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学芳
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山东 菏泽 274000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开展,关乎着医学院校的科研实力,在医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如果未落实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则会导致各项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会对实验室人员、学生带来健康威胁,甚至给社会带来隐患。 与普通实验室不同的是,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应当以生物安全管理为主。在制定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时,可以参考科研单位或医院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措施,落实生物安全防护,完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生物安全防护机制的完整性,并针对应急事件做好处理。 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一些实验室的特点,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实习生,更要加强管理,为医学实验教学提供可靠支撑。本文就针对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生物安全管理的等级,确定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方向,全落实安全管理,保障医学实验与教学工作的稳步进行。
生物安全就是在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人工或自然生物产品对人类生命安全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所做出的控制,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生物安全。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预防医学、环境保护、生态维护、野生动物保护等,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泛。具体包括以下3 个方面:①对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随着基因工程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使得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短缺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1]。②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 ③天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 在微生物中致病性微生物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生物安全问题, 比如重大疫病的传染、军事生物武器,此类危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生物安全问题。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健康及环境所出现的损害与危险是由于人为操作或人类活动导致,其中包括病原体、基因技术、因人类活动导致特定生态区进入非土著生物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生物入侵[2]。对于生物安全而言,其概念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时空范围较为广泛,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安全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可以概括为, 在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疾病防控机构等单位,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其实验内容与人体健康之间息息相关。 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防护实验室内所研究的人工或自然生物出现暴露或意外释放的情况,同时也包括防止污染技术维护等实践内容。
就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整体内容来看,美国疾病研制中心所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是国际上对生物安全通用标准表述最清、应用最广,且被公认的一项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从微生物的实际危害程度以及安全水平等级,将其划分为四级标准,在我国内,经常将其称作P1、P2、P3、P4 级实验室。
P1 级: 健康成年人在实验室内不会出现疾病等情况,而实验室内的结构,操作流程,安全设备符合实验室标准,同时,配备完善的消毒装备[3]。在医学院校中,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属于P1 级,有1 级防护功能。
P2 级: 健康成年人在与实验室结构设备、 操作流程、安全系统接触时,会引起病情,但并不严重,而此类实验室内应当安装生物安全柜, 并在柜上印有明显标识,拥有2 级防护效果。
P3 级:健康成年人在实验室设施、操作流程以及安全设备的影响下,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实验室内含有致病微生物或其他毒素,拥有3 级防护能力。
P4 级:健康成年人在实验室设备结构、操作流程的影响下,会引发严重疾病,而且在人类个体之间会相互传播, 当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以及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且在实验室内存在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拥有4 级防护水平。
不同等级以及生物安全水平的微生物实验室,所研究的实验内容,要提前上报至业务主管部门获得批准,在投入使用后,也要及时检查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情况,在符合实验室考核安全标准后,才可投入使用。 医学院校实验室也是如此,在此过程中需贯彻落实生物安全管理。
就医学院校或研究所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来看,其安全意识还较为淡薄, 院内所开展的生物安全培训工作,也更强调检测的开展,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实验室的考核工作只是围绕着实验操作技能展开,有关于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内部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部分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往往更注重科研业绩,忽略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而且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验室往往更关注实验工作以及精密仪器的购买,而生物安全设备等却并未及时购入[4]。 比如,当前许多实验室内的安全防护用品不完善,不具备消毒器械、急救箱、工具箱等设备。也有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未标明相应的生物安全等级,甚至部分学生并未经过安全培训就开展实验操作,导致实操过程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难以强化。
在实验室管理中,往往存在管理疏忽的问题,比如化学试剂无色无味常被忽略,而受到实验室管理以及资金的限制,导致学习区、实验区的划分并不明确,学生与科研人员对污染状态以及处理方式的了解不够全面。比如部分实验人员会一边查资料,一边开展实验,并未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或者在进入实验室时,未穿着工作服,也并未及时进行消毒清洗。完成实验后,实验台未及时清理,移液操作时未佩戴帽子与口罩。 许多实验人员将实验标本或者与标本直接接触的物品当作有菌区。但实验室中,即使没有与标本直接接触,也很容易被环境内的实验仪器、实验试剂所污染[5]。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实验室中污染严重超标的问题十分常见,比如实验台面、实验室空气等细菌总数超标,而环境污染会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大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并未贯彻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条文规定。 其中,部分实验室并未明确安全管理机制,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安全检查,打印出相关条文张贴在实验室中。 而具体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手册并不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更不健全,即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操作标准与安全培训内容, 但实验室人员内部开展的生物安全防护培训却少之又少,导致其安全监督意识不强。
