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惠
枣庄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枣庄 277100
西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药房内药物种类繁多,高危药品作为西药房内特殊的药品种类,其具有一定的毒性[1]。高危药品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提出,其指出“在使用错误的情况下会对患者造成重大损伤的药品”即为高危药品[2]。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每年均会因高危药品管理不当和应用不当导致患者严重伤害的发生[3]。高危药品的安全使用依赖于医生、护理人员以及药房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但是其中药房管理人员是最重要的环节,其在高危药品安全使用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对于高危药品的管理仍然需要以药房管理人员为重点。为此,该院针对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观察其具体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接受西药房安全管理模式的20名管理人员和该院收治的1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将该院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接受西药房常规管理模式的20名管理人员和该院收治的11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研究组20名管理人员中男13名,女7名;年龄28~46岁,平均(37.2±3.6)岁;工作年限3~26年,平均(14.5±2.8)年。115例患者中男65例,女50例;年龄22~70岁,平均(46.3±2.8)岁。对照组20名管理人员中男12名,女8名;年龄28~48岁,平均(38.6±3.9)岁;工作年限3~25年,平均(14.2±2.7)年。115例患者中男66例,女49例;年龄23~70岁,平均(46.5±3.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管理人员和患者对于该次研究均知晓明确,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同意。
纳入标准:管理人员工作年限均在3年以上;研究期间无科室变动。患者均为就诊于该院,无精神疾病,治疗配合度较好。
排除标准:研究期间管理人员有科室变动;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患有精神疾病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采取西药房常规管理模式,按照高危药物的分类进行摆放,注意药物的保质期,对保质期已过或者出现包装损坏的药品及时清理。在药品发放时采用双人复核制度,同时和药房内其他工作人员做好沟通,及时了解临床因高危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汇总、总结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研究组患者则采取西药房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根据西药房中高危药物的变化及时更换高危药品目录,并根据高危药物的分类制订药品目录,同时将高危药物摆放在药房的相应位置。根据高危药物的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对于存在重大危害的药品进行重点管理,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②进一步完善西药房关于高危药物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确保高危药物流通的安全性;固定摆放高危药物的位置,并做好警示牌,提示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③进一步规范高危药物的操作流程,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高危药物管理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对于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④详细记录和统计高危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高危药物的出入、损坏以及丢失等情况;同时制定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①两组患者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4]中关于高危药品不良事件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②两组管理人员高危药品管理能力。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关于高危药品管理能力的内容进行评价,具体包括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储存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以及业务胜任能力4个方面,均为100分,分值越高,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越好。
③两组患者因高危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因高危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具体包括循环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肝脏毒性反应、造血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其他。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药物损毁、药物中毒、药品摆放错误以及警示牌污损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s),次]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s),次]
组别观察组(n=115)对照组(n=115)t值P值药物损毁药物中毒药品摆放错误 警示牌污损1.35±0.32 6.85±1.64 35.298<0.001 1.03±0.04 5.88±0.61 85.080<0.001 3.15±0.95 10.63±1.25 51.090<0.001 4.05±0.57 25.63±5.25 43.822<0.001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因高危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因高危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管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管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储存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业务胜任能力93.33±13.02 80.65±6.65 3.878<0.001 90.84±9.85 81.36±10.15 2.997 0.004 93.91±10.84 83.49±5.46 3.839<0.001 94.46±8.96 84.65±6.52 3.959<0.001
安全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保证管理中的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应用,以此提升各行各业的管理质量[5-6]。西药房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其承载了医院全部患者药物应用服务,而高危药品作为西药房重点管理项目,如果出现管理问题,则可能出现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7-8]。因此,高危药品的管理是西药房管理的重中之重[9-10]。该次研究中显示,在应用安全管理方法之后,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因高危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95%(P<0.05);经分析后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在安全管理中,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了及时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房人员合理应用和发放高危药品[11-12],同时也避免了在药房管理中出现药物分类错误,保证高质量的药物管理。同时高危药物管理制度的完善让药房管理人员的行为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为药房人员的管理行为提供依据[13-14]。在高危药品操作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避免出现药物应用错误等情况的发生。在高危药物应用记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记录必须包括标签信息、药品规格等,以便区分相同名称不同剂量或者厂家的药物,避免发生药物应用差错事件的发生[15-16]。在安全管理模式下,从药物目录、药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以及记录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因此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管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次显示了安全管理模式对于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优势,更有利于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李丽娟[17]的研究中显示,采用安全管理模式后,管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评分有了明显的提升,其研究结果也与该次研究相一致。在该次研究对于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方面的观察指标并不全面,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评价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为西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模式在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其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