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临床医学专硕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7-28

李丹,孙林,刘瑛,程攀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研部,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组织部,安徽合肥 230022

2015 年开始,国内对临床医学专硕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培养既懂科研、又懂临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被称为“双轨合一”或者“医教协同”。

从改革初衷看,“双轨合一”希望培养高级临床复合型人才[1]。但是临床医学专硕培养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 尤其是规培占主要地位,学生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被压缩,导致科研能力效果不佳[2]。

对此,学界从科研认识、制度安排、导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变狭隘的科研认识是第一步,临床医学专硕要利用环境及资源优势,提升科研能力[3-4]。 为缓解时间压力,必须寓科研于临床,对培养方案和科室轮训等进行结构性调整[5]。有研究指出要完善科研管理,包括完善科研基础课程体系、导师科研训练指导等[6-7]。

将临床医学专硕纳入科研课题管理,可以使学生锻炼科研各环节的能力,从而增强科研能力。但是,基于科研课题管理进行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如何,学界尚未就此达成普遍的共识。 该文基于在临床医学科研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基于科研课题管理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1 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的含义

该文探讨的课题培养模式聚焦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 科研课题是指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开展的科学研究课题,包括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应用性科研课题等。 因此,科研课题管理为对科学研究课题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基金设立、项目设置、组织课题申报与评审、课题过程质量跟踪、结题评审、课题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等。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指将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课题管理的全过程中,并着重通过科研课题管理把控课题进度和质量,确保临床医学专硕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和锻炼课题研究中各个环节的知识,从而达到提升科研能力的目的。

2 基于课题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早期培养规划、确立科研目标

在临床医学专硕入学早期进行及时、合理的培养规划,对于改变专硕“科研懒惰”思想尤其重要[8-9]。 在院规范性培训具有实施周期长、轮转范围广、各方协调要求高等特点,传统模式通常是学院出台比较笼统模糊的培养大纲, 由导师或学生个人根据安排和管理培养规划,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医教协同”的新形势。需要由临床科室和导师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制订较为统一的、对科研能力有着明确量化要求的培养规划,要求学生明确科研目标。实际上,“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的“专业”之名,让部分临床医学专硕淡化了科研意识。认为只有基础性的研究、在实验室的研究才是医学研究。 而忽略了临床医疗科研,而这恰恰是临床医学专硕发力科研的重要优势。将科研课题管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提升临床医学专硕应用性研究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 而第一步就是及早地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明确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和培养目标,改变错误的科研意识。通常来说,可以将临床医学专硕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分为3 个不同的阶段,见表1,统筹长期阶梯性科研能力培养规划体系。

表1 长期阶梯性科研能力培养规划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3 个阶段只是考虑通常情况下的通用模式,适用该阶段划分时,必须全面对该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进行恰当地调整完善,以建立符合该院的阶梯性科研能力培养规划体系。

2.2 扩展课题项目、夯实参与基础

基于课题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于拥有较为丰富的课题项目资源,保证每位临床医学专硕都有质量较高的科研课题进行参与。 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课题资源,强行推行基于科研课题培养科研能力的模式,不仅不会达到提升科研能力的效果,还会给任务繁重的“双轨合一”下的师生增加新的负担。课题项目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课题资源。扩展该类资源需要全面梳理该院所有硕士生导师的课题项目资源,包括正在申报或实施、以本单位实力可以进行申请的各种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级别、难易程度和与该院重点方向等3 个维度对项目资源进行评价分级,整理成科研课题资源台账, 按照合理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课题中。另一类是学生自行组队主持的课题项目资源。 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可以促进临床科研教育[10]。 院所可以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和吸引社会捐资等方式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等专项研究基金,不断扩展其规模,鼓励学生申报该项基金进行课题研究[11]。

2.3 整合课内课外、丰富学习资源

提升科研能力,顺利完成科研课题,还需要不断丰富课内课外的科研学习资源[12]。 尤其要注重循证医学学习资源的建设[13]。 储备丰富的科研知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许多临床医学专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实验设计不合理、文献掌握不全面、研究方法单调甚至错误运用最后导致出现谬误结论的现象,本质是因为缺乏丰富、扎实的科研知识储备。 为尽早掌握开展临床科研的技能,参考华西医院的做法,在第一学年应开设“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和包括临床科研常见问题、科研选题与创新工作、医学伦理等科研培训[14]。 同时,院所应与图书馆建立合作机制,针对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 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讲座、学习沙龙等,形成成熟化的日常培训。 考虑到大多数院所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文科研能力培养规划阶段,日常培训的通常主题见表2。

