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

时间:2024-07-28

郁彩梅

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建湖 224700

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用药、针灸等疗法在疾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获得显著效果,但疾病严重者仍需借助外科手术方式、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为手术室,也是最容易发生风险事件的场所[1],各项护理操作用于手术治疗中,可促进手术进展顺利,但若有护理差错发生,则易对手术水平及手术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风险事件概率,甚至危及生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因此如何避免手术室发生护理风险及事故,成为医院所关注焦点。 王艳等[2]证实,术前病情访视、术中体征监测及术后病房交接等内容均为常规要点,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未获得患者满意,鉴于此,该文分析该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10 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室患者行风险管理理论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0 例手术室患者, 管理组(55例):男女比例30:25;年龄20~65 岁,平均(42.53±6.28)岁;手术类型:胆囊手术20 例,阑尾切除术19 例,其他16 例。 常规组(55 例):男女比例31:24;年龄21~68 岁,平均(42.69±6.47)岁;手术类型:胆囊手术21 例,阑尾切除术18 例,其他16 例。 两组分别选取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各15 名展开研究,其中管理组(15 名):均为女性;年龄21~32 岁,平均(22.53±1.14)岁;教育背景:大专9名,本科6 名。常规组(15 名):均为女性;年龄22~33 岁,平均(22.65±1.25)岁;教育背景:大专10 名,本科5 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纳入标准:①均在该院择期行外科手术[3];②年龄范围20~70 岁;③可独立沟通;④有完整性资料。

排除标准:①伴肝肾功能异常;②伴多发性创伤、严重感染性疾病;③手术禁忌证;④正处怀孕或哺乳期;⑤凝血障碍、系统性疾病;⑥精神障碍;⑦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常规管理):术前访视患者病情,详细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教育背景等基础资料,对患者皮肤、静脉及营养等状态综合评估,术中结合实际,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协助麻醉医师完成麻醉,术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有异常及时汇报临床医师处理,且术后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定期回访、对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切实了解,避免术后有摔倒、坠床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情况。

管理组(风险管理理论):①成立专科管理小组:以手术室护士配备情况为基点,成立风险管理专科小组,组长为手术室护士长,组员为各专科组长,小组成员对手术室的风险管理负责,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对手术室可能存有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明确各项风险因素后,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组员指导手术室护士对风险管理措施了解掌握,定期实行专科培训,待考核成功后上岗,保证管理的合理性。 ②建立健全手术室风险管理制度:专科小组综合评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高危风险因素后,综合分类相关因素,结合实际,查阅知网、万方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后,合理划分风险事件,具体分类为投诉、护理记录及意外事故等,且院内还需提前预防输液反应、输血等危险干预措施,明确护理安全细则及规定,并根据手术室人员、设备等情况,制订针对性手术室设备及用具的管理标准,根据各项规定完成实际工作,为手术前、手术后安全提供可靠保障,还须规范化管理手术室各项护理记录,明确每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职责,对自身岗位负责范围了解掌握,按照规范完成自我管理、提高管理效果。 ③专科培训:日常生活中,通过送往上级医院学习、定期召开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培养手术室护士的风险意识,且医院内还需定期考核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对考核流程及项目不断完善,根据考核结果、将奖罚制度落实到实处,将奖惩制度与护士绩效相联系,提高护士配合的积极性,且鼓励护士对专家讲座需积极参与,对风险管理理论知识重点讲解,达到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避免实行手术室管理工作时,有相关风险及意外事故发生,且参考医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法制法规认真学习,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增强护士对风险事故管理的认知程度,避免发生风险事件,为手术室护理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④加强护理配合:手术室提前与医院其他科室做好护理配合,规范化管理、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如:急诊手术者,交接时需认真记录各项记录单,严格按照规定完成急诊及手术室间的交接,以各项规范操作为基点,切实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发生风险及事故。⑤增强风险意识:平时手术室医师需叮嘱护士增强风险意识,将零缺陷作为护士的护理目标,对自身的护理各项操作需严格检查,避免护理操作的各环节发生漏洞或错误,管理小组的组长还需定期对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情况定期检查,有问题及时纠正并处理。 ⑥评估手术室患者的风险:小组成员对手术室中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综合评估,尤其存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提前安排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护士完成术中护理操作,根据既往经验,预先制定针对性管理策略,避免风险事件发生。⑦定期开展专科学习:医院需结合实际,定期组织护士对相关法律知识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手术室各项专科操作技术、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等,借助定期培训、定期学习方式,增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力度,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自我防护能力。 ⑧规范管理:将细节管理落实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也将消毒、隔离等各项制度落实到手术室护理中,手术前后注意认真清点所有物品,加强手术室中各仪器管理,熟练使用并规范仪器操作流程,将手术物品清点制度严格执行落实,避免物品、器械残留于体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且术后整理手术记录信息,规范性书写手术记录,保证相关数据准确,严禁随意涂改,并术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术后重点监测其高危时间、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高危事件综合预评,将预防性风险处理落实到实处,促进疾病康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1.3 观察指标

