆容精致优雅,眉宇间却略带忧郁。这是一位特殊的女企业家,她没有跌宕起伏的奋斗历史,她不是通过自己千辛万苦的努力走到权力的巅峰,而是一个偶然和意外。她是在面临最残酷的死亡威胁和亲人的离去后,接过了丈夫手中的事业。今天,她已经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南方最著名的城市,在北美和日本以及中国内地几个大都市均设立有分公司,拥有近4000名员工的女企业家。

当我略显迟疑地说出自己的研究目的,希望能访谈她的时候,她似乎没有我通常会遇到的谨慎和质疑,而是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并约定了时间地点。访谈非常顺利,与在课堂上的沉默不同,在她不大的宿舍会客厅中,她表现得很健谈开放,本来预计2个小时的访谈,我们却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暮色开始在房间弥漫,我们才意识到,时间过得真快。在她的言谈举止中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她的表情。有时候,在她讲述的刹那,会有一丝茫然掠过,愉快的表情消失了,眼神越过对面的窗子,似乎是落在不远处的湖面上,又似乎是更远的地方。她双手抱着水杯,热气一丝丝袅袅升腾,空气一下子凝固住。我不知道,这一刻,她想到了什么。

如果从幸福感,从人们乐见的传奇来衡量,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型案例。但是,在倾听她的故事过程中,我却为之感动并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我试图去理解她。因此,访谈结束,我一遍遍阅读原始访谈资料,希望运用我所熟悉的领导理论和女性理论,找到解读的钥匙,并开始了本文这一略显特殊的研究。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却照见了自己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走实证主义的道路,而是选择了质性研究,或者说是个人生活史的研究,其研究旨趣不在于揭示女性领导活动的大规律,而是致力于关注女性领导的内心世界和体验,并透过她们的行为选择探寻女性领导的认知特性、人生经历、生活信念和人格特质等对其行为产生的微妙影响和变化。现实社会中,领导行为是复杂和变动不居的,一种行为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行为主体又是怎样的状态等等,是任何一种领导理论所揭示的规律都难以真正详尽解释的,而通过生活史的展现和领导主体的讲述,也许能让我们从另一种视角理解和研究领导活动。此外,从学习理论来看,探究个体认知的内在发生机制,是个体获得自我反思能力,在局限性中超越自身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有效领导的关键是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尝试去理解追随者的个性特点。通过访谈和个人生活经历的讲述中,从某种意义上,也会促使女性领导开始反思和观照自己的行为,理解自己的行为,进而坦然面对那些行为和心理中的矛盾之处,探究其缘由,寻找女性领导内在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源泉。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女性的困局也许蕴含着未来自我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然,成人的生活故事和对它们的叙述本身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一次身份认同过程,一次主观意义的构建过程。戈夫曼(E·Goffman)在其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其行动将会影响到他人对某种情景原有的定义和认识。个体会以一种完全策划好的方式行动,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表达自己,仅仅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个体也许会从他人那里唤起自己所期待的某种回应。[1](P17-19)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个人生活的经历是在不断再造的,诉说的过程其实也是女性领导说服自己,向自己解释的过程,通过这一自我解释和说服,梳理自己的思想,洞察行为的原因,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此外,主观意义的表达和主体表现并不会是有意识的和直接外露的,它们只会是模糊不清地隐藏在被访者的谈话中,因此,本文主张的自然是走进生活现场,不仅是身临其境,也要心在其中,持同情的理解,倾听诉说,在具体的、丰富多样的现场和生活经历中,从那些讲述的故事、模糊的絮语、微妙的表情、也许是有意编织的记忆中捕捉或是剥离出别样的意义。

总之,这是一个关于女性领导的故事,是讲述和记录的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故事,故事是思想的家园,透过故事,令我们反思,获得启迪。也许每个读者从她的故事中,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会看到不同的人生,并会有不同的意义解读。

