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级护理管理用于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感染控制的价值

时间:2024-07-28

卢娟,贺春艳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当前临床针对肾衰竭、尿毒症等疾病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就是血液净化透析[1-2]。通过血液净化使患者肾脏的运行负担得以减轻,使机体代谢产物能够有效排出,确保患者各项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3-4]。随着当前临床肾衰竭、尿毒症等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血液净化需求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血液净化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强度[5-6]。静脉留置导管治疗是血液净化治疗最为常用的一项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构建血管通路,确保血液净化工作能够顺利实施[7-8]。但由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医务工作人员医学活动中未严格遵守手卫生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往往会发生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延误血液净化工作进程,由于患者体质较弱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应当加强管理。传统管理方法虽能确保血液净化治疗工作有序进行,但在控制感染方面针对性较差[9-11]。分级护理管理作为一项新型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医务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清晰管理重点,从而有效控制各项感染风险[12]。为探究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控制中分级护理管理的价值体现,该文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该院血液净化科室40名医务工作人员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名血液净化专科医务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参照组20名、研究组20名。参照组中,男1名,女19名;年龄31~44岁,平均(35.43±0.86)岁;学历情况:专科学历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8名。研究组中,男1名,女19名;年龄30~45岁,平均(35.55±0.84)岁;学历情况:专科学历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8名。对比两组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各项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整个研究过程中,医务人员未出现人员变动。

同时选择同期该院120例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参与该次研究。随机在参照组和研究组中各纳入60例患者。参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5~55岁,平均(45.65±1.21)岁;病程1~7年,平均(3.84±0.51)年。研究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4~56岁,平均(45.69±1.26)岁;病程1~8年,平均(3.85±0.49)年。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讲解针对肾衰竭、尿毒症等病例进行血液净化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能导致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出现感染的因素,提升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重视程度。规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评估方法,有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管理模式。①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由血液净化科室主任作为组长,科室医务人员作为组员,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②制订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分级护理管理工作内容,明确各医务人员管理工作职责,以制度为约束规范医务人员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管理工作,强化感染控制。③加强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前对医务人员理论及实操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后分组,制订针对性培训方案,包括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生位置、感染情况判别以及发现感染后处理等。同时着重培训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如在接触病房环境后、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等各工作节点做好手部卫生管理,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④构建培训考核体系,针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培训考核,确保医务人员真正领会了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管理要点,提升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强化管理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管理质量、手卫生依从性、管理满意度及患者感染情况。①管理质量:以该院自制管理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衡量,内容包括管理主动性、沟通交流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能力4项,每项总分均为100分,由科室主任进行客观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②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并记录两组医务工作人员接触病房环境后、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各项医学活动时间节点前后手卫生情况,手卫生依从性越高对于控制感染越有利,进而表现出管理效果更优。③管理满意度:利用医院自制管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为特别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判标准:总分≥80分且≤100分为特别满意、总分≥60分且<80分为基本满意、总分<60分为不满意。总管理满意度=(特别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④患者感染情况:管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情况,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医务人员管理质量比较

研究组管理质量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情况对比[(±s),分]

组别管理主动性沟通交流能力病情观察能力 综合能力参照组(n=20)研究组(n=20)t值P值86.47±1.07 94.75±1.12 23.906<0.001 85.49±1.14 95.44±1.16 27.360<0.001 82.46±2.49 93.77±2.51 14.306<0.001 84.36±1.68 94.85±1.65 19.922<0.001

2.2 组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管理后各项医学行为前后,研究组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后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对比[n(%)]

2.3 组间医务人员管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管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2.4 组间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经管理,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出现,参照组感染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环境污染以及服用药物等多项因素影响下,临床肾衰竭、尿毒症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肾脏代谢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3-14]。临床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为血液净化透析治疗,即在患者体外建立血液循环,代替肾脏过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减轻肾脏负担,使患者能够正常生活[15-16]。但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多种因素会导致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比如:院内病菌、导管材料、导管刺入位置不合理等,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7]。因此,加强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控制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虽能够满足血液净化透析需求,但由于管理内容缺乏针对性,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无序性,管理职责不清晰[18]。同时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控制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针对性不强,感染控制效果不佳[19]。而分级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新型管理手段,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确保管理工作层级分明[20]。同时构建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强调工作重点,明确医务人员各项工作职责,确保人员合理分配,以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各项工作有序实施。此外,对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管理,强调在开展医学活动中为避免感染发生,做好手卫生管理是很关键的,包括医务工作人员接触病房环境后、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做好手卫生,阻断病菌传播,强化感染控制效果。最后对培训内容展开系统性考核,确保提升医务人员针对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控制管理能力,强化管理质量。

在该文研究中,参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研究组实施分级护理管理。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质量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分级护理管理制订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对医务工作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约束规范,确保管理质量;手卫生管理情况比较,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更优(P<0.05);研究组管理满意度更高(P<0.05);比较患者感染情况,研究组感染率为0.00%,感染控制效果更显著(P<0.05)。

综上所述,血液净化是治疗肾衰竭、尿毒症的主要途径,针对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提升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和手卫生依从度,且具有较高的管理满意度,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