①风险管理认知:科室自制“风险管理认知调查问卷”,涉及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及风险管理认知,调查问卷总分100 分、各维度总分25 分,得分越高则管理效果更显著[4]。

②护理质量: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量表”,涉及护理配合、手术环境、安全管理及器械管理,各维度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5]。

③预后生存质量:参照“生存质量评定量表(QLQC30)[6]”,涉及活动能力、社会能力、自理能力及心理情绪,各维度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④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发生切口感染、药液外漏、意外伤害的例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风险管理认知比较

管理前两组风险管理认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管理前比较,管理后风险管理认知评分升高,且管理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险管理认知比较[(±s),分]

表1 两组风险管理认知比较[(±s),分]

组别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态度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管理前管理后t 值 P 值管理组(n=15)常规组(n=15)t 值P 值13.28±1.59 13.24±1.52 0.070 0.944 19.28±2.56 17.04±2.41 2.467<0.05 7.711 5.165<0.05<0.05 12.54±1.62 12.53±1.59 0.017 0.987 20.26±2.75 18.14±2.63 2.158<0.05 9.368 7.070<0.05<0.05

续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管理前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管理前比较,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升高,且管理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护理配合手术环境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管理前管理后t 值 P 值管理组(n=15)常规组(n=15)t 值P 值70.54±6.53 70.41±6.28 0.056 0.956 89.67±6.42 80.53±6.28 3.942<0.05 8.091 4.413<0.05<0.05 72.41±6.35 72.34±6.29 0.030 0.976 92.59±6.38 82.14±6.22 4.542<0.05 8.683 4.291<0.05<0.05

续表2

2.3 两组预后生存质量比较

管理前两组预后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管理前比较,管理后QLQ-C30 评分升高,且管理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生存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预后生存质量比较[(±s),分]

组别活动能力社会能力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管理前管理后t 值 P 值管理组(n=55)常规组(n=55)t 值P 值69.64±5.32 69.52±5.28 0.119 0.906 85.47±6.23 80.12±5.67 4.710<0.05 14.330 10.146<0.05<0.05 65.38±5.47 65.32±5.42 0.058 0.954 88.32±6.47 82.16±6.15 5.118<0.05 20.080 15.235<0.05<0.05

续表3

2.4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管理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风险管理理论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可靠性[7],分析发现:①其属新型的风险控制理论,用于各科室管理中可获得显著效果, 将其引入手术室,可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及时应变,切实实行针对性处理办法,利于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8]。 ②风险管理理论用于手术中可促进手术顺利进展,增强患者安全意识、为疾病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且切实提供对症管理对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的高危因素加以控制、避免其投诉或发生护理纠纷,有效控制管理风险、优化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安全意识增强、从根本上遏制意外事件发生[9-10]。 ③目前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护理风险管理,规范性护理工作、利于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风险技能,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引起风险警惕,减少风险事故发生,且规范化管理流程,顺利完成护理操作及医疗工作,为手术室护理安全提供可靠保障[11-12]。④加强风险管理还可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尽早明确院内手术室的安全隐患、为护理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且综合评估风险、制订针对性管理方案,利于增强管理效果,避免不安全因素对患者造成伤害,减少经济损失、避免有医患纠纷发生,且术中出现护理疏忽、也会对手术顺利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需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使护士的风险管理力度增强,也增强风险管理力度,提高其责任心、全面控制手术室风险,效果较理想[13-14]。

该研究显示:①管理组风险管理认知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表示风险管理可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优化自身行为,加强管理力度,利于全面控制手术室风险;②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表示风险管理可协助患者营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提高手术室护士专科技能及实践操作,积极配合手术、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③管理组QLQ-C30 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表示风险管理可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其尽早回到社会及日常生活,对提高护理效果有积极作用;④管理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更低(P<0.05),说明该文与刘晓娣[15]文献相似,因此风险管理可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减少风险事件,达到预期管理效果,具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行风险管理理论可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拉近护患距离,减少风险事件,效果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