二、转述和解读的生活史:陈萱的故事

陈萱①出于研究伦理的要求,此名字为化名,关于研究对象具体的身份信息在文中也做了处理。,一名女企业家,来自南方某国际大都市。1960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普通职工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务农,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时,参加高考,并考中当地一中专学校。毕业后在职业学校教书并和高中同学结婚。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其丈夫下海,来到南方,随着事业逐渐发达,陈也辞职随夫来到南方。10余年间,其开创的公司日益壮大,成为国内知名企业。2005年,陈的丈夫去世,在亲友和职工的质疑中陈出任公司领导。之后,历经艰难困顿,陈终于带领公司走出难关。迄今,陈的公司发展顺利。

有父母的孤儿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个叫前旗的地方,这里临近阿拉善盟,是一个蒙汉杂居的地方。我的父母虽是汉族人,但是,受蒙古族的影响比较大,性格朴实单纯,非常正直,对子女也非常严格。父母都是老党员了,父亲是当地供销社的干部,母亲做妇女工作。我们兄弟姐妹6人,我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当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因为工作,把我送给了别人。因为是女孩子,也许是舍不得,也许是听了亲戚的劝阻,后来,又要了回来。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受重视的孩子。一次,母亲背着我骑马去开会,到了地方之后,打开襁褓,发现我头朝下,口吐白沫,母亲把我提起来,拍了拍,突然间我哇哇大哭。“还好,还有气儿”,母亲说着就把我丢在地上工作去了。当然,这并不是我的记忆,而是母亲和几个哥哥们在我稍大点后经常说的笑话,这笑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上学了,当时学校条件很艰苦,没有暖气,冬天要在教室里生煤火,我就一早到学校去捡树枝,拿到教室生煤火用。小火炉冒着滚滚的烟,我们就在浓烟里上课。我拼命学习,我和你讲,我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我的成绩总是在班里前一二名。我每天打扫卫生,擦黑板,看到事情就做。老师非常喜欢我。我是班长,基本不用班主任费力,我会把班级管得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很佩服我,说我有组织能力,是个有主意的人。那时候学校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就到地里去干活,经常是我一个人埋在一大片田地里干活。

从小学初中高中,我一口气读下来,1975年,我高中毕业,下乡去了。到了一个牧区劳动。牧区和农区不一样,牧区的活儿更累更重,生活更艰苦。我不怕苦,只要有活儿干,就能生活下去,这对我以后的人生来说,是宝贵的磨砺。我今天处理事情、思考问题,都与当时的锻炼分不开。

访谈结束后不久,我有机会来到内蒙古,那是一个深秋时节,灰蒙蒙的天气里,不远处的贺兰山脉黝黑雄壮,像从天而降的利斧直直劈将下来,砍断了人们的视野,顾自绵延而去。风从更遥远的西部腾格里沙漠吹来,粗砾的黄沙打到脸上,看到满目茫茫枯黄的草原,耳边似乎响起了《鸿雁》这首歌,苍凉悠远的旋律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姑娘,立在凛冽的风中。陈萱的童年和少年留给我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婚姻和家庭

读书的时候,我认识了我后来的丈夫,他比我高两届,在学校非常有名气,人长得帅,能力强,很有号召力,是学生领袖,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同时参加高考。我运气不好,考了一个中专学校,学的是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他考上了外省一所知名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职业学校教书,他到了政府部门工作。我们家是传统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婚姻很慎重,谈朋友结婚都是由他们安排的,但是,我的事情没有让他们操心。我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工作后不久,我们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之后,孩子出生了。我从小就梦想当个妈妈,有自己的孩子和家。我丈夫的事业很顺利,几年以后,他已经是一个受领导重视,前途无量的青年干部了。我的工作也很轻松。我喜欢做一个贤妻良母,操持家务,陪伴丈夫和儿子。我很知足。这种生活过了几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幸福。80年代末期,我丈夫放弃了铁饭碗,南下投身商海,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纺织贸易、畜牧业开发和房地产等。凭他的能力和当时的大环境,公司很快发展壮大起来。1992年,我辞掉内地的工作,带儿子一起来到丈夫所在的城市。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们做国际贸易,要处理来往函件合同,我就学打字,学英文,练打字练得指头都肿了,虽然很累,但很开心,有丈夫带领,我只需做具体的工作,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心里很踏实。4年后,迎来了我们的女儿。我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爱好,我自己设计衣服,到国外旅行,也会和丈夫到内地照顾生意上的事情。

