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执业能力培养和提升

时间:2024-07-28

莫倩杨孝芳陈波 陈盼碧杨硕

1.贵州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贵阳 550001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的特征[1],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家所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密切相关[2],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平均水平, 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随着2014 年教育部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结合起来,进行“四证合一”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其目的是培养成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3],并以此规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6 个月的培养时间里必须进行33 个月的各临床科室轮转。 虽然从临床技能培养上说,专业型的研究生毕业后能马上投身到临床一线工作,为各级别的医院提供了合格的医疗人才。 但从科研上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及科研素养的培养来说。为何要如此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执业能力。其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例》指出,对于授予硕士学位者,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在临床专业型研究生阶段,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要一并培养[4]。 其二,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现代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执业能力,才能在临床工作中脱颖而出,从而捕捉到临床科研问题,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目前针对这种“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对中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以临床实践的模式为主,旨在为各级医院输送以临床技能型为主的针灸医生,在某些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同时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执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从导师角度出发,以针灸推拿专业为例,对针灸推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转变的一些思考,现报道如下。

1 整体规划

读研期间,研究生摆脱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更多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有学者对研究生进行“发展预期”和“毕业打算”的调查统计发现[5],研究生的未来发展和毕业规划可影响其对专业学习投入程度。但是,目前多数学生都处于迷茫懵懂时期,对自己未来这三年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设定。部分学生考完研究生后,不知道研究生经历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学历、更好的就业机会之外自己还需要从中学习什么,获取什么。若是将读研作为延缓就业的同学来说,其本身入学动机消极,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个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因此,无论今后是考博深造,还是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导师在新生入学时应该针对这些情况,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谈话,进行思想动态的掌握,以便在后期的学习指导中进行因材施教。 同时,在刚入学前要求每名学生也要对自己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对于研究生阶段有规划的同学其适应生活能力较其他同学强。这是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更高的自主性,若是尽早进行规划,明白自己研究生3年要干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预期,这将对研究生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反,对于没有规划的同学来说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即使在未来的三年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学习热情,也只是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缺乏对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能力和素质的感知和培养,可能会导致今后职业发展方向无法确定,或者自身能力素质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型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时,导师可指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充分剖析自我,在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更好地开展学习,努力适应社会需求[7-8]。

2 团队协同

有研究调查显示[9],每个导师平均带领9 个学生,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导师的规模数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却相对滞后,从而出现师少生多,导师分摊到每个研究生身上的时间和关注就会越少,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该研究提出,在以各个导师为首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中,通常除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还应以老带新的方式, 对于将来即将作为正式导师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纳入团队协作模式,如果从学校或学院层面对这部分工作应当对青年教师进行认定,或许会有更多青年教师愿意加入这种模式中来,这种模式应当是互选的,自愿的,也许工作效率更高。设立大小导师制,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 这样一方面能使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变为三方交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同时加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促进“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团队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高年级的研究生应当给予低年级的研究生以指导,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并对团队中能力强的高年级的研究生赋予一定的管理监督权限,对于团队的事务给予统一的管理,如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选择等。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进行“一带一”,这也相应地减轻了导师们的负担,缓解了导师不足的问题。 也可在团队中设立大小导师制度,建立团队合作。 以某老师团队为例,团队中一位老师负责整体引领和临床能力培养,另一位老师负责团队科研能力培养和思想动态掌握,研三的同学作为“班务”进行团队研究生杂务管理工作,研二的同学充当团队生力军负责团队课题的具体运转工作,研一的同学主要进行学习及协助工作,各个年级相互协助,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学风。