在每次实验课程或完成实验后,针对已经使用过的一次性采血针或者采血微量吸管未及时处理, 染血棉球、纱布以及标本未放置到合理位置,所产生的废弃物未及时得到清理[6]。实验完成后,废物混放等情况时有发生,如锐器废物与普通废物、医用废物与生活废物混放一起。 废物装袋盛放过满,导致废物散落的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在楼道内可发现废弃物的痕迹,引发生物安全隐患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此类废物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如果管理措施的执行不严格,疾病的防控不科学,则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对实验室人员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医学院校环境,给社会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时,未按照规定身穿工作服,或者在实验室内随意带入与实验无关的东西。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实验标准,使得试剂随意溅洒在地面、实验台仪器上。在完成实验后,忽略了洗手步骤,或者所应用的实验用品杂乱放置,未对用品进行分类,污染品与未污染品混放,使得污染问题加重;在倾倒实验垃圾时,未做好分类[7]。完成实验后所应用到的物品未及时进行清洗与消毒,使得实验仪器设备表面附着实验标本等污染物,所用过的试管、试剂瓶等未采取恰当的消毒措施进行清洗;实验操作所产生的废液也随意放置,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具备较强的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在已有的操作、管理条例基础上,完善实验操作手册,日常实验中也要渗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将思想教育落实,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部分医学院校并未开展有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课程,而学生需要在校内完成微生物实验操作,而毕业后绝大多数也是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等内容,如果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不到位,则会对实验操作产生影响[8]。因此务必要落实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凡是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 都要经生物安全培训环节,并设置考核机制,待成绩合格后,才能够开始实验操作。在生物安全培训下,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得到显著强化,对实验操作的危害有所了解,使其在实验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养成严谨、认真的操作习惯,拥有意识极强的生物实验安全观念。
实验室门口应张贴标识牌作为警示,实验室内外也应放置消防器材, 如果实验室内缺少生物安全硬件配置,只是空有实验仪器,则并未达到实验室管理标准。因此要及时配备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工作,完善生物安全防护机制。比如可准备好一次性手套、帽子、口罩等,同时也要配备急救箱、洗眼器。 生物安全防护器材的使用也应当做好培训,在出现问题时,让实验人员能够在紧急状态下正确操作防护用品。所有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了解实验室的安全措施,熟悉实验室的实际环境,认真学习实验室设备的操作方法,明确各个仪器与设备操作步骤与要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也要有一个整体概括,全面掌握各种危害[9]。实验废弃物也要及时做好处理,消灭潜在危害。比如,与溴化乙锭接触的枪头、废液等,要采取专门的处理方式,应用专用容器或垃圾袋进行盛装,不可与其他垃圾混放。
在实验室清洁与消毒环节要落实安全防护标准,先消毒后清洁。 在实验操作中,经过使用且需要回收的器械,要选择正确的消毒机与洗涤剂对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处理好实验台与地面。 完成实验后的标本、一次性采血针、棉球、纱布等废物,要按照具体的废物处理方法,将其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防止废物泄露。 而对于盛放锐器的污物袋要做好标识,加强对锐器的管理,避免伤害到人,同时也要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掌握正确处理锐器伤的办法。
在实验中所产生的污水、 废液属于生物性污水范畴,如果不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而是直接摆放到下水道,则会导致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甚至会引发传染病。每次完成实验后产生的废液,如染色液、血红蛋白测定废液、血液或体液排泄物等,在排放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10]。 同时要及时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污水处理技术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使得污水达到排放标准,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验室管理安全性的前提是构建安全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内应当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章,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首先,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一人一证进入实验室,如果没有通行证严禁进入。 学生、教师、参观人员都需要配备相应的通行证,从而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到实验室中,对实验室仪器设备造成破坏,或者损坏实验成果。实验室内也要定期落实检查制度,除了对仪器设备的检查以外,也要及时检查电路、水路、废液池等,避免因出现故障造成污染物泄漏。进入实验室的人也要穿着实验服与鞋套,保障个人安全。
精密仪器设备的成本高,影响着实验成果,因此要完善对精密仪器的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 每台仪器设备都要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负责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保障实验设备的稳定性[11]。 负责管理仪器设备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以及常见的故障及处理方案。
医学院校务必要加大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力度,落实生活安全管理机制,吸取国内外管理员现金的管理经验,完善培训、考核等多个流程环节,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情况、检查内容,包括安全防护用品的配置、试剂、废弃物等,同时也要检查是否对采集、检验等过程进行精准记录[12]。 针对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完善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构建应急处理机制与事故报告程序,明确管理责任人,减少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实验室务必要全面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实验室人员与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教育等方式,从根源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并不断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得实验的操作更加安全,避免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而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也要防止污染问题的发生,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实验结果受到影响,或者对环境造成污染。总之,要意识到在构建实验室,推动试验开展的同时,要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