2006年,一切都改变了。那是春节前,因为一个意外,丈夫突然去世。刚刚还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男人,转眼间,阴阳两隔,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大声叫着,要救他的命。当时医生告知已经没有办法了,我不甘心,我要救他。我终于联系上了SOS飞机,把他送回内地。在飞机上,有两个工作人员,我紧紧攥着丈夫的手,我不能失去他。我尽了一个女人最大的努力,但是最终没有救活他。开完追悼会,回到家中,女儿望着我,说:“妈妈,我们以后要挨饿了,是吗?”我眼睛盯着孩子,告诉她:“不会的。妈妈行”。我不能对着他们哭,绝对不能。紧接着,我发现,厄运才刚刚开始。我正面临更大的困难。当时临近年底,我们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工人数量大,年底工人的工资要发,工作会议要开,银行贷款要还,真是千头万绪……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企业要垮了。

安逸的生活戛然而止。那一刻,她的世界坍塌了。她试图抓住幸福,但童年的阴影再次袭来,命运又一次抛弃了她。坐在我面前的她陷入回忆之中,讲述不再流畅,而是停停顿顿。好一会儿,我们都沉默了。

妈妈和校长

我挺过来了。一开始非常艰难,但是,企业没有垮,相反,发展得很好。有时候,荣誉和灾难是两块试金石。看你周围人的反应,你就知道世态炎凉了。我非常感谢恶劣的环境,如果没有这个恶劣的环境,我想说前半生我是一个白痴,我不知道很多的东西,不知道这一块试金石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浪。能够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持就是女性的爱心和责任心吧。女的搞企业有一个特点,不是追逐名利地位,我不就是“家”大了一点嘛。别人说我是企业的妈妈和校长。非常不可思议,两个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你,你的喜怒哀乐他全部在观察。看着他们,为了他们,你要往前走,对不对?企业也是这样啊,数千名员工在等你发工资,有些一家人都在你的公司里干,企业垮了,他们就没有生活来源了,你怎能辜负了他们?我是看着这个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知道事情从哪里做起,怎么去做。

打理企业需要智慧。比如我们需要请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你的能力是三尺高,你不能把他的能力压到二尺九,那不行的,你一定要请进来让他发挥到五尺六尺,比你高,那才是你请他的目的。如果你请进来的这些人,他能够很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的老板。”那你就是很了不起的了。那是因为你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你要关心员工。有一次,我到内地的生产基地开会,在会上,我说,我要做工会主席。我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10个人一组,那这个组长就要去观察其他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婚丧嫁娶,随时都会发生。为什么回到自己家住的和住在工厂的出事率不一样?回了家有孩子、老公、妻子、亲戚,又要参加社会活动,有一点情绪也就忘掉了。在厂子住的就不一样了,下了班,他要一个人承受。我是想告诉管理人员,员工的情绪很重要啊,你要关注。你看她失恋了,你也没有去开导,他家里有困难了,也没有人帮助,这肯定是要出事的。那是人,人可不是机器。我告诉我的职工,如果有一天,你们发觉我把你们当机器用,你们可以炒掉我。我跟你讲,把这些工作干好了,表面看好像是辅助的,根本是一回事,是你换了一个方法在调节他的情绪,在调动他的积极性,他开心了以后,他干起活来效率高又愉快。我的职工在我的公司内部,哪怕离开企业了,我都要告诉他,撞到困难要记得我。我一直认为,职工开心的时候也能记住你,悲伤的时候也能记住你是最好的。如果要忘记的话,就选择开心的时候忘掉你,悲伤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你,你要用眼睛对住眼睛告诉他,无论任何时候撞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我。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和他们越近越好,还要有距离,要把握尺度,尤其是女人。有时候,太近了,反而不好管理了。

有人说:“女人工作起来就像一个男人。”今天人们常常说起女汉子。我不欣赏这样的人,女人应该是从容、优雅的。不过,女性在社会上做事,的确很难。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人生,我宁愿回到大草原,就做一个农妇。

