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盖冬,郝亚杰,于磊
1.赤峰市医院医务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历史上,人类屡遭传染病等危及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统筹协调公共安全工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兼常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2]。可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方式是提高社会的智慧化、科技化水平。本文从突发共卫生事件应急建设的医院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应用医疗大数据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造成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疫情、群体事件、食物中毒、职业暴露危害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事件[3]。医疗大数据指的是一组与群众健康水平高度相关的医疗数据,这组数据会对群众的疾病预防、健康监测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4]。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很多国家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当地人民和整个国家都造成了巨大损失,从而造成了国家政治局面的动荡。智利于2014年首次发现了寨卡病毒。2015年,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当前流行的猴痘病毒,也于5年前的尼日利亚发出预警信号,这都反映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直是影响公众安全的焦点。欧洲多数国家也在19世纪出现了危害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很久以来,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分类到人权的议题中,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5]。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提出了“3T”原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传播工作中的一些方法、细节进行了详细研究。3T原则是由英国著名公共危机学家M.Regester.Michael在《危机管理》中提出来的一种理论,核心思想是强调数据信息在处理危机时的重要意义。3T原则指的是三个以字母“T”开头的三个关键点,包括Tell You Own Tale(说明发生了什么)、Tell It Fast(尽快说明情况)、Tell It All(说明所有情况)。强调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应将发布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以最快速度,真实、客观地发布全面的权威信息[6]。在我国,直到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和关注才刚刚起步。非典型肺炎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暴发的最严重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2013年2016年我国应对H7N9型禽流感事件来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公布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得当,疫情得到了迅速控制。但这些都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的一系列补救性措施。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卫生领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有些策略在具体实施上仍需进步一探讨,全社会需构建前瞻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
大数据时代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利用物联网或者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实现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形成高效且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的建立是跨系统、跨数据结构的一次协同,对促进资源整合、减少信息孤岛情况、推动大数据全面应用等均有积极作用。采用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形式,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贯通则是搭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通过公共服务新模式的实践可知,本模式不仅在最大限度上达到省时、省力、省钱的效果,还能够应用公共服务电子监控系统实现对公共服务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督与管理。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医疗大数据”在思路、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7]。先挖掘后共享,是医疗大数据的特点之一。2018年9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颁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家医疗机构基本已经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oopital informahon system,HIS)的建设、利用及普及,全国三级以上医疗机构HIS建设率达到了94.8%[8]。各地区要建立起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插件将医院HIS系统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系统联结在一起,通过敏感字段及检查检验危急值的自动监测及智能提示,直接将传染病监测上报卡嵌入到医院HIS系统,智能报送实验室检查阳性的患者,取消疾病信息、患者信息的二次录入,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将疾病监测由被动监测向主动智能监测转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流程及时有效。
广泛利用手机APP如购票软件、外卖软件、打车软件、导航定位软件等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推行居民实名制就医,提倡患者使用身份证、医保卡、健康码挂号就医,居民的全部个人信息、诊疗信息通过身份证号或健康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居住地、出生地、职业、性别、是否于近期出现过传染病发病症状、是否到达过疫区、是否接触过可疑传染源等。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实现人口健康信息采集、互联互通、分析利用,着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医疗大数据共享。在出现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及时将患者的生活轨迹、旅居史及就诊信息联系起来,直接呈现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流行病学接触史,按照流行病学特征,将可疑患者逐个进行排查,对传播源头进行追溯,第一时间发现传染源,做到彻底切断传播途径。
开通云诊室,实现患者线上问诊,医师线上接诊等功能。同时发展视频、电话问诊等方式,组建专家咨询团队,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疗服务,为就医群众减少接触。组织传染病专家成立线上接诊小组,及时排查可疑患者。做好其他慢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指导患者居家服药。同时医院可开通药品物流配送业务,将慢病患者必需的药品快递到家。医师线上接诊等功能,既能减轻大型医疗机构压力,避免传染病暴发人群聚集时的交叉感染。
一级医疗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的最底层,一些疾病的首诊患者往往选择社区卫生中心就医[9]。目前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较大,但社区卫生资源、人力资源等仍存在不足、短缺的现象,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真正发挥其预防、医疗、保健的作用。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在疫情防控的首要关口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设立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检查检验能力,如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应有社区医师负责上报。②要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家庭医师负责为本社区所有居民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管理档案”,同时,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健康档案数据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在居民健康信息采集整理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加强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的质控工作,使家庭医生不仅会看病,而且会管理。掌握了解居民健康动态,及时向社区居民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对社区居民进行分类管理,保护好健康居民,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对可疑患者做到早转诊。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常备预防和消毒药品,承担对居民家庭和本社区公共场所的消毒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可设置集中隔离点。④要不断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传染病防治、自身隔离防护的知识,成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团队,如有疑似传染病疫情发生,可以迅速反应。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待遇,将社区医疗工作和社区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一步就是合理配置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尤其是一级医疗机构。
在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现,在传染病暴发初期,因为医疗资源的有限以及医务人员对新型传染病了解程度不足等原因,很多传染病排查工作给患者造成了经济上的负担。医疗机构为防止漏诊疑似患者,或多或少存在过度诊疗现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及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满。同时,传染病确诊患者康复出院后的康复费用也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10]。因此建议将传染病排查所产生的门诊检查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诊疗费及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完善医保结算体系。将DRGS等支付手段与医疗大数据平台相结合,做到科学支付。为传染病及疑似感染患者减轻社会心理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保险机构要高度关注因传染病疫情暴发导致的家庭收入下降及微小企业经营不善等问题而暴露的社会矛盾。
传染病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过程中,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11]。①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重症、感染性疾病、急症患者救治能力的医务工作者,组建一支院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组,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培训包括自身防护能力及医疗救治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②要合理配置院内医疗防护物资,做好物资储备工作,提高救治能力。③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传染病暴发等突发事件面前,可以迅速启动,各行政科室与临床科室迅速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日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④可通过医院HIS系统、门诊系统、急诊系统、感染控制系统的医疗数据,开展院前流行病学筛查,运用抽样调查法对传染病暴发期间就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统计进行监测,充分保证筛查工作全面有效。对就诊患者可建立人工智能随访观察机制,确保离院患者及康复出院患者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受全球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其应对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全社会要搭建良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一是要合理利用医疗大数据真实客观地反应事件本质,同时规范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利用,提升智慧化程度。二是要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管门槛前置,大力培养有素质、水平高的医务人员团队,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救治能力。由以往的“亡羊补牢”应急响应模式,转变为以智慧化、科技化为核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12]。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管理方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三级保障体系,重大传染病控制预防体系、上报体系。我国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措施是正确且有效的,作为医疗机构的医政管理工作者,应继续深入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新方式新举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