表2 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日常化培训参考主题

储备系统性的科研知识对于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非常重要[15]。 除了培训讲座外,院所还要联合轮转科室,基于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沙龙,例如该领域经典热点文献交流、病例分析交流、科研设计交流等。院所还应该基于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链接专题会议资源,鼓励临床医学专硕参与在研或感兴趣科研课题相关的专题会议,专题会议报告的内容通常处于前沿领域,并且质量较高,对于临床医学专硕掌握前沿研究成果、学习科研知识、策划科研进展方向等有重要帮助。院所应与图书馆合作设置医学专科图书馆员,负责临床医学专硕利用图书馆学习资源、提高医学科研能力的一对一咨询和小团体辅导。因为除了日常主题培训以外,一对一咨询和小团体辅导可以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 设置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每次参与图书馆培训可获得一次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兑换定制周边、图书借阅延期等权益。 上述基于科研课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资源扩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临床医学专硕培养时间紧张和科研能力提高两方面,这样既可以聚焦学习,使得科研学习和实践逐渐深化,促使临床医学专硕潜心于某一领域,实现“又泛又精”,从而取得一定成果;又可以避免临床医学专硕学习乏而不精,挤占了大量培训时间而又效果不佳的困境。

2.4 融入科研团队、加强导师指导

以科研课题为媒介,可以实现科研团队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全面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能力。不同的临床医学教学单位在多年的发展中基本形成比较明确的亚专业和研究方向,不同导师在某一亚领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基于科研课题管理,结合传统导师制,要求临床医学专硕在入学前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匹配合适的导师和研究课题,使得临床医学专硕,入学时就加入导师负责、 多层次学生融合的科研课题团队。统一要求导师为自己负责的科研课题团队制订基于科研课题培养的计划大纲,统一要求每两周,各科研团队至少组织一次文献报告会、一次科研推进会。 同时要求每位临床医学专硕每两周汇报一次学习和科研进展,由导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科研团队协作克服各种困难。加强导师的指导,充分发挥科研课题团队的作用。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思维。具体执行的频率应该根据不同院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不建议低于1 次/月。 要求对于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能力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导师培养临床医学专硕既需要着眼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要基于科研课题和轮转科室,因地制宜在临床工作中提炼科研问题、进行科研设计、执行科研活动,把科研论文写在临床工作上。 这样既提高了临床能力,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2.5 加强临床培训、促进医教结合

基于科研课题的培养模式并不会将临床实践和科研教学分离,并不是只在实验室里才能从事科研活动。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实战训练”。主要采取以下3 种措施促进医教结合。 ①尽快进入临床培训。 临床医学专硕在完成入学教育后,立即注册进入规培管理系统,以规培住院医师身份立即进入科室进行“规培”,按计划完成临床科室轮转的培训任务。 ②在临床培训期间,协调各个科室安排与本科室相关的学术教育活动,将公共学术教育活动统筹分配到不同科室形成完整体系,避免学术教育活动冲突碰撞和支离破碎。 ③鼓励临床培训和科研活动相结合,在完成轮训规培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学生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导师跟班门诊,促进科研话题与沟通交流。 将不同科研课题分配到对应的科室,交叉课题可以统筹分配到多个科室,要求科室和导师协调,提供科研课题所要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督促学生在临床活动中完成科研课题任务。

3 基于课题培养模式的支撑

3.1 高质量的科研课题项目

培养单位拥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科研课题项目是建设和应用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临床医学专硕模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高质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可以给予参与学生较大强度和较高水平的科研技能训练,更可以在参与科研课题中把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促进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快速提高。在全面实施基于科研课题培养模式前,培养单位必须对本单位掌握的课题资源进行评估。 若课题资源不足,可以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基于科研课题的培养模式。培养单位要梳理现有科研课题资源,不断扩展新的资源,努力提升课题资源质量,推动基于科研课题的培养模式发展。

3.2 规范严格的闭环管理体系

将临床医学专硕培养贯穿于科研课题管理的全过程中,培养单位需要建设与之适应的规范严格的闭环管理体系。 根据PDCA 循环管理体系理论,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4 个环节的循环过程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计划:成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等),协调培养单位相关负责人、学位委员会等负责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实施:由专业学位二级学科、各个临床科室具体实施构建的培养模式方案;监督:研究生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对其课程学习、科研进度、科研成果等进行考核;处理:根据监督和考核反馈结果,培养单位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规范严格的制度性文件,要求各科室制订符合该科室实际情况的具体临床医学专硕培养管理办法。通过这4 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3.3 不断丰富的临床数据库

面对临床医学专硕招生规模和比例不断扩大的现实,在基于科研课题的培养模式下,作为临床医学研究培养单位,必须重视临床数据库的建设。 在建设临床数据库的过程中,促进临床医学专硕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其科研素养。最重要的是,在科研课题管理的背景下,面对繁重的临床培训任务,临床医学专硕不用完全脱离临床轮转到实验室中寻找数据,也不会因为进入科研课题管理而耽误临床培训,从机制上,保证了培养模式中“加强临床培训、促进医教结合”的落实。

4 结语

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的科研能力,是培养临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部分。 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促进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的提升。 该文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在整合前人研究及科研课题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对临床医学专硕进行培养的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培养临床医学专硕模式思维导图

该模式从五个突破口着力,依托三大支撑条件,在“医教协同”培养背景和体系下,促进临床医学专硕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际上,确定培养目标、储备科研知识、训练科研思维、加强临床培训和科研课题研究是紧密相连的。基于科研课题管理对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整合临床实践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培训与科研教学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冲突,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充足的科研机会、资源和平台,促进提高复合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