陈萱这么说着,她的语气似乎不再轻松明朗,而是带有一点绝决和向往,之后,干脆利落地结束了她的谈话。

三、诠释与思考

我们的生活中,会随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境遇,我们或是喜欢、或是排斥,心随境转,境遇塑造了我们。但境遇其实隐含着深刻而强大的内在结构,往往会成为研究者解读个体行为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当我们从深层次去理解,促使个体作出选择的主体意义和情感导向,个体经验及生活状态,个体境遇问题带给我们的困惑也许就找到了解决的答案,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行为的因果关系就会得以显现。当然,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是一点之观。

(一)早期经历与领导效能感

“要了解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和感情,根据常识,应当从其家庭背景和幼年生活中去寻找线索”。[2](P17)经验和经历是影响人生的核心力量,一个人成长中的经历及在关键时刻的经验、尤其是早年生活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影响其领导行为。希尔在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的发展使每个人产生不同的个性类型,并体现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就像有的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有的孩子喜欢我行我素一样,在领导活动中有些人尊敬并且依赖于权威,有些人则相反。[3](P29-44)领导活动是一项充满不确定因素、风险和挑战的活动,承担这一责任需要高度的自尊和自信,需要领导能力和技巧,也就是说需要个体具有较高的领导效能感。所谓领导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领导能力的信念,它会影响人们对机会的选择,激励人们以更大的努力迎接挑战。研究显示,领导效能感对女性发展自己的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陈萱呢?早年生活带给她的又是什么?陈萱并不是一个女强人,在商场久经历练,在丈夫出事前,她只是偶尔陪伴丈夫出席一些活动,她的重心是家庭,她过着安逸的生活,她关注的是生活的乐趣。然而,在内心深处,她却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源自她被遗弃的童年。母亲和家庭对她的忽视,懂事后听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遗弃感一直伴随并紧紧抓着她。为了抵御这种恐惧,她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要自己做到最好,她知道只有得到大人的喜欢和认可,她才不会被遗弃。于是,她成了一个最懂事的孩子和学生。

幸运的是,恐惧和不安全感也让她获取了能力和自信。也许是早年的不安全感迫使她假自信以显得知晓事理,也许是出于对恐惧的过份补偿,需要用强大的自信来平息内心的恐惧,无论怎样,早期遭遇看来已灌输给陈萱一种信念,让她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宰,“知道”自己能够不依赖他人,完全以独立的个体求得生存,让她随时准备着在崭新而未知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所谓逆境造人,在不懈的努力下,幼小的心已经武装得格外坚毅和坚强,已经获得应付外界的技巧,已足以迎接来自生活的种种挑战。因此,当在人生的盛年,又一次,她面临考验之时,她已经能对灾难处之泰然,知道毫不惊慌地处置面临的障碍,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这种品质,正是那些过着平静顺利生活的人身上所缺乏的。

(二)身份认同与性别敏感度

身份认同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即个体在发展中对自我的身份或角色加以认知、识别或内化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它是认识、情感及行为的综合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它要回答的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里”的问题。身份认同不是社会成员被动地接受某个身份的过程,而是个体主动地寻找自己社会行为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身份。无论是对于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自身与“他者”区别开来。

性别身份是一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是源自遗传的先天生理特征,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习俗规范和国家制度规定等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风俗规范和国家制度规定等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性别身份认同是个体整合自我意识、生理特征、社会期待、既往经验、现实环境以及未来期望这6个层面,形成统一的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接受和认可自我的性别角色,并承担这一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职责。[4](P51-52)性别身份认同是社会化的产物,然而它一旦形成却会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并进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此外,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基本的性别身份认同,自我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扮演不同的身份,并按照不同的身份对自我进行整体性界定,因此,自我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并有多重身份认同。在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之间个体的认同也许是一致的,也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当不同角色和身份认同之间出现冲突时,自我社会生活的建构就会出现问题,导致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感,行为选择和动力也会由此受到影响。