3 定期汇报考核

由于在规培期间,专业型研究生着重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却忽视了对科研意识的培养[10]。 但是科研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且作为学生阶段,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但是由于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较多和科研任务的繁重,导致导师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目前研究生缺乏主动性,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由此可知,在这种培养下,经过三年的轮转学习,很多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渐渐退化,认为科研对其可有可无。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相似,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形成。 因此,在针灸推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一并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专业型研究生更加明白自己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而且还需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临床医生如果不能进行科研就很难在医学知识上获得进步,限制个人的发展。若是随着科研意识的不断增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对自身科研培养的目标和信念才会更加坚定,科研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并督促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导师建议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最终撰写出论文,从而激发自身科研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并由此进一步增强自身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自信心。 基于此,如何在日常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该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团队内的研究生要求定期汇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制成PPT 进行讲解,但是剩下的同学也不光是听汇报,也要求准备自己的观点,在汇报之后进行讨论和补充。 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学习、积累,不仅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加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11]。 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生设定不同考核指标,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科研产出、参与的科研活动、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掌握等设立目标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独立判断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可使导师动态了解研究生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其自觉树立科研目标和行动计划,促进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其次,每名同学入学时针对此项考核,设定不同年级的规划目标,按计划完成,例如在研一时学会论文写作方法并完成一篇论文的投稿,研二时收集临床资料,完成临床课题,研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将这些考核进行量化,年终给予相应的奖励。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4 鼓励学术交流

学生进入一个好的校园环境,会形成一个能力达标的专业人才[12]。 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或者入学初期未接受过科研知识和实验室技术的培训和训练[13-14]。 另一方面,由于临床实践任务过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受到阻碍。因此,该研究提出对投有学术论文的研究生鼓励外出参会进行学术交流, 拓展眼界, 对于团队没有的培训课程也鼓励进行相关外出培训。研究生的学术交流的意义在于开拓眼界,增强自身学识,能够得到本领域、本专业内的名师所在的学校进行访问,向他们虚心求教,就是最为宝贵的学习途径。 同时将建立外出学术交流考核制度,对于外出交流的研究生,要求进行分享汇报。通过学术交流的科研氛围,研究生可以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开拓硕士生科研视野,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 避免纸质期刊文献导致的滞后性[15]。并且通过学术交流,不仅利于学生,同时对导师来说,学生的提问可能会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获得灵感。 因此,学术交流能够有利于双方学业水平的提高。其次,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需加强沟通,一起进行文献讨论和经验介绍,以及实验室的操作,这样才能进行知识积累,缓解导师因工作繁忙无法进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工作,而且满足了部分导师因各种原因无法对研究生科研工作进行系统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16]。

5 重视实践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来说,由于长时间在临床轮转科室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查房、写病历上,而分配在自己专业科室的时间较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查找文献,更不用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其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专硕在毕业时由于临床技能不足难以适应临床各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目前社会上“医患关系”对专硕的临床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前来就诊的患者对在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不信任,缺少足够的安全感;同时研究生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医院缺乏相应的考评制度,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临床技能培训,无形之中被认为是额外的[17-18]。有的人认为只有去实验室做实验才叫做科研,只有进行基因研究、分子生物研究才叫做科研,也只有实验室的研究才能发表SCI的文章。 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有的人把一只动物的实验室数据可得比患者的临床资料还要重要,使得研究生片面认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临床科研。 从而引发了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中如何平衡科研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的问题[19]。 其实,科研并不必拘泥于基础性研究,还可包括归纳和创新研究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救治有效率。 而执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增加跟师次数,建立门诊病历采集,完成相应读书及跟师笔记,并定期对医案进行整理及分享,以此扩展临床资源,不仅让临床为科研提供研究方向,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执业能力[4]。 跟诊时,一个患者从接诊开始,经过问诊、开具检查化验单、做出诊断、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且经过临床实践发现科研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科研加深对临床的认识,不断体会到科研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例如针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针灸能否改善患者尿失禁的情况;若能,近现代针灸学家常采用哪些腧穴进行治疗; 针灸对于哪一分级的尿失禁患者最适用,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去收集、挑选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大量的文献储备,思考针灸是否能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如何进一步选穴以提高尿失禁的有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形成可行的研究方案。并且在科研汇报时,与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各抒己见,最后小组进行总结,使研究方案更加完美,以期为针灸医生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腧穴选择上提供更好的方案或为循证医学提供可靠的数据。通过跟师不仅能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且无形之中培养了其科研能力,而且在这过程中,科研又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认识,新的方法。

目前,对针灸推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着重在临床技能的提高上,缺少对科研能力的重视,导致其在毕业时科研能力思路欠缺,阻碍其科研能力的拓展。因此,针灸推拿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执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坚持执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重,不仅能使其了解该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技术,来指导临床中的问题,还使执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最终从一名医学生蜕变为合格的医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