身份认同尤其是性别身份认同影响女性的领导行为。不同的人不仅在领导风格和行为上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在对组织的认识、理解或者在分配任务、与下属的关系建立等行为模式上也各有其自身的生活背景。由于传统文化、历史、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女性领导的身份认同也许会存在矛盾,并由此导致女性领导领导能力和心理的发展。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女性领导的性别认同和领导身份认同之间。性别规范无处不在,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长期的浸润中形成了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几千年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是贤妻良母的规范要求,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女性是温柔、贤淑,依赖男性的,男性是社会的主宰,是刚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由于在男权社会中男性长期以来被赋予了领导权,人们亦形成了对领导特质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是以男性的行为特征为价值标准的。于是,女性的模式化概念与领导的模式化概念就存在了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范和定义,以及对领导的规范和定义极大影响了人们对女性参与领导的认识,对于女性认识自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女性领导在工作中常常会面临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如何做;作为一个领导者,又应该如何做。社会对两者的角色期待往往会存在分裂,女性自身也会深陷这种困境之中。[5]性别认同与领导刻板印象之间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塑造着女性并影响到其人生的发展,这种影响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偏僻落后的乡村女孩子,或许更为显著。陈萱的人生经历,我们会看到性别作用的影子,时而隐约,时而彰显,也会看到领导刻板印象对她带来的困扰。因为是女孩子,是多余的,险些被母亲抛弃;因为是女人,她能感受到强烈的对其领导能力的质疑。在领导活动中,她更多的是以一个女人的视角去观察和行动,她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母亲,是保护者,她视企业里的员工为孩子,她的领导风格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性关怀一面。虽然她充满了自信,有较高的领导效能感,其实,在意识深处,她认同的依然是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她选择成为一个领导者不是要获得权力和地位,而是命运的迫使。因此,她有极强的性别敏感度。

性别敏感度对于一个女性领导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是有助于提高女性的领导能力,还是影响女性领导能力的发挥?也许,并不能一概而论。一个具有较强性别敏感度的女性,也是一个女性气质类型较强的人,性别身份认同使得她对于组织的理解,对于认识领导的使命上,相对于一个男性气质类型或是双性化气质类型的女性而言,显然是不同的,她会更倾向于适用社会认可的女性的方式管理和领导组织成员,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但是,过于单一的领导风格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遇到困境?因为领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它受主体的领导效能感、性别身份认同、实际能力、组织环境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性别敏感度会影响领导效能感,传统的性别观念会导致女性对自我的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丧失进取和竞争的信心和勇气。但是,一个性别敏感度高的女性,由于具有较强的领导效能感,她同样会以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然而,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影响还是存在的。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陈萱特殊的经历赋予了她较高的领导效能感,它调节了传统和世俗偏见对自己的影响,但是,较高的性别敏感度还是影响到其生活的态度和主观幸福感。而且,在其意识深处,性别的偏见依然存在,从长远来看,它抑制和束缚了陈萱领导能力的发挥。

陈萱的故事结束了,陈萱的人生还在继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自身行为和信念的种子,然后,弄清它们生存的土壤,找到令其茁壮成长的未来。

大约半年后,我在媒体上看到她,她站在记者面前,自信地接受采访。不知道此时此刻,她是否已解开内心的迷惑。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一定正在变得逐渐强大。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争,是仅仅关乎一个人的战争。那是一段悲欣交集的路程。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美]理查德·尼克松.领袖们[M].施燕华,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美]梅尔文·希尔.父亲的法则:精神分析中的领导和象征性权威[A].[美]芭芭拉·凯勒曼.领导学:多学科的视角[C].林颖,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耿文秀.女性心理与成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张素玲.女性领导风格理论及其局限[J].山西师大学报,2010,(1).

[责任编辑李冲锋]

Woman Identification and Leadership——A Study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ZHANG Su-ling
(Department of Academics,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By using the wa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author interviewed a femal entrepreneur.Based on her life cycle,it tackles women’s leadership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ir identity and their activities.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ization of females in their early years relate closely to their future leadership.A tension may exist between female’s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role of leadership.Such a kind of tension helps foster a unique leading style of female officials as well creates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in practice.

female leaders;identity;gender identification;leadership

C933

A

1674-0955(2015)02-0069-07

2015-01-16

张素玲(1970-),女,河南舞阳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